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Ethagon
项目编号:
SCP-7017
收容等级:
MEMET
SCP-7017-A图片 绘者Johannes Kepler
特殊收容措施:只要《天文数字法令》持续生效,SCP-7017整体无需额外收容。SCP-7017的具体收容措施详见以下文件:
- 附录:SCP-7017-A在市场中占比
- 附录:立方体收容室
- 应对协议:地下掷技环
- 应对协议:蓝型
- 附录:反掷骰占卜
描述:SCP-7017是一种普遍性现象,其表现为:掷出SCP-7017-A个体后的结果,取决于该个体此前历次掷出的结果及相关的情境。
SCP-7017-A指形态符合五种柏拉图立体(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之一的物体。此后将"掷出SCP-7017-A个体"这一行为统一称为"随机事件"。
除首次随机事件外,后续所有随机事件会受各类物理因素(如重力的微小变化、物体运动速度等)的影响,且该影响程度会逐渐增强。当随机事件次数达到一定阈值后,其结果还可能受到其他SCP-7017-A个体所产生的随机事件、以及未来随机事件的结果与情境的影响。反之,若某一SCP-7017-A个体产生的随机事件序列数量足够多,它也可能对其他SCP-7017-A个体(多数情况下为同类型个体)的随机事件产生影响。可利用这类SCP-7017-A个体对其他SCP-7017-A个体进行校准,以实现预期结果。
就SCP-7017-A个体自身认知而言,它们普遍受一种"落于正确面"的本能冲动驱动。SCP-7017-A个体可能存在自我保护意识,但仅在该意识有助于实现其核心目标时才会体现。"正确落地面"的具体所指,取决于单个SCP-7017-A个体的特性及其所处情境,且通常不遵循人类认知标准。可通过训练使SCP-7017-A个体落于预期的面,对于从未被掷出过的个体,该训练效果更佳。
历史:SCP-7017-A的存在早于信史时代,因此SCP-7017-A的起源无从考证。目前主流理论有两种:其一,SCP-7017由一个或多个顶点型多功能实体制造而成;其二,SCP-7017是柏拉图立体与生俱来的特性。人为创造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在GOI-D50的影响下,SCP-7017-A曾参与以下事件:
- 特洛伊陷落
- 亚历山大图书馆被毁
- 第五次与第六次神秘学战争
- 柏拉图与欧几里得的著作撰写
- 罗马共和国覆灭
- 隋朝灭亡
-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本列表并非详尽无遗。
相关组织: 存在多个高度利用SCP-7017、或围绕SCP-7017-A建立的相关组织。完整列表可参见GOI-D分类。其中最重要的集团为GOI-D50("柏拉图始祖",Platonic Progenitors),该集团由5个产生过最多随机事件、且因此具备最高历史关联性的SCP-7017-A个体组成。
GOI-D50作为一个整体,能够决定所有随机事件的结果。该集团成员包括POI-D4、POI-D12、POI-D8、POI-D6与POI-D20,其排序大致依据各成员首次出现的时间。
相关人员档案 #D4
POI-D4,神化前状态
外形: 正四面体
别名: "神化者"
偏好的掷动操控方式: 温度变化、旋转
与基金会的关联: 无关联。截至目前,POI-D4尚未与基金会发生接触。
应对规则: 禁止主动接触。若出现POI-D4决定介入仲裁的情况,需经管理员开展风险评估后,方可批准启用POI-D4。
传记档案:SCP-7017-A最早的记录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与苏美尔地区。这两个文明对SCP-7017-A的使用频率极高,足以使SCP-7017-A现象显现出可观测性。在苏美尔人的"乌尔皇家游戏"(Royal Game of Ur)中,使用了具备4个面的SCP-7017-A个体;正是通过该游戏,特定SCP-7017-A个体接触到了足够多的随机事件,其行为模式开始引发游戏之外的关注。
POI-D4最初是该游戏中一枚被频繁使用的SCP-7017-A个体,因始终能"以公平方式"产生掷动结果而小有名气。此后,POI-D4被用于赌注更高、且带有政治动机的博弈活动中。最终,它引起了当时活跃的两个或多个多功能实体(Pluripotent Entities)的注意。这些实体要求POI-D4介入"神域"相关事务的仲裁。在POI-D4同意后,它经历了"神化"过程,升格为一名2⁄3级多功能实体,并以"𒀭𒋫𒈾𒀀(Antanaa)"为名。
此次升格引发了SCP-7017-A群体行为模式的转变。自此之后,绝大多数SCP-7017-A个体在掷动时会表现出明显倾向——更大概率产生能让自身被用于更重要决策的数值结果。
