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达瓦:论四世班禅对17世纪西藏宗教界的品德示范作用 "品德上能服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对宗教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四条标准"之一,是杰出宗教人士赢得信教群众信赖、助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四世班禅深受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拥护和敬仰,在爱国爱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为宗教界树立了榜样。纵观其一生,他始终做到谦虚谨慎、生活俭朴,严守清规戒律,关心百姓疾苦。四世班禅的这一系列优秀品格,是17世纪西藏地方宗教界的标杆,为新时代培养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宗教人士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杨明洪:从四个维度理解援藏工作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近日,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明洪作《援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阐释》发言,从四个维度阐释了援藏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间的关系,为援藏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杨明洪教授在会后接受了中国西藏网专访,更加深入阐释了他的研究成果。
梁俊艳:西藏人权白皮书戳穿美西方谎言 1951年,西藏实现和平解放,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西藏人民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当家作主,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随着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西藏人权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近年来,西方一些反华势力持续炒作所谓"西藏人权问题",尤其是针对所谓寄宿制教育、宗教信仰自由等进行大肆诬蔑。时隔27年之后,2025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第三份关于西藏人权事业的白皮书——《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以"事实+数据"的实证逻辑,展现了西藏从民主改革前的"人权荒漠"到今天"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可以说,这份白皮书的发布,有力击穿了美西方关于西藏人权的所有谎言。
霍巍:关于西藏早期文化史几个问题的思考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早期文化史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要理解今天的西藏文化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首先就必须对西藏早期文化史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观念。西藏早期文化史主要指文字诞生以前的历史,其上限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文化,下限限定于公元7世纪吐蕃政权建立之前。首先需明确西藏文化史的概念设定、理解与阐释;在研究方法上,既要以科学发掘和调查所获的、与西藏人类早期活动相关的丰富考古资料为核心史料,同时也要充分从西藏古史传说和记载当中吸取王国维先生所言的"历史的素地",与考古材料相互比较,从中得出合理的阐释。西藏文化史上若干重大问题包括人类拓殖高原、早期农业的诞生以及早期文明诞生的历程及其特点,都是研究的重点。
查显友、强世功: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伟力 ​民族工作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蕴含鲜明政治导向、深远战略思维、强烈历史担当、真挚人民情怀和科学思想方法,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宝贵思想结晶,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为深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种雪、郗菲菲:发挥影视创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西藏自治区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常华仁: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趋势,深刻洞察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重大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战略指引。
央吉卓玛:从英雄观到"英勇味"——格萨尔史诗传统的民族志诗学阐释 格萨尔史诗以其宏阔的战争场面、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作为英雄史诗的典范之作,格萨尔史诗塑造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众多英雄形象,全面而立体地展现了人们的英雄观及其背后的英雄叙事传统。文章认为:伴随梵语诗学思想乃至"十明"文化思想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译介和传播,格萨尔史诗英雄观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从崇尚力量和勇气的英雄观到勇士/王者/尊者三位一体的英雄观的嬗变历程,恰恰蕴含着诗学观念中对"英勇味"的阐释理念。基于上述背景知识,文章在探究"格萨尔其人其事"这一长期困扰学界的话题时,拥有了来自民间传统和地方知识的观念支撑。从史诗主人公格萨尔的姓名或称号入手解读其人物形象的学术传统不可谓不久远,作者的研究因循此径。但是,为了避免相关讨论陷入因"格萨尔"词源未定而带来的研究困境,文章将主人公的个人名——"觉如"(jo ru)作为考察对象,立足民族志诗学立场,对其进行词义和语用层面的解析,阐明"觉如"兼具勇士/王者/尊者三种特质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特质与故事范型的交互指涉关系。
于丽萍等:凉州会晤对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历史上,凉州地处丝绸之路黄金地段,是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往来的重镇。蒙古首领阔端与西藏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在凉州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后,藏传佛教迅速在此地兴盛并进一步向周边地区传播,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同时,凉州会晤的政治示范效应演化为西藏地方紧靠中央政权的政治遗产。以凉州会晤为标志,青藏高原和祖国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交融有了飞跃性发展。
