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我的图书馆

发文章

留言交流

+1

肚脐脐疗

共享2931 2025年09月16日 发布于广东 | 转藏

诊治过一位四十多岁的女士,脾气急,多年便秘和失眠,说话有口臭。这是典型的脾胃阴(火)盛。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有了很大改善,只有口臭还比较明显。

但她工作非常忙,熬药也不方便,我就教了她一种简便易行的外治法:我让她买50克薄荷脑,研碎,每次取适量用纱布包好,填入肚脐,再用胶布固定。在填薄荷脑之前,先要把肚脐洗净。每三天换一次。这样,口气就会慢慢变得清新。

这位女士如法炮制,第二天一早起来的时候,她老公就说,她嘴里那股以前老远就能闻到的臭味没有了。她自己不但感觉到嘴里清新、凉润了,还感觉到头脑清醒,心情畅快。所以,她一到办公室,就忍不住给我打电话报喜。

为什么薄荷能让人口气清新、头脑清醒呢?这是因为,薄荷的芳香性质能持续不断地向上走窜,到达胃里,清除了胃热后,它还能继续向上,到达嘴里,使嘴里气息清新。然后,它继续向上到达头部,让人头脑清醒,眼目明亮。薄荷它向上蒸腾,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芳香和清凉。

肾为脾胃的消化提供能量。但 如果这个能量提供得太多了,就会导致胃里过热(阴盛)。

肚脐是命门真火向上蒸腾到脾胃的必经之路,在这里放一些薄荷脑,就能拦截掉一些火热之气(减阴)。

而且,薄荷的辛凉之气会随着命门的火气一同向上,运行到胃里,发挥它清热的作用,胃火被清下去了,口臭自然也除掉了。

最近看到一位医生呼吁把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列为临床急救技术。此呼吁太重要了,是故也来助力一把——"大家都来呼吁吧,把艾灸神阙穴、关元穴列为临床常规救命法、治病法、保健法"!

为什么"神阙穴"这么重要?请看 "让你返老还童的神阙穴(肚脐眼)" 发出呼吁的医生说,他在临床上曾多次介绍用艾灸抢救病人,并屡试屡效。他说:"一次是一位癌症晚期合并肾衰无尿的病人,送到某大医院第二天就被治"死"了,心跳血压都没有了,医生要求拔掉抢救的管子,家属不同意,此时我建议请针灸科艾灸关元穴试试,家属照办了,结果做完两小时艾灸后病人苏醒,还能打电话了。另一次是一位肝癌转移破裂的病人,在医院里抢救三天,连发二次病危通知,我得知后建议使用艾灸神阙、关元进行抢救,结果请来针灸科医生艾灸后,病情马上好转。后来又出现了病情反复,医院又发出第三张病危通知,我还是建议继续艾灸,并调整了中药,病人终于又一次脱离危险。" 从这位医生的经历中,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艾灸神阙、关元抢救病人,远胜于现代医学的所谓高科技。但是,鄙人同时也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漏洞,这就是为什么不先采用艾灸等非药疗法治疗,而是先采用医药疗法,只有在病人没救了时才想起艾灸呢?这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几千年前的《医学入门》一书说:"凡病,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说的对不对?我认为不对,这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因为它的临床路径颠倒了!明明已经知道"针药之效不如灸疗",却要先用针药折腾病人,不行了才启用灸疗,这不是临床路径颠倒的天大错误吗?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这么久的临床路径错误呢?一言以蔽之,钱字作怪,因为艾灸见效快,收费低嘛。正确的临床路径应该是:凡病,必先用灸疗,针药辅之。这样会给病人减少多少痛苦和花费啊!会给社会带来多么大的和谐和福利啊!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从新》中也说:"艾叶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还寒温,暖子宫......以之灸疗,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宋代著名医学家窦材,在其《扁鹊心书》中说:"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类经】曰"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即艾灸肚脐壮阳)。古人把艾草命名为艾,乃是直指人心之举,艾就是爱。艾灸时的那种温暖舒适通畅的感觉,的确像母爱的感觉一样。患者的体质以虚寒居多,心理情绪以缺乏关爱居多,因爱生恨,阴寒恶毒积聚的也不少,这些人太需要爱了,也就是太需要艾灸保健治疗了!让我们都来积极推广艾灸吧——让世界充满艾(爱)。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明确地肯定了灸法治病的首要作用。他说:"医者不得专恃于针及汤药等望病毕差。既不苦灸,安能拔本塞源,是以虽丰药饵,诸疗之要在火艾为良。" 针灸大师周德安教授曾经参与凤凰卫视著名女主播刘海若车祸后的康复治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针灸使频临植物人状态的刘海若起死回生。周老还曾谈到他诊治过一位严重女性尿潴留的病人,该患者已经74小时未尿,送来医院时是家人用担架抬上来的。目测膀胱区域发亮,积尿严重。来之前,患者在北京一家著名西医医院就诊,经人工导尿无效,遂诊断必须手术切除膀胱,改为人造膀胱排尿。无奈之下,患者儿子找到周老求医,周老在众目睽睽之下,仅用7壮艾绒隔盐灸神阙穴,不到10分钟时间,这位要动手术切除膀胱的患者尿意频发,还未来得及抬到洗手间就已尿满病床,成功地解除了病人的危机和痛苦,使患者一家感激万分,直呼救命恩人。

