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依托金属压力加工、控制理论及应用、工业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四个博士点学科立项建设,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开放运行,成为我国轧制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根据相关文件要求,2024年与中信集团联合共建,2025年1月通过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更名为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和国家重大需求,为钢铁行业提供了原创性理论、绿色工艺、关键技术装备和控制系统,特别是在钢铁材料强度-韧性-塑性基础理论、轧制技术及自动化系统国产化进程和钢铁全流程工艺调控理论与关键技术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实验室率先开展钢铁数字化技术探索,2016年提出了钢铁信息物理系统架构,承担了"十三五""十四五"多项智能制造国家重大任务,目前已实现高炉、转炉、热轧及冷连轧等单元级样板生产线的在线运行,成效显著,引领钢铁数字化国际发展方向。
王国栋院士根据多年实践经验,凝练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行业推广(R&DES)"全链条创新和成果转化等理论和方法,采用"工艺-装备-材料一体化"途径实施成果转化,解决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实验室围绕钢铁生产全流程,在"人工智能+钢铁"深度发力,探索并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
多年来,实验室积极组织、承担多项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各类国家重大、重点研究开发项目。主持横向科研项目千余项,科研项目转化合同金额50亿余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95项,发表研究论文6600余篇,出版论著100余部。获得发明专利93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21项。
实验室遵循"开放、流动、合作、竞争"运行机制,通过设立开放课题、建立访问学者制度、与国内外知名公司及研究单位成立联合研究室,吸引国内外学者来实验室开展交流、合作、研究工作。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24-83687220
传真:024-23906472
邮件:cral@ral.neu.edu.cn
邮寄地址: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105信箱, 邮编:110819
数据截至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