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孙舒:中国为何发布第17部涉藏白皮书?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孙舒接受CGTN采访,回应西方对西藏人权和教育的歪曲。
张诗高: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西藏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民族工作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统筹谋划,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西藏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各项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加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多领域、多层面、多途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推进。
索朗卓玛:六秩春秋铸辉煌西藏阔步向新程 ​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深切关怀下,西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党中央针对西藏的一系列战略决策与支持举措,推动西藏实现了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伟大跨越。在这一进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雪域高原愈发牢固,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谱写了西藏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
明吉措姆:尽最大努力传承和发展藏医药文化 "我认为《四部医典》是藏民族文化和文明的全面体现,更是带给人类的健康福音。它所传达的不仅是医学知识,还有对人与宇宙、人与自身身心关系的深刻理解。"明吉措姆说。
德吉措姆:推动藏医药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德吉措姆是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文献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参与了《四部医典》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全过程。
喜饶尼玛:抗战时期藏传佛教高僧的爱国实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期,一批爱国爱教的藏传佛教僧人也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战之中。他们认为,中国抗战是为了止息战争,是自卫的、和平的,是为保卫中国人民以及人类正义和平幸福而战的。他们与各族各界人民一道,同仇敌忾、团结合作,以组织抗议、前线慰问、物资支援、祈福法会等多种方式投身抗战洪流。他们的爱国实践既延续了藏民族反帝传统,又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抗战史上留下了独特而光辉的印记。
拉琼:在世界屋脊探寻高原生态的秘密 西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拉琼扎根青藏高原,从事高原生态研究30余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极端环境植物适应性进化研究。此外,他继承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遗志,聚焦西藏本地人才培养和高校学科建设,通过与复旦大学合作等方式,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推动高原生态研究薪火相传。
索朗卓玛:我是藏族学者,我也是亲历者,我讲述西藏的变迁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见证了无数藏族青年的成长故事。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索朗卓玛分享了她在寄宿学校成长、追梦的亲身经历,用真实故事回应某些西方言论的不实指控,展现西藏教育发展与文化传承。
梁俊艳:西藏人权事业进步赋能多领域发展 近日,中国网特邀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梁俊艳,围绕西藏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成就,西藏人权事业进步为推动全球人权治理的借鉴意义,以及西藏人权事业进步多维度赋能多领域发展等话题进行阐释。
沈卫荣:论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道次第
冯媛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魂",并对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面对当前民族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民族工作质量和水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保障。
滕锐: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立法工作,是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关键一环。要扎实做好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贡献,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边巴拉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亲切关怀西藏人民,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亲临西藏考察指导,科学把握形势和任务发生的深刻变化,全面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系统阐述了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政治根基、制度保障、重大原则和政策方向,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初心使命,是做好西藏工作的根本遵循。
程越、周娟: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上展现更大作为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曾到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看望慰问村民群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该村近年来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再次彰显了党中央对边疆人民的深切关怀。
肖维霖 | 影像资料:解码藏学研究的视觉密钥 2025年适逢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作为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典范,西藏在过去一甲子的岁月里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和经济文化的跨越式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影像资料(包括静态摄影、动态影像、遥感数据及数字化档案等)不仅客观记录了西藏的社会变迁,更因其直观性、实证性和可重复验证性,逐渐成为藏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类型。在数字化时代,影像资料的价值愈发凸显,成为研究西藏社会变革、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张子凌 | 西藏影像创作的本土化探索:纪实、叙事与视觉表达的嬗变 西藏,这片耸立于世界屋脊的土地,长期以来在影像表达中承载着多重想象与投射。从上世纪外来者镜头下的"异域奇观",到如今本土创作者主动掌握影像话语权,西藏影像创作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本土化嬗变。这一过程不仅是艺术形式的演进,更是一场文化自觉与身份认同的视觉建构。本文将从纪录片、影视剧、摄影三个维度,系统梳理西藏本土影像创作的发展轨迹,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探讨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中,西藏影像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陈万儒、蒋尉: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制定出台了一些列重大政策举措。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林芝市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全体村民回信,强调"把雪域高原的自然美景保护好"。要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结合起来,站在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进一步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
李锦:青藏高原非遗保护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有何独特贡献?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漫长历史中,各民族在此迁徙、融合,适应其独特自然环境,形成丰富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青藏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充分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展示出文明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可持续性,对其的研究保护也具有全球性参考价值。
次仁卓玛、达宝次仁: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宗教工作的伟大成就 巍峨珠峰见证历史变迁,滔滔雅江诉说时代新篇。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指引下,西藏宗教领域取得伟大成就,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充分保障,宗教事务管理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藏传佛教中国化持续深入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局面不断巩固发展。
张云、杨娅:康藏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创新实践——兼评石硕教授主编《康藏史》 ​区域史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一环,而对多民族聚居并频繁流动地区的研究,更是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的一个独特视角,有着特别的意义,康藏史研究便是这类区域史研究中的一个典型。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