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肖武:生动展现"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西藏篇章 ​"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程中,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都不能少,都不能掉队。"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谈及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副教授、边疆与民族研究中心主任肖武掷地有声,"没有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也就没有中国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进步。"
张永和:以发展促人权 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和说。
贾春阳: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 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白皮书《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系统总结了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人权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是党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雪域高原不断取得发展和进步的生动体现。
张云:重磅白皮书发布,强势回击诋毁西藏人权的无耻谎言 3月28日,《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白皮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西藏人权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展现了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
常健:西藏自治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西藏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实现了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人民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它不仅体现在法律和制度层面,更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者:西藏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精彩华章和缩影 "新发布的白皮书体现了西藏人权事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精彩华章和缩影。"3月28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在拉萨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发布会后,西藏自治区社科院研究员、西藏近代史学者郭克范对中新社记者说。
欧阳骞:新时代西藏人民环境权利得到充分有效保障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西藏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李德成:西藏人权保障有何时代特色?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重要内容,融入西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奉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坚持以发展促人权,大力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加强人权法治保障,协调增进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推动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
张子凌:翻身农奴把歌唱丨两位西藏女儿翻天覆地的人生故事 从豆蔻年华到耄耋之年,才旦卓玛用她那清澈嘹亮的歌声,谱写了一曲跨越时代的生命赞歌。她以毕生的艺术实践,兑现了当年对周总理许下的诺言:一定要为西藏、为翻身农奴歌唱一辈子。
王军君:聚焦新文科改革 助力西藏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西藏高等教育肩负着新使命和新任务。尤其是西藏高校的新文科改革,不仅要把握好"中国特色",更要兼顾好"西藏特点",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持续为西藏的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可靠的新文科人才。
宋才发: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研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和命脉,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中华民族交融、共生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机制建设的基本内涵包括:增强社区治理共同体公共精神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完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是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重要举措是: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宪法为统帅全面深化法治体制机制改革,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阿旺嘉措、吉西次力:从敦煌写卷和《赛米经》看"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藏地的流变 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唐代盛行,敦煌写卷中相关汉、藏文抄本多达19件,相关藏译版本对后期的藏族历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初步对比发现,敦煌藏译本的翻译虽忠实于原文,但已经出现本地化倾向。后期的雍仲苯教文献《赛米经》中,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内容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除了人物关系和问答的形式之外,已经与敦煌本相去甚远。仔细阅读《塞米经》可以发现,作者将这一故事吸收进文本,并作大的改编,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宣扬雍仲苯教的教义,这也是尝试借鉴该故事建构雍仲苯教教法史的策略之一。至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孔子与项橐"故事的藏地版本出现,并被藏族社会所接受。从此,中原儒家的圣人孔子,在藏族文化中成为占卜、禳解、历算、工巧等方面具有神奇能力的"孔子神变王",其形象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原先表达儒家思想的敦煌藏译本《孔子项橐相问书》的内容慢慢被藏族社会所遗忘。如今,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几经流变,已经成为汉藏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
安翔宇: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时代国家治理战略全局,着眼新时代边疆治理工作实际,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一系列重要论断和重大举措,推动新时代边疆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要从"应有之义"上深刻理解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边疆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要义、原则遵循、方向路径,不断谱写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李若愚:100多年前,十三世达赖的历史选择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这么一份其貌不扬的藏文文本,其汉文名称可译作《天授文殊皇帝大主人之寿命王政永固之愿言·不死所欲之喜宴》(简称《皇图永固经》),作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一月初八,这一天正是宣统皇帝登极大典的前一天。彼时彼刻,十三世达赖喇嘛正在北京,这份文本正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为宣统皇帝登极所作的贺词。
李锦等:青藏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青藏高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20年,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已成为藏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更是青藏高原文化保护非遗转向的理论支撑。对青藏高原非遗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与阐释,既能认识非遗的宝贵价值,建立民众非遗保护的主体性,更能将传统非遗价值与中华民族现代化目标连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对各民族共创共享文化价值的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青藏高原非遗保护工作的研究方面,对非遗存续现状和传承机制的关注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代表性项目认定、传承人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及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措施,初步建立了系统化保护机制。尤其是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区、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整体性保护案例,说明非遗保护与区域协同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一些学者也对非遗保护方式和传承机制进行了反思。在全球化背景下,对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有助于非遗在活态传承中守正创新,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贡献青藏高原非遗的智慧与价值。
王丹: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迪庆经验 多民族共创共享共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传承人群、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交互形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展现共同诉求和多样生活建设共有家园的情状和愿景。迪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民族融居互学共荣的成果,体现了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方略。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前提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心力,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创新家园空间,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培育家园意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把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图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黄成龙、马王储:孙宏开先生的汉藏语源流研究及其学术影响 孙宏开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在田野语言学、描写语言学、濒危语言研究、文献语言学以及语言规划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有深远的学术影响。文章着重介绍孙先生在汉藏语源流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和贡献。孙先生60多年的研究生涯中,在汉藏语研究方法问题、汉藏语的分类、原始汉藏语音节结构问题、同源词问题以及汉藏语的演化等问题方面出版了多部论著,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为汉藏语研究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任媛、胡艳霞:明代茶马互市的金牌信符 金牌信符的基本使用方法和虎符相似,但不能用来调兵,而是明王朝和游牧部落以茶换马的重要信物。在明代,茶马互市竟然要通过金牌信符作为信物才能进行,足见明王朝对这项交易的重视程度。
刘铁程、谭淇:宣侠父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涉藏民族工作实践研究——以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视域的考察 宣侠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工作实践的先驱之一。1925年,他随国民军进入甘肃,在协助处理拉卜楞事件、帮助藏族民众反抗地方军阀压迫的过程中,对涉藏地方精英黄正清等人给予重要影响,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使其认识到要着力推动内闭的藏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藏民族的命运必须与祖国和中华民族整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启了甘南涉藏地区的社会转型。宣侠父在涉藏地区的民族工作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新发现档案史料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相关实践发展过程。
刘嘉奕: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这既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理论拓展,为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版权所有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