在著名老中医李可的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述:有一次他应邀去为一位缩阳症患者会诊,恰逢患者发病,危急之下,他令患者卧床解衣,然后用手中的烟头对准其关元穴着肤火灼,约2秒钟即解除危险。之后再用汤药治疗,3剂而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黄金昶老师,曾在博客中叙述了他以艾灸神阙、关元为治疗手段的一次成功抢救经验,他说:"有一次我到国内某省级肿瘤医院会诊,患者为胆囊癌大量腹水发热患者,在我就诊时因痰滞喉间引起昏迷、休克已经4小时,手足冷,血压下降,主管医生该用的药都用了,丝毫无好转迹象。我面对患者苍白的脸和家属焦急信任的目光,决心用艾灸治一下。由于一时无法找到无烟艾条,就用艾卷熏治神阙、关元,仅仅灸了20分钟,护士就来阻止了,因为烟雾太大,怕引起火灾,坚决不让灸治,我们只好在外面休息室休息。不一会患者儿子来告知,患者已苏醒,呼之能应,手足渐温,并把防火感应器用塑料纸包好,建议继续灸。再灸治20分钟后护士又来阻止,只好再次停下来,继续休息。同时在省城药店继续寻找无烟艾条。大概十分钟后,家属高兴地来告知患者睁眼了,可以听懂别人话语并表达自己意见了,手足能伸缩。11点时找来6根无烟艾条,继续灸治,患者两眼有神了,手足温了,停用升压药后血压正常了,血氧饱和度即使在吸痰时仍能在92%左右,心率由原来的95次/分左右降到86次/分左右,呼吸也由原来的34次/分,降到26次/分左右,一切变得平稳了。看来灸治成功了。遗憾的是,如此神效的艾灸抢救治疗,却遭到医学临床的忽略,不但医院很少储备艾灸器材,即使有人实施艾灸抢救时,他们不看效果,反而极力阻挠,置病人生命危险于不顾,真是太缺乏医德良心了。" 黄金旭老师还在博文中讲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北京某中医院一位医生,其母亲病危抢救无效,心电图已经变成直线了,别人劝其放弃,但这个医生极其执着,继续坚持艾灸神阙穴,4个小时后,患者苏醒,之后又生存了很长时间。"

古人曰:"常灸神阙穴,万病会自灭"

神阙穴就是肚脐眼儿,在任脉上。 "肚脐眼"为什么叫 "神阙"?, "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城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民国时期的针灸奇书《会元针灸学》上写道: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脘,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

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这段文字说明了"神阙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疗效。

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

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是水脏,所以是"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

只不过,这时孩子不再是从母体吸取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神阙穴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五脏六腑相通,是心肾交汇之地。

艾灸神阙穴(肚脐)可快速改善内脏及组织的生理及病理活动,提高免疫力,强身健体特别对体质较弱、失眠多梦、寒性胃痛、腹泻者有极好的改善作用。

热的气流从脐部扩散到整个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加速体内毒素的排出,改善睡眠,使人精神身体都有无比的轻松、舒适、精力充沛。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苍白、暗哑的现象,预防和淡化因循环不畅引起的色斑、暗黄等皮肤问题。