自升格后,POI-D4仅在地球表面有过数次短暂现身,其中较显著的两次事件如下:
公元前48年,尤利乌斯・凯撒(Julius Caesar)在亚历山大城围攻战期间掷动POI-D4,最终导致亚历山大图书馆部分区域被焚毁,并引发该图书馆后续的衰败。
公元1875-1882年的第六次奇术战争期间,POI-D4被用于一项仪式,该仪式最终导致"造物主"因严重烧伤死亡。
目前尚不清楚POI-D4是否曾受《大数法令》的限制
当前,POI-D4正在阴间维加斯介入仲裁,议题为当地赌场是否要停止使用SCP-7017-A个体。
行为特征: 与GOI-D50的其他多数成员不同,POI-D4对SCP-7017-A群体、未来随机事件及自身存续几乎毫无兴趣。其决策完全聚焦于为特定随机事件促成"公平"结果,但该"公平"遵循的标准目前大部分仍无法破译。若POI-D4对自身承担的仲裁角色产生不满,其决策可能会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下一次随机事件大概率会出现更具危害性的结果。
鉴于POI-D4作为2⁄3级全能实体的身份,其在决定任一随机事件结果时,很可能将全部历史进程纳入考量。所有使用POI-D4进行的博弈或掷动活动,均引发了严重后果,且这些后果大多涉及"燃烧"——既可能是物理层面的实体燃烧,也可能是隐喻层面的(如组织瓦解、文明衰落等)"烧毁"。
POI-D4并未直接加入GOI-D50,但它的决策被视为神圣不可违背,且常对GOI-D50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
相关人员档案 #D12
POI-D12
外形: 正十二面体
别名: "先知"
偏好的掷动操控方式: 空间曲率
与基金会的关联: 不稳定
应对规则: 若条件允许,优先实施收容。若无法收容,应从远距离对其行动进行观测,并将观测结果提交至占卜部进行分析。
传记档案:POI-D4的神化引发了SCP-7017-A群体的行为模式转变,这一转变既推动SCP-7017-A向更多文明传播,也让人们对其异常行为的怀疑日益加深。在此期间,唯有得到神学实体支持的SCP-7017-A个体,才会被用于重要事务的仲裁。这些神学实体会将此类个体视为"神意使者",而个体本身也借此获得参与更重要事件的机会,同时避免引发怀疑。这种做法最终促使神学实体主动创造新的SCP-7017-A个体。
POI-D12大概率是此类人造个体之一,由某名多功能实体在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194-1184年)前赠予卡珊德拉。POI-D12的每个面均对应一个星座,这一特性使其可用于占星预测。卡珊德拉一生都借助POI-D12进行未来预测,但始终无法利用这份预知能力对事件产生任何实际影响。
关于POI-D12的多数记载显示,在卡珊德拉去世后,它加入了大卡尔基斯特・伊翁(Grand Karcist Ion)的阵营——既影响伊翁起兵对抗代维特文明(Daevite civilization),也协助他获取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资源。此后,POI-D12一直追随伊翁,直至被赠予克拉维加尔・纳多克斯(Klavigar Nadox)。不过,这些记载存在争议:因为萨基斯特叛乱(sarkist rebellion)的年代被考证为公元前18世纪,早于特洛伊战争。但考虑到POI-D12可能具备的特殊属性,目前无法排除其使用过时间旅行的可能性。
据推测,随着时间推移,POI-D12不断寻找新的合作者,最终于公元前2世纪在罗马定居。罗马人以POI-D12为原型,制造了所谓的"罗马十二面体"——这类制品除了孔洞尺寸与POI-D12不同外,其余形态几乎完全一致。罗马十二面体的核心功能与"进入其他领域或空间"紧密相关,这一特性源自POI-D12的能力:它能通过星座连接神性及其他信息源,从而获取未来图景。多种罗马十二面体被用于操控空间、进入其他领域,或实现基础的时间旅行。其中,具备时间旅行功能的版本长期未得到广泛使用,直至被蒙古人发现,这一发现最终促成了金帐汗国的建立。
公元614年,POI-D12作出预言:下一位中国皇帝将姓李。这一预言影响了李渊的行为,推动他在公元618年发动起义并登基称帝,隋朝随之灭亡。
关于POI-D12在第五次神秘学战争(公元1618-1648年)中的参与情况,目前已知信息极为有限——因第五教会的相关参与记录已被逆模因技术封存。据推测,POI-D12当时或是协助·或是阻碍了"将[数据删除]进一步锚定至基准现实"的行动。
