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全国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慕课

创新服务平台

写易智能创作引擎 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 828企业服务平台 人民云

从错位到适配:银发消费离老年人的期待还有哪些差距?

——加快释放银发消费潜力系列报道(二)

人民网研究院
2025年09月24日16:30 | 来源:人民网研究院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在银发经济快速发展、银发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银发族的哪些消费需求未能有效满足?银发消费离老年人的期待还有哪些差距?人民网记者通过问卷调查和消费者访谈发现,部分银发产品和服务品类有限、供给不足、质量不高,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了消费需求释放和消费潜能激发,需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协同做出优化。

银发文旅、教育等服务消费热度高,需精准定位满足差异化需求

部分消费领域中,老年群体的需求旺盛,但产品丰富度仍有待提升,精准回应并匹配老年人的需求仍有一定难度。

如银发旅游方面,根据全国老龄委数据,银发旅游人数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20%以上,银发旅游正在从小众市场向主流市场转型。人民网发起的银发消费问卷调查显示,有9.1%的老年人认为银发旅游可选产品较少,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还有部分老年人在问卷调查中提出,银发旅游产品基本都有年龄限制,超出年龄的需要家人陪同,但是儿女们工作忙没有办法同行。

天津市69岁的田女士表示,目前虽有一些银发旅游专列,但她本人觉得还远远不够,"建议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加强市场调研,开通更多适合老人旅游的长线和短线专列,充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旅游需求。"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唐承财表示,目前不少市场主体主要是面向75岁以下老年人开发旅游产品,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高龄老年人的旅游需求,导致一些高龄但身体健康老年人的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中国旅行社协会铁道旅游分会秘书长曾辉提到,目前市面上适合老年人的旅游意外险品种偏少,参保年龄一般限制在70岁以下,且保费较贵、赔付率低。

老年教育方面,随着"活到老学到老"从俗语变为消费行为,银发教育市场正在加速成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需求旺盛。根据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2025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披露,截至2024年末,全国老年大学约10.5万所,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老年人教育服务方面的供需差距较明显。

安徽省61岁的吴女士在接受访谈时表示,"建议政府办好本地的老年大学,为老年人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场所。"

湖北省66岁的董先生反映,线上平台的课程五花八门,品类多样,但价格比较贵。线下老年大学和社区组织的培训班虽然便宜,但种类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有些课程因为凑不齐人数无法开班。

针对上述问题,寸草春晖养老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小龙认为,银发消费企业应做好目标人群的定位,针对不同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点,深入研究、开发细分产品。"如银发旅游领域,要研究和开发出更丰富的多层次产品,来精准匹配不同年龄、不同消费能力的银发客户群"。为此,他建议企业学会做减法,深耕某一领域和某一类群体,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精细化产品和服务。

有专家特别提出应加强老年群体相关统计数据支持。"由于长期缺乏市场关注,老龄人口的相关数据储备不足。没有具体数据的支持,企业不愿贸然行动,承担风险。" 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等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应重视数据支撑,加强对当地老龄人口的数量占比、年龄层次、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消费结构等情况的调研,并适时公布,从而帮助企业把握细分多元老龄市场,推出差异化精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除数据支持外,多位企业负责人建议,丰富财政政策支持方式,如进一步将老龄健康产品和服务纳入"两新"政策中,以及更好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参考日本等国的经验,完善支持银发经济的税收政策,助力银发产业市场主体发展壮大。

部分适老产品品质不佳,需兼顾安全、实用与情感价值

近年来,部分重点领域的适老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适老产品在品质方面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例如,近年来各类养老辅具广泛进入老年人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银发消费问卷调查显示,针对出行辅助产品的评价方面,有13.2%的老年人认为产品不好收纳,体积大、笨重;9.3%的老年人认为车身脆弱,安全性能差。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年发布的养老辅助器具消费体验项目报告显示,市场上销售的一些养老辅助器具质量不佳、功能鸡肋等问题亟待改善。如助行车存在驻车设计不合理的情况,有的产品一味追求轻量化、高灵活度,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有的养老辅具不断迭代升级,科技感十足、功能繁多,但实际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适老玩具方面,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过去一年的"适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长124%,成交量同比增长超70%,55岁以上消费者占比持续攀升。但相关媒体调查发现,目前市面上许多所谓适老玩具,并未做实质性适老改造,而是给儿童玩具"换件马甲",缺乏针对适老玩具统一的安全与功能标准,创新力不足,同质化严重,难以精准匹配老年用户。

