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充电宝安全问题引发公众关注。充电宝遭遇撞击和燃烧时会发生哪些变化?市面上哪种类型的充电宝电池"火气"更大?充电宝一旦起火如何快速扑灭?昨天,本报联合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做了一组实验。
实验电池:锂离子电芯和锂聚合物电芯
实验前,消防员通过拆解不同品牌的充电宝,展示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两款充电宝电池类型:一款为锂离子电芯,是标准的圆柱形,直径18毫米,高65毫米,因此得名"18650";另一款为锂聚合物电芯,电池是被封装起来的一层层软包。实验样品均未有3C标志。
撞击实验:10秒冒白烟,5分钟面目全非
首先进行的是撞击实验。大兴区消防救援支队新闻宣传科负责人刘丙涛穿上灭火战斗服,选择了一块锂聚合物电芯的充电宝,电池容量为20000毫安。"这属于市面上容量较大的规格,容量越大意味着能量越大。"刘丙涛一边解说,一边将其放置在一块空旷的硬化地面上,准备利用消防斧,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外力挤压、穿刺等冲击,观察对充电宝的影响。
只见斧子劈下去之后,充电宝并没有马上起反应,然而不过10秒钟,充电宝便从破裂处冒出白烟,而且越来越大,最后形成滚滚浓烟,并伴有刺激性的化学品气味。约5分钟后,充电宝膨胀得面目全非,如同一叠被烧过的废纸。
燃烧实验:突然爆炸,碎片炸出10米开外
然后进行的是燃烧实验。刘丙涛同时将"18650"锂离子电芯和锂聚合物电芯的充电宝置于明火上炙烤,模拟现实生活中高温高热环境对充电宝的影响。"别看充电宝个头小,但着起火和电动自行车电池起火的化学反应差不多,都是一个能量剧烈释放的过程。"刘丙涛提醒。
果然,在明火炙烤下,2分钟后,锂聚合物电芯充电宝先是冒烟,接着蹿出火苗,3分钟后,"18650"锂离子电芯充电宝突然发生爆炸,如同炮仗,充电宝被炸得四分五裂,电池碎片最远被炸出10米开外。
灭火实验:干粉灭火器欠佳,用水浸泡效果更好
最后进行的是灭火实验。实验对象为锂聚合物电芯的充电宝。充电宝发生燃烧后,刘丙涛利用日常生活常见的干粉灭火器灭火,充电宝先是"偃旗息鼓",不再"吐烟冒火",可不过几秒,外壳缝隙里就钻出了白烟,刘丙涛再一次用灭火器喷射覆盖,不一会儿电池又冒出烟来。
"干粉灭火器虽然能一时控制住燃烧,但无法阻止电池内部能量释放,用测温枪测了一下,充电宝表面温度仍超过190°C,代表其内部仍有热反应。"刘丙涛说,更有效的灭火方法是用水浸泡。
果然,被扔进水桶后,充电宝不断冒泡,但很快就没了任何反应。
闲置充电宝安全处理"三步走"
如今,充电宝已成不少人日常出行"标配",不少市民家中也有闲置的充电宝。此次实验显示,充电宝会因环境温度变化或外力碰撞引发安全隐患,那该如何处理家中闲置的充电宝呢?刘丙涛提示市民,安全处理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彻底放电,降低风险。处理前,应将充电宝电量用尽或放电至5%以下,减少电池活性。放电时避免高温、潮湿环境,切勿通过短路方式强行放电。
第二步,妥善存放,避免暴晒挤压。闲置充电宝应单独存放于阴凉干燥处,远离易燃物及儿童可触及区域。可用绝缘胶带包裹电极触点,防止意外短路;避免与金属物品混放。
第三步,选择正规回收渠道。切勿将充电宝投入生活垃圾箱或焚烧处理。可通过商场、社区的专用电池回收箱,或联系专业电子废弃物回收企业处理。
"当前正值夏季,日常使用充电宝时,切记不要长时间放置车内,避免车内高温导致充电宝起火爆炸。此外,最好不要贴身放置,一是防止发生起火时造成人体损伤,二是人体汗液含盐分,可能造成充电宝电极片腐蚀,引发电路故障导致起火。"刘丙涛说,如充电宝发生鼓包、漏液、异常发热,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放置于空旷通风处,若起火可将充电宝用水浸泡。
免责声明:中国网科技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网站注明"来源:中国网科技"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电话:0086-10-82081166-6059
传真:0086-10-82081900
邮箱:alltech@china.org.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86-10-8882800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341号 京ICP证 040089号-1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 外宣服务与广告服务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828271 举报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