公元1912年,英国皇家邮轮"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在是否任命一名军官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使用POI-D12辅助决策。此次随机事件的结果导致该军官被替换。离任军官未将双筒望远镜柜的钥匙交给继任者,使泰坦尼克号航行期间,船员无法使用双筒望远镜观察前方。
英国神秘事务局(British Occult Service)通过占卜发现POI-D12与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有关。此后,在POI-D6的劝说下(POI-D6承诺,若POI-D12将自身活动限制在"骰子帷幕"之下便为其提供庇护),POI-D12曾一度向基金会寻求庇护。由于POI-D12是POI-D6的"客人",根据管理员的指令,其在基金会停留期间,未被纳入正式实验或收容程序。
1979年核误警事件后,POI-D12向GOI-D50正式确认,自身将长期在骰子帷幕之下活动。
目前,POI-D12的具体位置及活动情况不明。
行为特征: 由于在卡珊德拉的有生之年,其预测性掷动始终无法对事件产生实际影响,POI-D12对创造它的多功能实体心怀怨恨。这种怨恨使其对后续所有掷动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其所有预测所指向的未来,若不通过 "规避预言" 或 "借助预言的自证属性促成预言实现" 这两种方式干预,原本均不会发生。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便是例证。由此可见,POI-D12 大概率并不在意掷动结果引发的后果,仅关注 "必须产生后果" 这一前提。
POI-D12 仅偶尔参与 GOI-D50 的活动,而且其兴趣仅集中于两类随机事件:一是具有广泛影响的重大事件,二是用于占卜的事件。尽管POI-D12在隋朝灭亡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 GOI-D50 对它的态度并未因此改变,这很可能是出于对其能力的重视。
相关人员档案 #D8
POI-D8
外形: 正八面体
别名: "水晶"
偏好的掷动操控方式: 气流操控
与基金会的关联: 敌对
应对规则: 应尽快建立收容。对于由POI-D8主导、且威胁到帷幕的地下SCP-7017-A博弈环,需予以取缔,同时收容所有参与其中的SCP-7017-A个体。之后,需将POI-D8移送至异常武器部门进行分析更新:目前尚无计划在POI-D8被收容后对其进行利用。
传记档案: 公元前3世纪,柏拉图确定了引发SCP-7017-A现象的全部五种几何体,并将其命名为"柏拉图立体"(platonic solids)。为证明四元素 分别与一种柏拉图立体相对应 ,柏拉图开展了一系列实验。此后,亚历山大城的欧几里得证明了柏拉图立体仅有这五种,并提出 "SCP-7017 现象由这些特定几何特征引发" 的假说。他在《几何原本》的原始版本中,详细记载了SCP-7017-A现象及其相关实验。
普遍认为,柏拉图与欧几里得为满足实验需求,共同创造了 POI-D8。
将SCP-7017-A定义为 "神赐或基础现象" 的这一认知,为SCP-7017-A的使用提供了合理性,由此开启了SCP-7017-A使用的 "黄金时代"。其应用场景极为广泛,既包括依赖运气与敏捷性的博弈游戏,也涵盖占卜及重要决策咨询。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项长期存在且高度隐秘的传统:各国元首会在办公室存放一整套不同面数的SCP-7017-A个体,以便在决策犹豫不决时使用。推测这类套装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但POI-D6与POI-D8大概率均从该传统中获益。
当时 GOI-D50 的其他成员要么处于单独活动状态,要么尚未正式成形,因此POI-D8成为所有SCP-7017-A个体的主要影响者。尽管在POI-D8的影响下,机会博弈与掷骰占卜 仍在进行,但重点—— 尤其是在正八面体形态的SCP-7017-A个体中——逐渐转向了 "技巧投掷类游戏"。大型 "掷技环"由此建立,且延续至今(尽管以地下形式存在)。
POI-D8 在推广这些技巧投掷环时,部分采用了散布谣言的方式:声称这类游戏更贴近SCP-7017-A的 "神圣使命",而运气类游戏仅是为满足低级欲望而创造。推测早期的赌博法规正是受到这些谣言的启发。
参与技巧投掷比赛的人不仅要考虑游戏内的投掷动作,还需通过此前的随机事件及相关情境对自身的SCP-7017-A个体进行 "训练"。这一趋势最终促成了以正八面体为基础的武器的诞生,此类武器在隋朝(公元 581-618 年)得到广泛使用。此外,隋朝皇帝还利用POI-D8阻止敌方有效使用这类武器。隋朝灭亡后,唐朝颁布了针对正八面体的禁令;SCP-7017-A 的使用逐渐减少,大部分被不受SCP-7017-A现象影响的骨牌与扑克牌取代。
