专家观点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梁俊艳:"亲诚惠容"外交理念的早期实践——1954年"西藏协定"与中印文明共生之路 文章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总结剖析冷战初期中印两国探索睦邻共存的实践逻辑,认为1954年"西藏协定"通过主权互认的刚性智慧奠定中印互信根基,以文明共生的柔性拓展构建多层次合作框架,是彰显中国"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早期实践。尽管该模式因各种矛盾呈短暂性,但其主权优先定纷止争、低敏感领域渐进拓局的历史经验,为当今中印破解边境僵局提供镜鉴,以"容"的智慧超越零和博弈,正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可行路径。
王川:抗战时期涉藏地区的"献金运动"述论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以来,中国被迫抵御外侮。随着1937年全面抗战的爆发,经济严重困难的国民政府发动"献金运动"以筹集抗战资金。作为民众自愿捐献财物支持抗战的行为,献金运动得到包括涉藏地区在内全国各地的积极支持与响应。文章认为,涉藏地区献金运动表现出全民参与广泛性(政教上层人士、贵族、头人及广大民众)、捐献形式多样性(物质捐献、劳动捐献等)、自发性与官方引导并存等特点,有力支持了抗战。这一运动不仅密切了藏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而且促进了该地民众的国民意识和国家认同,在加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当代国家治理建设的当今,还具有借鉴意义。
张永攀、叶梓溦:中国共产党西藏治理历程中的南亚周边工作论述(1949—1965)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西藏治理工作视为国家主权、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领导集体根据国内外局势,对涉及西藏治理的中国周边工作进行了持续探索与实践,这一历程体现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战略,展现了处理周边关系的智慧,也为西藏的稳定创造了积极的外部条件。在这一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维护国家主权,着手废除印度、尼泊尔在西藏的特权,通过协商机制重新确立与南亚国家的周边关系。此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行与党的南亚周边政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我国积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西藏各族人民权益,加强边防建设,有效遏制外部势力渗透。但是,其后印度"前进政策"对我国领土主权造成了严重侵犯,中印自卫反击战前后,本着友好与合作的精神,中国和尼泊尔成功解决了边界问题;中国共产党也将西藏作为与南亚国家合作的边疆前沿,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逐步突破了外部的封锁,构建中国与南亚诸国的区域合作,推动与南亚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共产党西藏治理历程中的南亚周边工作为西藏自治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小彬、李金涛: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关系的三重意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了重要课题。文章考察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建立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程,从共同性与差异性、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中央与地方关系三重意涵入手,探讨国家统一和民族区域自治的辩证关系。文章认为,维护国家统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三重意涵的矛盾张力贯穿制度实践始终;妥善处理这些张力,方能有力巩固国家统一。相关经验为新时代在西藏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借鉴。
朗杰扎西:汉藏语言双向互动 织就民族团结坚强纽带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载光阴流转,汉藏两种语言在雪域高原上交织出独特的文化图景,从唐蕃古道的官道用语到现代学校的双语课堂,从传统的藏文经典到5G时代各种汉藏数字化翻译APP,语言互动已成为西藏各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共同滋养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参天巨树。
边巴拉姆:西藏立法60年——以法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与成就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引领下,法治认同是民族认同的最高认同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立法体系以《宪法》为核心,通过中央与地方立法的协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根本法治保障。西藏自治区60年立法实践,是国家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民族自治立法与一般地方立法,始终围绕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的核心目标,构建起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相契合的法治框架。在立法实践中,西藏自治区制定《关于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反对分裂活动的决议》《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法规,以法治手段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强化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认同;通过《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规定》《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保护办法》等,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权益,推动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共生;围绕资源开发、区域协作等加强经济立法,推动西藏与全国同步发展,夯实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立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定位推进生态保护立法,体现各民族共同守护美丽家园的责任。这些立法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又确保国家法制统一,将"五个认同"融入法治实践,通过规范权利义务、调整社会关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西藏立法在数量与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但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地方立法通过维护国家主权、保障民族权益、促进共同繁荣,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法治载体。未来,需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紧密围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法治实践的服务作用,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根基,以法治力量推动西藏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廉湘民:奠定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根基——纪念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疆。近代以来,社会条件和祖国内地有所不同,反分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西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比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局势更加复杂,工作进展速度要慢一些,党中央、毛主席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加以对待。从1949年到1965年的16年,在党中央、毛主席的坚强领导下,中共中央西南局、中共西藏工委带领广大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进藏干部职工,团结西藏广大僧俗上层爱国人士和人民群众,完成了解放西藏、进军西藏的光荣任务,维护祖国西南边疆的主权和安全;开展了统战上层、影响群众工作,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创造了西藏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良好政治条件。通过平息叛乱、民主改革,创造西藏全面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良好社会条件,迎来了西藏社会稳定发展时期,建立西藏自治区,全面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根基。为随后的西藏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改革开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一切,党的全面领导起到了根本保证作用。