王小龙等行业专家建议,应尽快制定、完善针对老年玩具等银发经济细分行业的国家标准,建立统一的产品认证和标识制度,便于消费者识别、选购与维权。

多位受访专家还提到,养老辅具及各类老年人适老产品的设计,应站在老年人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注意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在情感上与老年人有共鸣,为他们提供更多情绪价值。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朱荟建议,加强消费场景与情感价值的融合。围绕老年人的社会关系网络与心理需求,企业应在产品设计中注重嵌入"陪伴""尊重""共创"等情感元素,打造温暖、可信赖的消费场域,使老年人获得情感联结与社会归属感。

老年人陪诊照护需求较为集中,需进一步推动服务体系构建与规范化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服务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陪诊陪护、入户护理、社区照料及机构养老等服务呈现供不应求态势。面对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持续强化政策供给,系统性地支持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服务距离群众期待仍有一定差距。

银发消费问卷调查发现,针对"当前最需要的养老产品或服务"的开放性问题,老年人提及最多的是需要陪护、陪诊等服务,并期待陪伴型机器人等产品快速发展。

研究显示,目前社区和养老机构的陪诊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老年人就医仍以家属或亲友陪同为主。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等机构于2025年5月联合发布的《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88.54%的社区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存在家人无法及时陪同的现象。在养老机构中,这一数字更是达到98.30%,成为养老服务的一大"痛点"。

针对如何推动陪诊服务行业突破发展瓶颈问题,朱荟建议,将陪诊服务有效纳入社会化医疗服务体系。明确行业属性与监管主体,将其纳入规范发展轨道。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与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协会建立服务标准、培训体系和伦理规范,制定陪诊师职业标准和培训体系。

在针对养老机构的评价方面,问卷调查显示,不少老年人认为当前养老机构的供给数量、服务质量、价格水平未能有效满足需求。

对此,专家表示,长远来看,为更好回应爆发式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发展,应继续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实现资源设施力量整合。

针对养老机构发展,朱荟等受访专家建议,政府需从宏观层面加强宣传引导和制度供给,引导社会大众重新认识公办与民办养老机构的定位与关系——公办机构为基本民生托底,民办机构为品质养老赋能。同时,强力推行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质量等级评定与公开制度,建立失信"黑名单",通过信息透明化引导家庭选择。此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减轻机构运营负担。加大对护理员培训与岗位补贴的财政支持,缓解"招人难、留人难"问题。

执笔人:刘珊

调研组成员:唐维红、唐胜宏、刘志华、刘珊、董晋之、邵兰、胡虹、王勇、张静淇、毛雷、周倩文、康梦琦、谢星宇、王丽、李语

相关链接:

"新老人"引领消费新风向:我国银发经济在需求迭代中迎来新发展——加快释放银发消费潜力系列报道(一)

(责编:刘珊、刘志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专访季为民:让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编者按:近期,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成为舆论热点。相比尚不熟悉互联网的老人,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应用操作的老年网民同样面临网络谣言、网络诈骗、虚假广告等陷阱,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远低于年轻网民。...
勿让老年网民才过"鸿沟"又掉"陷阱" 关注互联网"内容适老化"
在现代社会数字化与智能化飞速发展的当下,老年人与互联网之间的"数字鸿沟"已成为必须逾越的课题。2020年底,工信部正式印发《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
传媒推荐
  • @媒体人,新闻报道别任性
  • 网站运营者 这些"红线"不能踩!
  • 一图纵览中国网络视听行业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分享到:
推荐阅读
打开客户端体验更多服务 打开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