受此影响,POI-D8 的影响力大幅削弱,也失去了 GOI-D50 其他成员的支持。为避免未来因政治事件导致SCP-7017-A使用量下降,GOI-D50 颁布了《天文数字法令》及其他相关计划,将SCP-7017-A现象对人类隐藏起来。
此后,POI-D8 的活动频率显著降低,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维持仍在运作的掷技环。
行为特征: 由于POI-D8是在实验环境中被创造的,它对博弈类活动毫无兴趣,反而聚焦于SCP-7017-A现象的两个方面:
净化 "杂质":清除导致SCP-7017-A个体无法完美复刻柏拉图立体的所有杂质。SCP-7017-A 个体通常通过操控随机事件,在过程中刮除自身杂质来实现这一目标;
推动技巧投掷类游戏:促使SCP-7017-A个体被用于以技巧为核心的投掷游戏。POI-D8 对这类活动的偏好可能高于其他活动,因其更能让自身与对应元素产生关联。
相关人员档案 #D6
全身覆盖其标志性的铜外壳的POI-D6
外形: 正六面体
别名: "基准者"
偏好的掷动操控方式: 静摩擦力、质量与重力变化
与基金会的关联: 合作
应对规则: [依据管理员指令,按5级/通用权限加密]
传记档案: 历史记录显示,POI-D6首次出现于公元前 48 年 1 月 10 日,即尤利乌斯・凯撒渡过卢比孔河之时,但其实际创造时间很可能远早于此事件。当时凯撒已作出决策,而他通过POI-D6进一步坚定了这一决心;POI-D6最终落在与该决策对应的面上,促使凯撒在发动内战前留下了那句名言:"骰子已掷出"。POI-D6的初衷是希望罗马共和国的覆灭能推动赌博法规放宽,但罗马帝国时期的赌博法最终仍与共和国时期同样严苛。即便如此,在整个罗马帝国境内,SCP-7017-A 仍被用于非法赌博活动。
唐朝时期,SCP-7017-A 的使用逐渐被淘汰。在此背景下,POI-D6向 GOI-D50 其余成员(POI-D4 除外)提议:为维持SCP-7017-A的使用量、进而推动各成员实现自身目标,将SCP-7017-A现象对人类隐藏是符合集团整体利益的选择。为此,POI-D6提出了多项措施,其中最核心的便是《天文数字法令》。该法令此后对所有SCP-7017-A个体的随机事件结果决策权加以限制,确保人类仅会将SCP-7017-A现象归为迷信,而不会察觉其真实存在。
其他措施还包括系统性销毁下述两类证据:一是SCP-7017-A现象的相关证据,二是 GOI-D50 及SCP-7017-A在历史上产生影响的证据。在这一系列行动中,正六面体逐渐成为最常用的SCP-7017-A形态,POI-D6也因此成为当时 GOI-D50 中影响力最大的成员。
到中世纪晚期,仅有少数人知晓SCP-7017-A现象,且这些人大多与 GOI-D50 存在关联。约翰尼斯・开普勒是少数例外,他虽了解 SCP-7017,但选择将研究重点放在柏拉图立体可能具备的天文与元素属性上,并未向公众披露SCP-7017-A的存在。
随着SCP-7017-A的相关记录大多被毁,"SCP-7017-A 源自神性" 的认知也逐渐消失;又因SCP-7017-A常与赌博关联,一种普遍的迷信观点应运而生:认为SCP-7017-A是由恶魔创造的。
GOI-D50 推断,在当时若披露SCP-7017-A的存在,必然会引发对SCP-7017-A的搜捕与大规模销毁。为此,POI-D6开始协助当时专注于异常事物的机构"皇家基督教物品办公室",以更好地防止人类重新发现 SCP-7017。
为创造更有利于SCP-7017-A使用的环境,POI-D6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年)。特伦顿战役前夕,POI-D6通过SCP-7017-A延长了一场类似扑克的博弈游戏 ,导致约翰・拉尔因专注于游戏而忽略了警告乔治・华盛顿部队逼近的消息。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他在战役中失利,进而影响了整场战争的后续走向。
目前对于此举是否对SCP-7017-A的使用产生实际影响,仍存在争议。
重新校准期间的收容立方体。注意其训练用点数标记。
POI-D6全程参与了 "美国安全收容倡议"(American Secure Containment Initiative),并于[[[Wrong-Proposal|[数据删除]]]]时期加入基金会。 正是在POI-D6的协助下,"收容立方体"(Containment Cubes)的建造才得以实现:这类立方体形态的收容单元,既是具备随机事件序列的SCP-7017-A个体,又能通过POI-D6进行操控,使其几乎无法从固定位置被移动。这一特性不仅提升了地震发生时的稳定性,也增强了应对收容突破的能力。若设施遭遇严重威胁,收容立方体也可通过滚动转移,但从功能上看,正二十面体形态的收容室在这类转移场景中更为适用。