徐伍达等:推进西藏城乡融合发展
张春敏、朱红艳: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水平测度及制约因素研究 西藏的乡村振兴是全国整体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一环。文章按照"建立评估模型—筛选评估指标—赋予指标权重—实证测度"的步骤,以德尔菲法制定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以AHP—熵值法为指标赋权,用综合评价模型测度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综合水平。为更深入了解实践困境,采用扎根理论探析影响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和Kendall协调系数分别为0.90、0.241,赋值均数在4-4.75之间,变异系数在0.09-0.14之间,同意率≥0.75,说明函询结果可靠。(2)西藏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的作用尚显不足,整体处于一般水平。其中,一级指标中"文化产业赋能生态宜居""文化产业赋能治理有效"的权重最大,揭示了西藏乡村振兴中生态保护和乡村治理处于"牛鼻子"地位;二级指标权重排名前四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兴边富民、文化传承、团结稳定,表明文化产业在西藏乡村振兴实践中,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3)赋能水平呈现明显的"藏中南高、藏东和藏西低"的区域空间特征;(4)西藏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面临着政府层面、市场层面、生产要素层面、生态环境层面、内生动力层面五个方面的内外部制约因素。
扎洛:西藏生态保护取得重大成就
苏发祥:打造西藏山南红色旅游的特点及价值
马宁:川青藏地区民间文学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析
邢广程:多重交叉和深度融合——中国边疆学构建的双重维度 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边疆研究和治理探索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当前,中国边疆学尚处于构建和成长阶段,支撑学科的"四梁八柱"尚未完全确立,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多重交叉和深度融合的双重维度,是构建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方法。
扎洛:西藏发展成就令世界赞叹
杨红伟、赵巾帅:汉藏金桥与明清之际的民族交融 明清之际诞生的"汉藏金桥"概念,最初是指西藏经由青海地区北上蒙古草原及连结北京的交通网络与政教关系。随其概念流行,内涵逐渐扩大,泛指沟通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的历史通道及在沟通藏族与兄弟民族关系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的人、事、物等。"汉藏金桥"的主干道,沿农牧交错地带分布,可追溯至石器时代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中华民族自然凝聚的表征,但其畅通与否,常受政治局势与农牧关系的影响。明朝初年,在农牧交错地带设九边重镇,防御北元势力,以河西走廊为限,遮断了"汉藏金桥"。明朝中后期,在蒙古诸部为解决生存压力、藏传佛教格鲁派为寻求外部助力以及沿线诸民族互通有无内在需求等多方合力推动下,"汉藏金桥"得以重建。其影响所及,促进了沿线各民族的社会流动,增强了区域与民族间经济与文化交流,提升了各民族间的政治互信与边疆地区对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推进了各民族间的交相融合。
侯光良、侯广彦: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的科学问题 青藏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前沿与焦点,这与人类对于世界屋脊的极端高寒缺氧环境的适应密不可分。目前关于高原早期人类活动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最早人类活动时间与地点、史前人类在高原的进军与扩散历程、高原早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极端环境与人类活动、高原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过程、人类在高原的定居历程与高原新石器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等诸多方面。但目前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提出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李炜:美丽中国视域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出场语境与国际话语权建构 西藏生态文明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建设意义重大,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美丽中国视域下,西藏生态文明传播需要具备主线清晰、逻辑合理的出场语境,准确把握传播意涵和文化基因,以建设和传播绿色发展的美丽幸福西藏为核心指向,积极建构西藏生态文明传播的国际话语权,抓住西藏生态文明对外传播的实践契机,明确西藏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构的向度,通过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西藏形象,引领国际生态文明舆论场,展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国家风采。
牛汝极、丁邦文:边疆治理的根本在中华文化认知认同 边疆治理的根本在中华文化认知认同。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下,边疆地区的政治稳定关乎全局。中华文化认同将边疆地区的各族人民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认同的强化能够有效消除民族分裂主义思想的滋生土壤,促使边疆地区民众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为边疆地区经济合作提供文化基础。但边疆治理也面临文化认同构建仍需加强、文化多元协调难度高、民族身份与公民身份的关系须正确看待等挑战。未来我们要以中华文化认知认同为导向探寻破局之策: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教育体系,挖掘中华文化在边疆的经济社会价值,搭建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平台,培育中华文化认知共情。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