艾灸神阙穴还能使人气血充盈,颜容光彩,诸疾不生,体健身轻,延年益寿。也可用粗盐茴香袋热敷神阙穴(肚脐),治病效果很好。

【取穴】:位于肚脐正中,属于任脉的穴位。

【主治】: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是人体的长寿大穴。神阙穴为任脉上的阳穴,命门为督脉上的阴穴,二穴前后相连,阴阳和合,是人体生命能源的所在地,所以,古代修炼者把二穴称为水火之宮。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以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的真息功能。

神阙穴与人体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我们知道,母体中的胎儿是靠胎盘来呼吸的,属先天真息状态。婴儿脱体后,脐带即被切断,先天呼吸中止,后天肺呼吸开始。而脐带、胎盘则紧连在脐中,没有神阙,生命将不复存在。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神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殿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民国时期的针灸奇书《会元针灸学》上写道:"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出水之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这段文字说明了神阙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疗效。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是水脏,所以是"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

人在胎龄3个月时,脐带就形成了。

脐带是胎儿与母体联结的纽带。各种营养物质和氧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进入胎儿体内,同时胎儿代谢的废物又通过脐带运输出去,这就是胎盘循环。

胎盘循环保证了胎儿的正常生长与发育。经"十月怀胎",胎儿体重达3〜4公斤、身长50厘米。胎儿娩出之后,脐带就完成了输送营养的历史使命被结扎、剪断,待断端干燥之后,就是腹部的肚脐。

中医学十分重视肚脐部位,称它为"神阙"。《道藏》一书对此作如下解释:"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以示显贵。"中医认为,肚脐是心肾交通的"门户",神仙居住的地方,故名"神阙"。

"神阙"又是一个穴位,将药物敷于此处治疗疾病就是脐疗。中医脐疗治病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早在殷商时期,太乙真人就用熏脐法治病;彭祖也用蒸脐法养生,寿至八百。《内经》、《难经》对脐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也有详尽的论述。这些奠定了脐疗的理论基础。

根据中医理论,神阙穴隶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 ,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脐疗"正是这一理论的根基。

脐疗用药很讲究。清代名医吴师机指出,"必得气味俱厚,药性走窜......可以通经走络,开窍透骨。 "

从现代医学理论看,肚脐皮肤最薄,表皮角质也最薄,药物容易透入。同时,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组织,脐下腹膜有丰富的静脉网,并有动脉小分支,血管丰富,外用药物较易吸收,并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另外,脐部神经末梢丰富,感觉敏锐,通过药熨、艾灸、电磁、激光等刺激,能通过神经调节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改善各器官功能而治疗疾病。

脐疗法,和药枕疗法一样,是中医外治疗法中的一种。脐疗法是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内达脏腑,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文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现存共有283个配方,其中就有肚脐填药、敷药、涂药等敷脐疗法的内容有70多个配方,并且有治疗不同疾患的治法,是打开脐疗法的先河。

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敷脐的理论,阐述了脐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相关学说的论述。如《灵枢营卫论》、《素问气穴论》中都明确记载有"脐穴",为后世脐疗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匱要略?杂疗方》中说明中暑的病人,可以用屈草溺脐,即温熨脐中之意。是最早通过温熨脐部的方法治疗疾病的记述。

大器晚成的针灸学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说:"脐中,神阙穴也......灸三壮,禁不可针刺;针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首次指出脐部宜灸法,而不宜针刺之法。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专列敷脐一节,为后世敷脐做为一种专门疗法打下了基础。书中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

