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content
Wikimedia Meta-Wiki

Wikimedia Taiwan/Code of Conduct Taiwan/nan

From Meta, a Wikimedia project coordination wiki

Tâi-uân Uî-ki siā-kûn thong-iōng hîng-uî tsún-tsik sī iû 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 tsú-tshî, kiat-ha̍p Tâi-uân ê Uî-ki siā-kûn 佮 tsuan-gia̍p jîn-sū ê kiàn-gī siu-tīng tshut-lâi pún tsún-tsik bûn-kiānn.

Tsū 2020 nî khí, Tâi-uân hun-huē kiàn-gī sóo-ū Tâi-uân ê Uî-ki siā-kûn 佇 thong-iōng tsún-tsik tsìng-sik bûn-kiānn kong-kò āu, lóng su-iàu tsun-siú tsi̍t hūn hîng-uî tsún-tsik. Koh siā-kûn ē-sái ti̍t-tsiap tsun-siú thong-iōng hîng-uî tsún-tsik, iā-ē-sái tīng-tīng ka-kī ê, m̄-koh su-iàu tsun-sûn thong-iōng hîng-uî tsún-tsik ê tsing-sîn, nā-sī ū uî-huán, Tâi-uân hun-huē tsiong kū-tsua̍t thê-kiong tsi-uān 佮 póo-tsōo.

Iú-kuan pún tsún-tsik tsè-tīng kuè-thîng, tshiánn khuànn 歷史紀錄, siu-tìng pōo-hūn, tshiánn khuànn 完整版的附則 suat-bîng.

Tsing-huâ pán

[edit ]

Tâi-uân Uî-ki siā-kûn thong-iōng hîng-uî tsún-tsik tsiam-tuì Tâi-uân Uî-ki-muî-thé ūn-tōng tsióng-tsióng huat-tián ê hîng-uî kui-huān, sik-iōng tī Uî-ki-muî-thé siang-kuan ua̍h-tāng ê tsoo-tsit-tsiá, tsham-ka-tsiá, tsàn-tsōo-tsiá 佮 ha̍p-tsok-tsiá.

Tsú-iàu kui-huān lû-hā:

  1. î-tshî pîng-tíng:維基媒體相關活動中,需致力維護多元平等,避免因性別、國族認同、宗教、職業、外貌、地域、社經地位、政治傾向,或是身心障礙等因素而發生的歧視。
  2. uî-hōo siā-kûn phín-pâi:維基媒體社群與活動的組織者應共同維護維基媒體品牌,並尊重其他既有社群品牌。在活動策畫、文宣、合作與贊助談判上,應避免易造成誤解、混淆,或是損及維基媒體運動的行為。
  3. pó-hōo ún-su:維基媒體相關活動應保護個人隱私。隱私相關資料的蒐集、保管應在一定限制下進行、並明確使參與者了解相關訊息;隱私資料的分享或發佈,僅限於參與者事先明示同意下方可進行。
  4. tshiong-tu̍t kái-kuat:維基媒體相關活動應在文明與友善的原則下,解決已發生的衝突事件;較激烈的衝突在發生的當下,將依照一定的機制授與組織者或特定參與者處理權限。

Uân-tsíng pán

[edit ]

臺灣維基社群通用行為準則(下稱「本準則」)是針對臺灣維基媒體運動各項發展的行為規範,適用於維基媒體相關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贊助者與合作者,部分內容也約束交易對象。在臺灣(目前依中華民國政府實際管轄地域,即含澎湖、金門、馬祖等地)所有因維基媒體運動發生的線上或線下活動,均應依循本準則。各社群亦可根據自己的特殊性,在不違背本準則精神的情況下,自訂行為準則做為替代。

維基媒體是一個致力於多元性的知識服務,因此本準則將會致力維持平等、維護社群品牌、保護隱私,以保證社群將完成這樣的使命。違反這些原則產生的衝突,也會在本準則中提出如何解決的建議。

不願意公告依循本準則或自訂相容行為準則的社群,將不會被承認為臺灣維基媒體運動的相關活動,但是這不意味其不能以維基為名稱舉辦相關活動。公告的方式需符合「社群活動的參與者知曉準則的存在、並從公告中得知簡易且能隨時查詢全文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社交平臺固定可見的文字處、社群專屬網站或網頁內文字、活動通知信件內文或附件等管道,附上本準則或替代準則的連結或文本。

維持平等

[edit ]