张云:邓锐龄先生与西藏历史研究 文章梳理了邓锐龄先生在元明清三代西藏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地图绘制与历史地理研究、国外前沿藏学研究成果翻译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结合邓先生自述和对前辈学者的回忆,分析了邓先生治学方法和路径,探析了一位卓越藏学家走过的非凡学术人生,以及对当代中国藏学研究高质量发展所具有的启迪作用。
杨梅 | 雪域高原上的旋律:西藏主题歌曲中的交融与共鸣 提及以西藏为主题创作的歌曲,人们自然会想到歌声高亢、旋律欢快,脑海中浮现出湛蓝的天空、圣洁的雪山、成群的牛羊......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雪域高原上诞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歌曲。这些歌曲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多角度反映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歌唱各族人民的幸福新生活。
孙舒:Why boarding schools a successful model in Xizang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boarding schools, especially thos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fulfill a dual mandate: to establish a modern educational framework, elevate learning outcomes and foster comprehensive student development, while simultaneously transmitting and protecting minority cultural heritage to uphold diversity. This dual imperative is vividly demonstrated in the educational initiatives of th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肖维霖:西藏的就业增长和保护人民劳动权
索朗卓玛:Xizang's successful journey of religious inheritance
赵元:新时代弘扬老西藏精神的三重意蕴 老西藏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雪域高原的具体呈现。这一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推进民主改革及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中。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核心内涵,绝非抽象的精神符号,而是由一代代"老西藏"以青春作笔、汗水为墨、生命成炬铸就的。深入挖掘老西藏精神的历史、现实和文化意蕴,不仅对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格桑卓玛:Xizang actively contributing to Chinese modernization
马宁、丁苗:为雪域高原发展注入文化力量 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西藏各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共同创造、传承和享用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实现了从初步探索到体系完善、从抢救性保护到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跨越。西藏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其中,藏戏、格萨(斯)尔、藏医药浴法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古老的技艺不仅得到系统性保护,更融入现代产业和日常生活,各族群众在共同保护传承非遗、体验非遗之美的过程中,进一步增进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深厚的文化动力。
杨力源:护航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的理论指导、现实挑战、任务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西藏实践,意指"中国式现代化在西藏",既有过程内涵,也有目标意蕴,表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西藏形态,以及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目标,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
李红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精神体会——六秩风华映高原 写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荏苒,西藏的山川与人民在伟大变革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到今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西藏实现从贫穷落后到开放繁荣的伟大跨越。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和西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西藏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发扬、生态环境保护收获显著成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王耀强:深刻把握三大规律坚定走好西藏道路
陈万儒、蒋尉: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西藏力量 构建完善制度体系框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陆续建立、《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颁布,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制度建设加速推进完善,历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均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重要地位。
席蒙蒙: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重要讲话精神体会——西藏贯彻新发展理念 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雪山之下,青藏铁路如银色哈达蜿蜒延伸;雅江之上,清洁能源点亮万家灯火。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的辉煌时刻。巍巍青藏擎天而立,浩浩江河溯源而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雪域高原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持续筑牢了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今日西藏,正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丽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