位居"外台"官位的王焘在汇集了经验方巨著——《外台秘要》中,有较多脐疗的记录,如用盐和苦酒涂脐,治疗二便不通。所有这些对脐疗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宋代初期名医王怀隐等在奉朝廷之命,向民间征集万余首实效验方,撰编而成的医学巨典——《太平圣惠方》中,有许多药物填脐的方剂,这些经过官方收集的方剂中,制法较精,疗效较为切实可靠。宋代另一本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的医典——《圣济总录》,除引证《内经》等经典理论外,还选自民间有效验方和医方秘方,方中有甚多敷脐内容,这些众多的脐疗方药,对后世医家运用脐疗法治病,有很大影响。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传世之作——《本草纲目》卷三、四的"百病主治方"中,记载有较多脐疗法的配方,如用"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以治疗自汗、盗汗;用黑白牵牛为末,水调敷脐上,治疗小儿夜啼。"由此可以说明敷脐疗法在明代就初具规模了。这一时期另外一些著作,如《景岳全书》、《古今医统》等均有脐疗的一些内容,从而使脐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更加普遍,为后世应用脐疗法,并使之成熟奠定了基础。

清代具有一定革新精神,颇负盛名的民间医药学家赵学敏在其整理编写"走方医经验的著作《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中对敷脐疗法的民间单方验方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如治疗腰病以生姜、水胶共煎成膏,厚纸摊贴脐眼,效果甚佳。又如痢疾用绿豆、胡椒、麝香、胶枣,共捣烂贴脐上,使这些民间草医的独到经验得以流传,大大的丰富了脐疗的内容,为脐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由此看来,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中风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100壮乃至几百壮。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能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灸法也很简单,只要您在穴位上拿艾绒堆一个柱,在柱头点火,艾绒就会燃烧,等燃烧到肚脐眼儿稍有疼痛的时候,马上用手把艾绒按灭。这就算一壮。灸100壮则要重复上述动作100次。有时候,还可以在艾绒底下垫一片薄薄的鲜生姜,这即可以保护穴位的皮肤,又因为生姜的辛温之气可入人体,效果更佳。所以,如果要灸神阙,最好垫一片生姜或蒜片。更简单一点的,还可以直接用从药店买回的艾灸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最简便的是用艾灸器,点燃艾炷后,放入灸器内,对准穴位施灸。令人称奇的是,神阙穴最耐温热,在与其他穴位同时施灸时,别的穴位觉得灼痛时,唯独神阙不觉灼痛,只觉得痒痒的,舒服极了。坚持艾灸,不久,您就会发现您的身体变得非常舒服。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丹田一把火,生命永不歇。

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神(阙)穴若灸至三五百壮(量词,施灸时,一撮艾绒灸完为一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道出了养生之道的真谛。

在特定的穴位上,定期施灸,就是不断持续有序地贮存能量,充实人体生命能源,使人体的自愈机能,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这是健康长寿的最可靠的基础。

独尊神阙顾护丹田

脐接丹田,元阴元阳所在之处。独统全身,真气唯一潜藏之地。

丹田指以脐为首,连接下腹部的一片立体区域。中医认为此处为人身元阴元阳,是生命能源所在之地。人若如树,此为树根,根深才能叶茂。

神阙穴(脐)是人体最大的信息元。

它保留了人类先天与后天的大量信息,是无可取代的,是特殊的穴位信息点。

它是全身唯一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穴位,具有最高信息元。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到人体的整体信息。

神阙与命门是人体阴阳的两个支点。

如果将人体分为左右两半,脐就在这条分离线上。在这分离线的前部,中医学中称为"任脉",后部称为"督脉"。任主诸阴,神阙为阴中之阳;督主诸阳,与神阙相对的、处在督脉的"命门穴"为阳中之阴。任脉和督脉就好象人体的阴阳鱼,而神阙和命门二穴就好象阴阳鱼的眼睛。命门是里面两个肾脏的正中点,就象坎卦,肾属水,故上下两爻(这里可比喻两肾)均为阴爻,而中间一爻为阳,属阴中之阳,是坎中之一点真阳;神阙就象离卦,离中之一点真阴,即是离卦中的阴爻。神阙与命门一前一后,互为相应,维系着人体的阴阳平衡,则生命不息,生生不已。

如果上下折叠,神穴恰在前折叠线中点。后折叠中点就是命门穴。带脉,从脐中双向系带。

处于这个正中位置,与任、督、带相联,又与冲脉交会。任督冲脉合称"一源三岐"。

任脉总任一身阴经,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神穴与诸经脉密切相关,可见是关系一切病症的重要穴位,故可治百病。