維基媒體相關活動中,需致力維護多元平等。包括但不限於因性別、國族認同、宗教、職業、外貌、地域、社經地位、政治傾向,或是身心障礙等因素而發生的歧視,都應該在活動中受到限制。歧視在此定義為:因為其他人個人或群體的身份而非性質,施與負向的差別待遇。單純讓人不快的言語或行為並不一定是歧視,當判定比較困難的時候,應該透過社群成員的討論求取共識。

當有此一情況發生時,每一個知情者皆有權利與義務,對相關問題採取行動。然而,歧視可能普遍存在於一般生活習慣或文化之中,因此對於歧視的行動方式將會十分多元,未必需要帶有處罰的性質。歧視者的動機與被告知後的回應,可以在處置的選擇上列為考慮因素。對於被歧視者的支持,其重要性應重於其他的處置。詳細的行動方針將會列於後方。

需要注意的是:對歧視的描述、討論與研究是知識的一部分,因此歧視並不能以字句或行動表面上的意義做為判定;同時,迴避特定字句也不能據以做為沒有歧視的證明。

在必要時,社群可以建立有限的豁免時間與空間,方便鼓勵一些對話的發生。但是在豁免時產生的言語內容,知情者皆負有保密義務。

組織者

[edit ]

組織者對於平等的維持應該採取積極的行動,意即主動理解相關的學理知識、主動發掘並修正帶有歧視可能的相關設計、主動了解社群中有無歧視的發生、果斷做出適度的裁決,以及主動負責被歧視者的後續支持行動。

在活動前,組織者應該向參與者宣達反歧視的相關規範,較為正式或敏感性更高的會議,可以考慮要求參與者確認他們對規範的了解;組織者也需要謹慎選擇合作對象以及活動空間的狀況,避免歧視爭議的發生。組織者並不需要與涉及歧視爭議的對象完全拒絕往來,但是必須謹慎評估接觸後被爭議對象做為背書宣傳的風險。通常針對有重大歧視紀錄或風險的對象,建議不要以社群的名義掛名合作、也不要主動邀請參與活動,但可以在其主辦、較無涉及歧視的活動中,提供維基的推廣、教學活動。

在活動進行中,組織者對於歧視行為應予以勸止或制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要求部分人員離開,或是禁止其在活動專屬的線上平臺留言、傳送訊息。

有些時候,是否歧視並不容易判斷,同時被指稱的歧視者也可能也會有所辯解。組織者在此情況下可能需要詳細的調查與判斷,然而即便如此,不應以此理由而迴避當下的裁定,應該先要求爭議行為暫停或爭議雙方暫停交流。事後調查的時候應該顧慮受歧視者的感受,即便需要釐清爭議,也應避免過度詢問或對質造成的二次傷害。由於組織者未必具有處理相關狀況的經驗或專業,建議都先通報分會,由分會評估與支援必需的資源。

若組織者本身為涉入歧視爭議的一方,涉事的組織者應迴避判斷,由其他在場組織者協助;無其他組織者時,應先行完成活動,之後由參與者報告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進行調查與裁決。

參與者

[edit ]

活動參與者應避免歧視行為。有時候即便您覺得並無歧視意思,但他人表達其不舒服時,仍應以暫停言行為佳。若覺得相關言論或行為無歧視且有其必要性,可以徵求社群協助。需要強調的是:有爭議的言行並非只有「禁止/容許」二擇一的可能,探索其他不造成他人不快、但仍能自由表達主張的方式,是社群所鼓勵的。

若您在活動中因他人言行感到被冒犯,當下、委婉且針對事件本身提出意見是最佳的反應方式。如果情緒上可能難以保持冷靜以完成這樣的反應,可提出暫時拒絕與對方交流的要求,待平復後做反應。活動結束後才做出的敘述往往會讓調查與處理的工作較難進行,但這樣的選擇可以被體諒。

在歧視事件發生時非當事人的參與者,也應儘量介入相關的事件。建議給予被冒犯者情感上的支持、以及協助提供事件的證據與紀錄,或是在組織者開啟討論時主動參與。若發現社群內唯一組織者或所有組織者皆涉入爭議中時,應在活動後主動通報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然而除非擁有相關的人文背景,極不建議在任何時間發表主觀判斷雙方是非或責任的看法,或是提出不在本準則內的行為建議。

贊助者、合作者、交易對象

[edit ]

