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气象数据
2014年,中国气象局联合国内多家机构启动了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计划,在青藏高原开展为期4年的野外科学试验,构建地基、空基和天基组成的三维立体综合观测系统,进行边界层、探空、卫星产品地面校验、雷达、飞机等综合观测,获得高原地气边界层和地表特征、大气环流、水汽、云降水物理过程等综合观测数据及其融合分析产品。
主要包括CMA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LDAS)所产生的东亚区域土壤湿度和大气驱动场再分析产品。
包括小型飞机搭载的立体粒子成像探测仪、云粒子成像仪、快速云粒子探测仪、高体积降水光谱仪等对云、降水粒子微物理特征的观测数据。站点区域范围为那曲地区上空,以那曲气象局为中心200k×ばつ200km范围,观测时间段2014年07月03日、10日、13日、20-22日、24日,共7天。
包括利用边界层塔开展的近地面不同高度风向风速、气温、湿度要素,不同深度地温、土壤含水率、土壤热通量要素,以及气压、降水量、太阳辐射等;以及利用超声风速仪观测的风速的三维分量(Ux、Uy、Uz)、超声虚温、二氧化碳浓度、水汽密度、气压等要素。站点区域范围为大理、班戈、那曲等11个站,观测时间段2014年7月中旬~9月中旬。
包括L波段观测站和GPS探空观测站的高空气压、气温、湿度、风向风速观测数据。站点区域范围为拉萨、那曲、林芝等,观测时间段2014年7月1日~8月31日。
包括雨滴谱仪、C波段调频连续波雷达、C波段偏振雷达、微降水雷达、毫米波云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VAISALA激光云高仪等的观测数据。站点区域范围为那曲气象局和中科院寒旱所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观测时间段2014年7月1日~8月31日、2015年7月1日~8月31日。
包括在西藏那曲和聂荣两站开展的不同深度土壤温度和湿度数据,以及林芝-那曲流动剖线土壤介电常数观测数据。站点区域范围为那曲和聂荣2站,以及林芝-那曲沿线20个不同地点,观测时间段那曲站:2014年5月1日~7月28日;聂荣站:2014年8月1日~9月2日;林芝-那曲:2014年7月底。
包括容重、体积含水量、自动站体积含水量等观测内容,观测地点包括墨竹工卡、察隅、昌都、那曲、狮泉河、达孜北、扎西、米林、改则、达孜南、泽当、林芝、八宿、普兰、南木林、众果、左贡、门士、拉孜、克松、波密、丁青、革吉、江孜、聂拉木、嚓咔、扎达、洞措、日土、措勤、吉隆、色林错、强玛(以上站点均为气象局业务站点),数据时间段为2015年6月1日—2016年3月31日。
往期回顾
包括拉萨、林芝、那曲、双湖四站热量平衡遥测点1979年5-8月每日10个时次(1.40′、5.40′、7.40′、9.40′、11.40′、13.40′、15.40′、17.40′、19.40′、21.40′)共计21个项目的所有观测资料。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基本资料数据集包括1998年5月-7月TIPEX边界层资料(中国当雄、改则)和1998年5月-6月TIPEX边界层资料的同化分析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