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Français|Deutsch|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Español|عربي|Esperanto|한국어|中文繁体|信息无障碍
站内搜索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0日 10:43:2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 责任编辑:李培刚

马家窑彩陶文创产品。记者张玉洁摄

黄河上游,洮河岸边,冬日里的小山村马家窑宁静安详。

50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用脚下的泥土,将人类史前彩陶艺术推向高峰。

近百年前,伴随考古学家的脚步,马家窑文化石破天惊。从此,一批批中外考古学家纷至沓来,孜孜以求于文明的"基因测序"。

为什么史前中国彩陶文化的高峰,会出现在苍凉的黄土高坡上?

为什么远在东亚的马家窑彩陶风格,竟与黑海地区、南亚次大陆上的彩陶"撞衫"?

为什么在丝绸之路之前,就可能存在一条由史前先民"凿通"的"彩陶之路"?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诞辰。马家窑文化,一个以彩陶为特色的文化类型,也日益迸射出独特魅力,因史前"敦煌"般的角色,吸引世界的目光。

黄河上游的中华文明探源特色独具

如果驱车西进,走进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洮河、湟水流域,焦黄红褐的高山一望无际,宛如连绵排列的彩陶器皿。走进这一带任何一个省、市、县级博物馆,光彩夺目的马家窑彩陶一定会映入你的眼帘:

浓亮如漆的黑彩、红彩、白彩,绘制在橙黄色的陶底上,形成灵动的水波纹、漩涡纹、网格纹。罐、壶、盆等丰富的器形和光滑细腻的外表,更让彩陶多了几分优雅。

彩陶,是马家窑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中国对史前文化的科学探索肇始于彩陶的发现,也贯穿着对彩陶的思索和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之一,便是中国彩陶文化来源之谜。而距今约5000年的马家窑文化,则为破解这一谜题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崭新思路。

5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在西北地区形成,以黄河上游及洮河、湟水流域为中心地带,迅速发展。

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首先来到临洮县马家窑村的史前人类遗址进行考察,并命名为"甘肃仰韶文化"。刚刚完成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的安特生,发现了中国彩陶与中亚和黑海西岸彩陶的相似性,"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说"就此产生。安特生甘肃一行的目的,就是想在这沟通中西的关键节点上,找到连接西方彩陶和中原彩陶的证据。

20世纪4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夏鼐重访马家窑,认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近百年来,对马家窑文化的深度研究,推翻了"西来说"。

"马家窑文化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一脉相承,是5000年前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见证,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研究马家窑文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说。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周静说,彩陶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彩陶,达到了自仰韶文化以来的彩陶艺术高峰。

"彩陶艺术高峰不仅指出现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发展出了如水波纹之类的写实手法,更表明当时已出现以制作彩陶为职业的社会分工。而专业化分工是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周静说。

在周静看来,马家窑彩陶犹如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西北气候条件较好,有利于农业和文化发展。这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看来,彩陶的出现,意味着笔、墨等基本工具已经"到位";纹饰的绘画,更意味着线条的发明。"正是在这一笔一画的传承中,中华文明得以不断发扬光大、开拓创新。"林少雄说。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彩陶文化发展的高地。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许多史前文明类型都是以西北地区大量出土彩陶的村落命名的。一些专家学者表示,不排除彩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艺术基因的塑造性影响。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其他文化类型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现有考古成果表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自古至今,经过此起彼伏地发展和相互交流,形成一个文化体。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说,马家窑文化早期由河湟地区向西、向南发展,曾南传至四川北部,对后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化产生影响;中晚期则往北、向西传播,曾发展至新疆东部。

在许多学者看来,这片西北舞台不仅是中华文明多元互动的重要一员,更承担了史前"敦煌"般的角色。

"马家窑先民们第一次开辟了西北地区广大的生存空间,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李新伟说,"在这里,东西方文明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为考古界带来很多惊喜。"

史前"撞衫"与"彩陶之路"

随着科技、环境、材料等多学科介入考古领域,学者从马家窑文化中解读出的信息也愈发多彩。

近几年,李新伟不仅经常来到甘肃洮河两岸实地考古,还远赴数千公里之外的罗马尼亚、乌克兰一带开展工作。

这是为了破解一个谜题:黄河上游的彩陶纹饰为什么会和黑海地区的彩陶"撞衫"呢?