維基媒體社群活動的贊助者、合作者,不可利用組織授與的權利,發布涉及歧視的資訊。如果您平日的立場與維基媒體運動所持的立場不同,請審慎考慮此活動可能帶給您的影響,選擇停止或繼續相關的贊助、合作。維基社群成員仍可以個人身分,在不涉及歧視的主題上,前往由您自己主辦的活動中提供教學。

大多數時候,維基社群會在交易前即選擇符合我們價值觀的對象做為洽詢目標,因此交易對象通常毋需刻意調整立場。唯場地出租的業者應在成本可負擔的情況下,盡力配合性別友善、無障礙等相關要求。

社群品牌維護

[edit ]

維基媒體社群是由維基媒體運動的參與者自行形成的群體,所有的群體皆有自身的自主性,在非社群自願的情況下,毋需接受任何人或團體的審核、管理。然而,所有維基媒體社群的發起者應該都是認同維基媒體運動理念,才志願無償投入社群之中,因此社群成員理應遵守維基媒體運動的核心精神與重要策略,共同維護維基媒體運動的品牌形象。若社群路線明顯無關維基,甚或可能損害維基品牌時,其他人和團體固然無權強制該社群更名,但可發佈相關文件向一般群眾進行說明。唯此說明文件應僅止於說明兩社群的品牌辨別方式,不宜對他方社群進行評論。

即便社群為鬆散的人際連結,但通常仍會有一部分核心人員擔任決策與執行的工作。所有維基媒體活動應該由此部分組織者同意後,才可稱為該社群的活動。我們鼓勵所有維基媒體參與者模仿成功的社群或活動,發起新的社群或活動,以擴大維基媒體運動的力量。然而當這樣進行時,後進者應該先徵得原社群的同意後進行,未徵得或無法徵得同意時,應在活動的命名、文宣上做出明確區隔。

社群在命名上應該尊重其他族群的主體性,特別在涉及性別、族群兩個範圍時,應避免由不具該性別或族群身分的社群使用其名稱。同時即便任何人都可以發起並經營維基社群,涉及性別、族群的社群在成立後,仍應交由具該身分的成員主導。

組織者

[edit ]

組織者可代表社群對外發言、議定合作事項、經營社群品牌。組織者對外的發言需謹慎,特別是涉及政治、宗教、性別、族群等較易引起爭議的問題,應該與社群參與者取得共識,並和其他社群組織者與地方分會確認之後,再做表態。可能代表社群形象的管道,例如臉書粉絲專頁、部落格等,其編輯權限應謹慎控管,其上言論無論由哪個編輯發言,組織者仍應負擔連帶責任。

組織者與外部團體或個人的合作事項,應該謹守利益迴避的原則。具體事項如下:

  1. 社群活動應儘量以不收受金錢為原則,費用宜由參與者分擔或向地方分會申請補助。如果自行收受金錢贊助,應迴避在活動及活動前後短期內,要求社群成員編輯與贊助者有直接利害關係的內容。社群核心人員應推選其中一人具名負責該贊助案的財務管理,並將收支細目公開於維基平臺上;非金錢類的贊助仍應注意利益衝突問題。
  2. 組織者可以受邀進行有償的編輯教學指導,但是教學內容應介紹正確的維基編輯規範。不可教授實質上違背維基方針或指引的設立精神,但在表面上合乎規則,即所謂「遊戲規則」的方法。
  3. 在表彰贊助者貢獻時,僅限對其贊助誌謝。其產品或服務,可以於維基以外平臺提供介紹,但不可加入社群或組織者本身的評論。
  4. 組織者分配資源做為贊助者回饋時,不得以金錢為之,並應維持最低限度。

組織者對外合作過程應秉持誠信原則,不可承諾無法完成的事項。

組織者若評估長期無法經營社群時,宜推舉積極的社群參與者延續經營,移交後即視同一般參與者,不宜就移交後的社群事務對外代表發言。

參與者

[edit ]

活動參與者應尊重活動組織者對於社群的經營,有不同理念可內部溝通或另尋合意社群。

活動參與者應在獲得組織者授權的狀況下,才對外代表社群發言或行動。如果組織者因故長時間無法回應,可以聯絡活躍的參與者以共識決定新的組織者。任意代表發言而拒絕改正、屢勸不聽者,社群有權做成禁止未來參與的決定,並公告周知。

贊助者、合作者、交易對象

[edit ]

有意與維基社群合作或給予贊助前,應先理解維基社群是由維基的編輯者自行發起的鬆散組織,因此或有良莠。在確立合作關係前建議多方探聽,或向地方分會徵詢意見。

保護隱私

[edit ]