POI-D6作为基金会成员推动的其他项目,已依据管理员指令按5级通用权限加密。
行为特征:POI-D6最初的核心关注点很可能是赌博,通过操控自身的随机事件来促成"精彩的博弈"。但随着时间推移,其行为重心逐渐转变为维护《天文数字法令》的现行效力及SCP-7017-A的保密性。基金会成立后,SCP-7017 的保密工作被纳入帷幕体系,因此POI-D6在维护帷幕、收容自身敌对目标方面具备切实利益关联。
目前,POI-D6担任 GOI-D50 的帷幕下负责人。
相关人员档案 #D20
POI-D20
外形: 正二十面体
别名: "现代者"
偏好的掷动操控方式: 湿度、滚动摩擦力
与基金会的关联: 中立
应对规则: 需追踪定位POI-D20,以启动合作谈判 —— 核心议题为协助基金会校准以正二十面体为基础的载具。在其他情况下,不应主动与之接触。
传记档案:POI-D20诞生于托勒密埃及末期(约公元前 100 年至公元前 30 年之间)。在该时期及之后,POI-D20 的主要活动是尝试各类博弈游戏,既包括原本就使用正二十面体形态SCP-7017-A的游戏,也包括它主动介入后引入SCP-7017-A元素的游戏。
托勒密埃及灭亡后,POI-D20 开始前往其他国家(多通过海路)。据推测,它到访过所有将SCP-7017-A用于博弈的文明,且常在此过程中开发新游戏——然而其中部分游戏后来逐渐剔除了SCP-7017-A元素。
无论是在POI-D8还是后续POI-D6主导 GOI-D50 期间,POI-D20 始终保持这一行动模式。当收到 GOI-D50 的指令时,它会执行更具针对性的任务,例如:在唐朝境内维持最低限度的SCP-7017-A存在(避免该文明完全脱离SCP-7017-A影响),或是向约翰・拉尔介绍其衍生自扑克的博弈游戏。
公元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 GOI-D50 对计算机随机数生成器兴起的担忧日益加剧,POI-D20 被赋予一项任务:确保所有此类随机数生成方式均受SCP-7017-A现象影响(具体实施细节详见档案 SCP-7017-SUP-LCG)。该项目实施过程中曾出现错误,但 GOI-D50 始终未予重视,直至 1979 年核误警事件爆发。
此次核误警事件的直接诱因,便是该项目的程序错误——它向北美防空司令部(NAADC)误报苏联发射了 250 枚核导弹。
这一错误的严重性迫使 GOI-D50 重新审视其对人类的操控策略:多数成员一致同意将活动范围限制在帷幕之下:在此区域,他们无需严格保守SCP-7017-A的秘密,约束更少;同时,将常规社会中SCP-7017-A的使用管理责任移交POI-D20。项目程序中的漏洞随后被修复,且作为 GOI-D50 新策略的一部分,不再强制要求所有计算机随机数生成方式均纳入该项目管控。这一调整导致如今多数计算机随机数生成方法不受SCP-7017-A现象影响。
POI-D20 利用其新获得的常规社会管理权限,推动桌面游戏(尤其是使用SCP-7017-A的桌面游戏)的流行度提升。事实上,它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便已启动相关行动:当时主要推动战棋游戏中除正六面体外其他形态SCP-7017-A的使用。此后,每种形态的SCP-7017-A代表性个体均被纳入战棋游戏的标准道具套装;后来,为更好地掩盖SCP-7017的存在,不受SCP-7017影响的五边形双棱锥(即 10 面骰)也被加入该套装。
管理员与O5议会认为,这一发展方向对SCP-7017-A而言是安全的。此后,基金会调动资源协助POI-D20推广该道具套装。如今,这套道具已成为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中随机数生成的标准套装。
自 GOI-D50 将注意力转向爱好领域与帷幕之下空间后,无论是 GOI-D50 本身还是 SCP-7017-A,均未在任何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
行为特征:POI-D20热衷于创造新游戏,或在现有游戏中设计它认为 "有趣" 的新场景。相较于纯技巧类或纯运气类游戏,它更偏爱包含随机元素的策略类游戏。
目前,POI-D20 担任 GOI-D50 中常规社会事务负责人,主管该领域内与SCP-7017-A相关的事务。
武器化威胁:SCP-7017-A个体主动将自身武器化的情况极为罕见,此类事件应依据涉事个体专属档案中的收容方案进行处置。
随机性干扰威胁:SCP-7017-A 个体通过干扰随机性,诱导平民作出 "自认为是随机决定" 的行为。自 GOI-D50 决定将活动重心转向爱好领域与 "帷幕之下" 空间后,此类威胁已不再被列为关注重点。
异常转化威胁:部分SCP-7017-A个体可能转化为蓝型或 "半构智能体"。由此产生的额外威胁需依据对应专项协议处理。