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为中心的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几乎在同一时期也出现了彩陶的大繁荣。令人称奇的是,两地彩陶在纹饰和器型上都高度相似,风格相近,它们常运用弧线三角和平行斜线的组合,也都做陶塑人头像。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汤惠生说,从纹饰、器形推测,马家窑文化与印度哈拉帕文化也可能存在交流互动。因为各自的彩陶上都绘有菱格纹、三角纹等。远隔千里的两种文化在器物盖子形态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桩桩史前"撞衫"事件,激发了考古学界对于"彩陶之路"的兴趣。这是偶然巧合,还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远在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史前时期,是否就有一条"彩陶之路",引发过横跨欧亚大陆的艺术浪潮?

按照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韩建业的定义,"彩陶之路"是史前时期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和早期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之路,包括顺此通道中西方文化在金属器、农作物、家畜、宗教、艺术、思想等诸多方面的交流。其中,彩陶从西到东的影响至少可达中国甘青地区,从东向西的影响至少可到中亚南部和克什米尔地区。

韩建业认为,"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前身,对早期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丝绸之路沿线多国都有彩陶文明的出现,都有相似的文明形式和文化表达。这为丝绸之路的连接和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李新伟说。

世界的马家窑期待世界的目光

数千年前,从洮河沿岸到黑海沿岸,史前人类相距万里、天各一方。他们没有现代交通工具,更没有手机、卫星,是如何实现密切的交流互动的?"彩陶之路"究竟是一条贸易之路、技术传播之路,还是先民迁徙之路?

许多学者表示目前难以给出确定回答。因为在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尚未发现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表示:"究竟是文化的直接影响,还是不同地区人们的心智发展到了相同的水准?就目前来看,传播路径还存在缺环。"

多位受访学者坦言,史前文化还有许多谜题待解,史前记忆需要共同唤醒。

相似的彩陶文化背后,是相似的农业社会。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欧亚大陆两端史前农耕文明的代表,就像"量子纠缠"一样,几乎同时兴起、同时衰落。

然而,前者的农业社会在解体后逐步形成了畜牧经济和游牧经济,而后者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互动,在吸收畜牧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农业经济,并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文化。

"造成两大文化相似性的原因,以及两个相似文化体走上不同发展历程的原因,都值得深入探究。这是一个世界性课题。"李新伟说。

基于对同一谜底的渴求,中国与罗马尼亚的考古学者曾对罗马尼亚一处农业村落遗址进行联合挖掘。

近几年,中国考古学家还对土库曼斯坦的纳马兹加文化彩陶展开研究,探讨其与中国彩陶相似的锯齿纹。

在中国专家"走出去"的同时,许多海外专家也被"请进来"。近几年,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等多家国外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也来到黄河上游,与中国专家一道进行考察。

李新伟表示,马家窑文化和中国西北地区考古工作是当今中外合作的重要窗口。"我们希望,相关国际合作在为我们引进新技术、新理念的同时,也让这项地区研究放在更具国际化的背景下展开——既面向我国的中原地带,也面向辽阔的亚欧草原。"(记者张钦、张百慧、张玉洁)

向西向远方:大陆西部有一群台湾"逐梦者"
和林厚庆一样,臧鸣远17年前也怀着梦想从台湾高雄远赴重庆,并在这里工作、成家。臧鸣远说:"我经常推荐台湾的亲人朋友来大陆学习、生活。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第一位台湾籍教师,廖政贸在北京大学攻读完博士学位后,选择来到古城西安工作、生活。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诞辰。马家窑文化,一个以彩陶为特色的文化类型,也日益迸射出独特魅力,因史前"敦煌"般的角色,吸引世界的目光。
黄河流域直属海关建立"11+1"机制护航农食品出口
其中,由济南海关牵头这12个直属海关,联合开展黄河流域农食产品技贸措施工作协作。山东是农食产品出口大省,2017年,海关总署在潍坊设立全国首个食品农产品技贸措施研究评议基地。今年8月19日,海关总署综合司复函济南海关,支持济南海关加强黄河流域农食产品技贸措施研究。
黄河上游的马家窑彩陶,为何与黑海的彩陶"撞衫"?
从传承文明古国遗产中迈向文化强国
黄河穿沙而入 内蒙古筑起"保卫黄河"绿色屏障
黄河土著鱼类花斑裸鲤增殖放流效果显著
相关部委
水利部 黄委会 文化和旅游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发改委 国家林草局 国家文物局
流域省区
山东 河南 陕西 山西 内蒙古 宁夏 甘肃 四川 青海
研究机构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地质科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中华文化遗产研究院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网黄河频道 新闻热线/商务合作:010-88824983 88824993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010-88828000 京ICP证 040089号-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