維基媒體活動難以避免對隱私資料的蒐集,因此應盡可能維持最低的限度,接觸者並負有保護責任。任何能夠確定個人身份的資訊或資訊之組合,即視為隱私資料;但是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隱私政策中視為「公開可見的資訊」(Publicly Visible Information)者,例如您的用戶名、各項積極貢獻之內容及紀錄,不在此限。

隱私資料僅能基於以下的原因蒐集:

  1. 便於組織者進行聯絡。
  2. 活動中因交通、保險、住宿、郵寄或其他必要的交易服務,必須提供業者資料。
  3. 需進入管制區域時,必須提供該區域管理單位資料。
  4. 基於統計社群活動成果或擬定社群發展策略,蒐集足以提供社群分析的資料。

隱私資料的蒐集者皆自動負有保護的義務,使用後建議儘早銷毀,只有在當事人事先明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夠公開。

如果有需要,社群可以自訂隱私權政策,詳細規範資料蒐集的限度及使用方式。訂有相關政策的社群在活動前已盡告知義務時,活動參與者視同同意該政策內容。

衝突解決

[edit ]

維基媒體運動是一個開放任何人均可投入的運動,因此意見上的衝突應該被理解為正常且健康的現象。僅有無助於改善維基媒體計畫內容、同時可能危害社群發展的衝突,才有必要被制止。因此,「衝突解決」的方案大多數在維持衝突以文明的方式到達各方形成共識為止。基於此,可以選擇的衝突解決工具包括:

  1. 冷靜:為避免衝突走向失控而有害維基媒體運動的發展,冷靜是最為重要的衝突解決工具。冷靜並不一定意味著沉默,通常它表現於自制,也就是衝突各方致力於將話題限縮在衝突的事件本身、以及尋求解決方法,而非進行要脅。
  2. 對話:如果衝突較不嚴重,通常雙方應採取持續溝通的策略,而非純然迴避,避免累積成日後更大、更複雜的問題。然而對話應該在合適的氣氛環境中進行,因此並不強求在衝突的當下必須不間斷對話到解決。各方應該視當事人情緒、活動的時程、衝突的性質,採用彈性地方式進行對話。
  3. 禁止:禁止參與社群是解決衝突的最後手段。此一手段只能在衝突當事人中顯有一方拒絕求取共識,嚴重影響社群經營時才可以執行。
  4. 法律管道:當活動中發生對他人生命、身體或財產造成傷害或存在威脅,或是涉及性騷擾或性侵害等情事時,應立即尋求法律管道的協助,不得以尋求社群內對話解決為由,延誤報案時機。其他非緊急事件則不建議興訟。過度尋求法律途徑解決可能被認定對他人進行法律威脅,反而被禁止參與社群。社群已經做出禁止參與的處置後,因缺乏強制力而無法施行時,亦得尋求法律管道協助。

附則

[edit ]

本準則的施行,應掌握其營造友善、平等的社群行動之精神,不必局限於文字表面釋義。有未竟事宜且可能影響社群經營時,依循臺灣本地施行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一般社會習慣處理。

本準則得隨時檢討修訂,修訂前應在元維基公佈頁面之討論頁進行充分討論並取得共識。討論是否充分與共識是否產生,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具最後解釋權。

涉及兩方或更多方的合作活動,且各方之間有一項以上之行為準則時,依以下原則協調處理:

  1. 僅維基社群為主辦方,其餘為協辦方:應以本準則為主,並可以容納其他準則中較嚴謹的規範。
  2. 維基社群非主辦方時,儘量爭取本準則在活動中適用;如果主辦方不同意適用,且活動中可能明顯有違反本準則行為時,應選擇以個人身份協助而不使用社群名義、或是拒絕合作。
  3. 維基社群與其他社群同為主辦方時,以同時遵循各方之準則為主;各方準則中規範對象相同但寬嚴程度不同時,遵從最嚴格的規範;各方準則中有衝突時,應協調不違反各方準則精神的臨時規範取代。

若政府機關依據法律行使公權力,致使任何受規範對象可能違反本準則時,依據行使機關性質之不同,處理方式如後:

  1. 各級法院之處分,均可無條件遵循,不視為違反本準則。
  2. 其他機關之處分,可先遵循其要求,但應將相關事件請以書面方式通知社團法人台灣維基媒體協會,評估是否針對該處分進行商榷。已通知協會者,不視為違反本準則。

本準則中涉及相關法令規範或制度,如未特別敘明,均指在臺灣施行者。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