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江国华、赛依旦•阿合买提: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的地方立法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
张培培:数字叙事赋能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数字叙事是依托数字技术和媒介讲述故事的方式,起源于互联网早期的超文本小说和文本冒险游戏,读者可以通过点击链接,在不同情节之间跳转,实现了故事从线性书本向数字介质的拓展。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通过博客、播客、社交媒体等平台,普通用户也能创造并分享数字故事,数字叙事出现了互动影视、电子游戏、虚拟现实故事等新兴形式。
姚仁权:多维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深入分析和探究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成果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经验,揭示共同体意识形成的逻辑机理与发展规律,对于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要义、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彭勇:论新时代中国边疆史研究的四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中国边疆史研究是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在此笔者主要结合从事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的心得体会,就新时代我国边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略陈己见,以期与朋友们共同推进新时代的边疆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薛晶:索康的"西藏研究"具有"藏独"倾向 在冷战背景下,美国政府出于特定政治目的,制定相关政策招引索康等西藏流亡人士进入美国高校或研究机构,进行所谓"学术研究"。他们将各种"藏独"思想包装植入所谓的"学术"成果和"宗教"传播过程中,向国际社会特别是藏学研究领域发布,在地域性中注入分裂性、反华性。
陈兴贵: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从内在逻辑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形""感""效"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有形是物质载体基础,有感是心理情感升华机制,有效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及其评估标准。三者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核心要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形"侧重物质基础,"感"侧重转化介质,"效"侧重目标导向。就"形"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创建互联网平台、公共文化平台、视觉文化产品、有感染力的宣传标语、共享文化符号等多种有形载体激发各族人民的认同意识,为有感和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基础。就"感"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机制,通过有感教育衔接有形与有效,使全体国民深谙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知识,丰富多民族国情知识,提升民族理论素养,养成正确的中华民族文化观、历史观和民族观。就"效"的维度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推动多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互惠和创造性转化,发展高质量文化经济,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夯实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罗招武: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以西藏昌都为例 西藏昌都,自古以来便是连接中原与雪域高原的门户。千百年来,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在此交会,汉、藏、纳西等各民族在此交融共生,宗教文化在此互鉴共荣。昌都的历史,既是藏传佛教中国化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昌都的实践经验为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深刻启示。
春华:加强拉萨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及利用的策略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拉萨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的产物,是厚植中国共产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精神力量,是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精神引领。新时代新征程,赓续好红色血脉、传承好红色基因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动力。
聂华:发挥高原碳汇作用,推进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西藏得到深入贯彻落实。西藏围绕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推动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发展和生态两件大事相辅相成。在生态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是践行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的重要体现。同时,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结合高原实际情况,加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碳汇经济价值,创新"两山"理念实践模式,为西藏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新动能,促进可再生能源和高原低碳经济有序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更加精准支持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
霍仁龙:藏南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近代以来,英国和独立后的印度利用考察、地图测绘、军事入侵等手段不断蚕食中国的藏南地区,炮制所谓"麦克马洪线"、非法设立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严重侵犯中国主权和领土。事实上,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麦克马洪线"更未得到中国政府承认,藏南地区历来就是中国领土,其主权归属中国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
陈立健:金瓶掣签制度的由来 金瓶掣签制度源于1793年清朝乾隆皇帝为杜绝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中族属传袭的流弊,防止在活佛转世认定的最后一个阶段弄虚作假而制定的一项重要管理制度;是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认定中的一些传统做法和明朝、清朝选官制度的签选办法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对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关键节点的章程化管理,以此体现中央政府对活佛转世事务的行政和宗教重大事项上的绝对管理权,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统治权威。
孙鹏浩:从《口述传记》看元代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 元朝在西藏建立的行政体系对当地社会影响深远,但是传统宗教史家很少直述行政话题,反而常用宗教概念如"供施"等描述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因此藏文文献中未经宗教叙事改造的信息十分珍贵。从藏文宗教文本中钩沉行政信息,利用《口述传记》等更贴近当时地方人物视角的材料,可实证元朝中央行政制度对西藏地区的覆盖和西藏地方社会对中央行政管理的认可。尤其当涉及军事、税收和法律等重要领域时,西藏僧人积极运用行政和法律语言。对这类文本的解读,可从微观视角揭示元代行政制度在西藏的实施,以及西藏地区与中原地区政治文化的逐渐趋同。
喜饶尼玛:一份血火淬炼的"共同体宣言"——再读《蒙回藏族联合慰劳抗战将士代表团告前方将士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出的"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图存的共同意志,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范恩实:中国边疆史研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边疆史研究既是中国边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的立足点、出发点。回顾学术史,中国边疆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史料体系和话语体系,特别是忠诚履行"经世致用"的学术职责,充分体现边疆学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展望未来,在新时代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道路上,中国边疆史研究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应着重推动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发展、完善,夯实史料体系基础,积极融入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时代潮流,推动边疆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多学科研究,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
马志英、杨湘婷:唐朝公主与吐谷浑联姻,开启吐谷浑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路 贞观十七年(643),弘化公主以唐太宗之女的名义出嫁吐谷浑王诺曷钵,过起"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账为室"的游牧生活,两次回朝省亲受到了热烈欢迎。她不仅开辟了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联姻结盟的先河,还促进了唐与吐谷浑百余年和平安定,成就了一段民族和睦的佳话。今天,让我们循着弘化公主衣袂飘过的轨迹,触摸在那段岁月中,一位女子用生命和赤诚织就的和平锦缎。
王目星:深刻认识健全"铸牢"制度机制的重要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部署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华民族千秋大计,意义深远。
项露林、王灿:继续弘扬"两路"精神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60年来,在建设和养护公路的过程中,形成和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两路’精神,养好两路,保障畅通,使川藏、青藏公路始终成为民族团结之路、西藏文明进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廖云路:文成公主信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基于西藏芒康县的考察
陈伟科:舞剧《诗经•格萨尔》——同脉共舞传千年
喜饶尼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人物之一——于道泉先生与雍和宫的一段往事 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茫茫娑婆世界,人与人的每一次遇见皆是缘分。清明节那天,我途经学校西门,刹那间,时光仿若倒转,不由得忆起1983年4月的某一天。彼时,我与同事恰好在西门,极为偶然地与于道泉先生相逢。匆忙间,我们恭敬地说道:"于先生好!"他闻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诧异,旋即温和回应:"你们好。"谁能想到,匆匆一面,竟成此追忆。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