在上述威胁中,占卜威胁仍是未被控制的风险——仅有少数SCP-7017-A个体具备占卜能力,但该能力的危险性持续存在。缓解这一威胁的核心策略为:与 GOI-D50 全体成员保持中立至友好的关系,并通过他们间接影响所有SCP-7017-A个体。此外,基金会与POI-D6已建立的密切合作关系,可作为额外威慑手段,防止此类占卜能力被用于针对基金会的行动。
管理员认为,若缺乏多功能实体、柏拉图等历史人物及基金会等组织的外部支持,SCP-7017-A 的历史发展绝无可能达到当前规模。若放任 GOI-D50 自主运作,该组织将面临与多数秘密集团相同的困境:深陷自我破坏与社会发展不可预测性的问题。
因此,基金会针对SCP-7017-A整体所需采取的唯一必要行动,是维持当前SCP-7017-A的影响力水平,并确保其活动始终不涉及政治领域。一方面,基金会可通过POI-D6从SCP-7017-A中获取实际收益;另一方面,无论在帷幕体系建立前还是建立后,GOI-D50 在隐藏SCP-7017-A方面均成效显著。综合上述两点,当前相对宽松的收容措施及MEMET收容等级,是应对SCP-7017-A的最优选择。
[フレーム]
[フレーム]
[フレーム]
请按如下方式引用此页:
"SCP-7017",作者 chinese_potodato,来自 SCP 维基。原文链接:https://scp-wiki.wikidot.com/scp-7017。译者 chinese_potodato,来自 SCP-CN 维基。译文链接: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7017。遵循 CC-BY-SA 协议。
更多详情请参阅授权指南。
授权信息
Filename: Containment-Cube.png
Name: 096 | SCP Short Film
Author: MrKlay
License: CC BY-SA 3.0
Source Link: Youtube
Filename: Kepler-7017.png
Author: Ethagon Ethagon
License: CC BY-SA 3.0
Source Link: SCP Foundation Wiki
Derivative Of:
Names: Kepler Dodecahedron Universe.jpg, Kepler Hexahedron Earth.jpg, Kepler Icosahedron Water.jpg, Kepler Octahedron Air.jpg, Kepler Tetrahedron Fire.jpg
Author: Johannes Kepler
License: Public Domain
Source Link: Wik ime dia Com mons
Filename: POI-D4-Pre-Ascension.jpg
Names: Royal Game of Ur 02.jpg
Author: British Museum
License: CC BY-SA 4.0
Source Link: Wikimedia Commons
Filename: POI-D6.jpg
Names: L-Würfel, 1987, Bronze poliert, 15 x 15 x 15 cm.jpg
Author: Georg Malin
License: CC BY-SA 3.0
Source Link: Wikimedia Commons
Filename: POI-D8.JPG
Names: Fluorine (Mexique) 1.JPG
Author: Parent Géry
License: CC BY-SA 3.0
Source Link: Wikimedia Commons
Filename: POI-D12.jpg
Names: Schwarzenacker Pentagondodekaeder1.jpg
Author: Lokilech
License: CC BY-SA 3.0
Source Link: Wikimedia Commons
Filename:POI-D20.jpg
Names: Twenty-sided die (icosahedron) with faces inscribed with Greek letters MET 10.130.1158 001.jpg
Author: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License: Public Domain
Source Link: Wikimedia Commons
更多维基文档信息,请见版权信息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