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




首页 > 最新报道

别把孩子抑郁症特征误解为逃避学习 如何识别?

发布时间:2023年08月08日 11:14:11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 作者:刘昶荣

当大家将关注点聚焦于成人抑郁症时,也别忽略了孩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儿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每年都会接收多名因为心理问题而伤害身体的患儿,有的患儿甚至会第二次、第三次被收治。还有一些患儿虽然经全力救治脱离生命危险,但脑功能已经受损,智力和语言功能都受到影响。

浙大儿院重症监护病房副主任杨子浩说:"我们尽最大努力治好了孩子的身体,但如果孩子的心理疾病没有治好,类似的伤害还是难以避免。"

浙大儿院心理科副主任高维佳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根据其程度不同,可分轻度抑郁情绪、抑郁状态、抑郁症3种。遗憾的是,很多儿童初次来到浙大儿院心理科就诊时,症状就已经很严重了。

"家长主动带孩子来就诊的一般来讲是比较严重的,这时孩子有了明显表现,比如突然说‘不想活了’,或者做出一些危险的动作。家长一看都很紧张,于是带孩子来看心理科。"高维佳说。

高维佳进一步分析指出,情绪低落、厌学等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重要特征,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区分孩子是想逃避学习还是情绪真的出了问题,所以往往拖到孩子症状比较明显时,才会察觉。

此外,不少儿童虽然已经得病,但情绪看上去并不低落,反而非常活跃,表现为好斗、易激惹、情绪化、易发脾气、爱哭等,老师和家长也很难察觉。而且,孩子对于情绪的表达往往不够清晰和准确,容易导致病情被忽视。对于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家长容易把异常表现视为青春期正常表现,也容易耽误诊断和治疗。

因为情绪问题容易被忽略,所以来到浙大儿院心理科就诊的孩子通常是因为躯体不适。这些躯体不适可以表现为浑身不舒服,有的孩子常常说自己头晕头痛、腹痛,甚至胸闷心慌、呼吸困难;有的孩子肚子疼、哭闹,不得不请假就医或回家休息;有个别孩子还会出现尿床。经过临床专业检查,排除这些孩子的躯体疾病问题后,在其他专科医生建议下,他们才来到心理科就诊。

为什么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常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而不是情绪消极?高维佳表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不像成人那么典型,孩子自我表达受限,加上家长容易对孩子身体不适更重视,孩子表达躯体不适更容易被带到医院诊治。

如何早期识别孩子得了抑郁症?高维佳总结说,儿童青少年抑郁在早期有三大识别信号:一、反复出现的疲劳感;二、查无实据的多种躯体不适;三、性格改变。

具体而言,青少年期抑郁症通常有以下临床表现:生理层面,出现难以解释的躯体疼痛、食欲差、体重减轻、失眠、乏力;情绪层面,出现心情差、易怒、担心、恐慌;认知层面,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罪恶感;行为层面,出现哭泣、攻击行为、逃课、说谎、酗酒、吸毒、自残、自杀等,且这些症状在半个月内持续出现。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离不开家庭成员彼此间的良性互动。高维佳表示,抑郁症的产生,实质上也是家庭关系问题在儿童青少年身上的病症表达。

预防孩子得抑郁症,父母需加强对孩子的陪伴。和谐的亲子关系十分重要,尤其是要加强对0-6岁孩子的陪伴。父母还应克制自己控制孩子的欲望,给予孩子更多的主动权和自我探索空间。除此之外,父母应当建立边界意识,保证孩子的温饱后,提供情感支持;家庭成员间应该学着互相发现优点,多夸奖、多赞美,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关系。

高维佳还提示,父母应留意一下自己有没有把工作、社会中的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有没有一不小心把在家庭中属于相对弱势的孩子作为情绪垃圾桶,"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更不要拿孩子撒气"。


祝姚玲 记者刘昶荣

热点观察
性心理研究:婚内出轨为何七年之痒 男女曲线不同
心理访谈
专访徐勇:开创"中国式团体工作"新格局 加强儿童青少年社会心理服务工作
调查报告
中国医生科普评价报告发布:心理健康内容占比低
心理百科
【心理百科】因孩子性格引发心理困扰的应对策略
心灵档案
家庭咨询室:沟通最怕各执己见 换位思考让彼此更靠近
产业聚焦
AI心理服务机器人:帮人们自助解决心理问题
公开课
治愈系艺术/图书
最新报道查看更多

【心理百科】因孩子性格引发心理困扰的应对策略 2023年11月02日

年轻人爱上MBTI:是心理学还是"新玄学" 2023年11月02日

心理问答 | 不要把结果作为目标,要把目标变成你做了什么 2023年11月01日

为什么害怕拒绝别人?把握三原则,勇敢说"不" 2023年11月01日

探索"传统文化+"心理育人模式 上海中医药大学升级心理必修课 2023年11月01日

多方携手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专访鄂尔多斯市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张燕 2023年11月01日

关于我们

作为国家级互联网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心理中国"致力于心理学科普宣传,提升国民心理健康素养和技能,助力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本网声明

免责:心理中国刊载文章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版权:"心理中国"原创作品,均为中国
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
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联系方式

热线:010-8882 4993 13167508312苏先生 Q Q:879881381(心理中国)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89号中国外文大厦B座7层

投稿建议

邮箱:879881381@qq.com 投稿:邮件主题请注明"心理中国投稿"
文章需原创,并在本网首发。
建议:您如果对网站方面有任何意
见和建议,欢迎留言反馈。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