神阙穴是人体的敏感点

神者,出神入化,古代丹家称之为"玄关一窍"。气功家认为人体有一个以脐为中心的太极图,直径3寸(8〜9cm)大小,是道家气功中意守之处和定位之处。

脐为先天凹陷处,壁最薄,与腹内组织距离最近,又置于阴脉之海的任脉上,成阴中之阳,与人体卫气营血相合。古来熨脐,灸脐,用以达到温中祛寒,调和营卫,确有疗效。

神阙穴还有一个最神奇的特点,就是最能耐受高温,如果用艾灸盒同时用相同的艾炷和间跓,来温灸神阙与关元二穴,开始时关元穴觉有灼热感,而神阙穴却没有灼热感。久之关元穴适应了这种灼热,也不觉有灼热感了,此时可以调节间跓,以增强火力。

神阙穴是先天与后天的连接点

它是先天、后天的连接门户,通过对脐的观察,不仅可以得知后天状况,还可推测个体的先天素质。如取脐血,经过化验,可获取胎儿健康信息。又如脐血中含有大量的胎血干细胞,将其提取输入,可利用分化的特性,治疗许多血液系统的疑难病症。

神阙穴与循环系统

从脐是胎儿的唯一供血器官来看,与循环系统的关系早在先天就已形成,通过脐周腹壁血管的观察,(从解剖学上,脐内有一条韧带直接连通肝脏)也可推测肝脏的情况。

神阙穴与消化系统

脐又称"环谷",与腹膜直接相连,与大肠、小肠、肝、脾、胃、胆、胰等中、下焦脏腑,距离很近。脐位任脉,凹陷似井,八卦中为坤。坤属土数八,与脾相应,与胃相表里,故坤主消化系统。民间流传,按摩腹和脐,可助消化。

神阙穴与呼吸系统

"先天呼吸在脐。后天呼吸在肺",胚胎学的研究也证明了人在出生前,呼吸的功能是由脐带和胎盘共同承担的。同时还执行着保护和营养胚胎的职责,能排泄废物,产生激素,并有落实遗传密码的功能。其中联系,从我国古代气功及印度瑜珈功法的记载中,也可证实胎息就是练功者由肺呼吸转为皮肤毛孔呼吸,随着功夫的加深,再由皮肤毛孔呼吸转为脐呼吸,是练后天返先天的手段,是返朴归真。这是脐与呼吸系统关系密切的有力证据。

神阙穴与泌尿系统

李时珍曰:"脐者,人之命蒂也。以其当心肾之中,前直神穴,后直命门,一点真元,属命门丹田。 "脐为"命蒂",肾为"坎"。坎,水之意也。古人将脐,看作是肾水与心火的天然混合区,修炼的关键部位。

脐属任脉,通督、冲、带脉,与生殖、经、带、胎、产密切相关,故脐与泌尿、生殖系统关系密切。临床常通过脐疗来治疗阳萎,遗精、早泄及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滑精、不孕等症。

神阙穴与神经系统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头者,精明之府。"精明即神明,名之以府者,确定头脑为神明所藏之库也。

神明乃纯阳之谓,性热。头为诸阳之会,故头不怕冷,可为佐证。可以理解,阳气是脑动力之源。

又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明即元神,藏于脑而发于心,源于丹田。神穴,是心脑神气通行的门户。

德国科学家认为,神经传递物质——血清基95%产生于腹部。脐下腹部是人的第二大脑,此说亦可为佐证。

神阙穴与免疫系统

《大宝论》说:"生由脐带,脐结丹田,是为气海,即为命门也。先天之命门者,由此而受;后天之命门,由此而栽......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以其为生气之源,气强则强,气衰则病。"脐通百脉,调阴阳,补气血,温脾肾,行强壮,培补元气。故脐疗可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抗衰老,抗氧化的作用,对免疫性、功能失调性疾病的治疗,是一条新的途径。

神阙穴,在人体经穴中的神奇地位是独特的,无法取代的。灸神阙穴,牵一穴而动全身,对维护丹田元阴元阳(真水真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捷径。

神阙穴只能用温灸,忌用化脓灸。一般是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或在脐部给予某些物理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祖国医学具有悠久历史,法简效捷的疗法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1

来自: 共享2931 > 《待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