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与机

序号

研制年份

计算机及设备

主要完成人

1

1957

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一号机)

吴忠明、李仲荣等

2

1958

能说话、会下棋的数字计算机(二号机)

吴忠明、李仲荣等

3

1958

配有磁鼓和磁带机的小型通用计算机–601


4

1963

多孔磁芯及超小型磁芯

陈光熙

5

1965

"碾压成带、脉冲成芯"的磁芯成型技术

陈光熙

6

1965

百万次计算机大会战(三号机)

未完成

7

1971

控制线切割加工的专用计算机


8

1979

容错计算机"RCJ-1"

陈光熙、杨孝宗

9

1993

蓝光100并行集群计算机

李建中

10

1987

LS83多处理器微型机系统

杨孝宗

11

1992

支持Ada并行执行的多机系统

杨孝宗

12

1995

"神州"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机

杨孝宗

13

2000

微小型高性能可穿戴计算机(单兵系统)

杨孝宗、左德承

14

2017

双模加固专用容错机

左德承,董剑等



容错筑梦航天


1973年,陈光熙高瞻远瞩地提出一个解决计算机稳定可靠工作问题的重大研究项目、一个创新性的研究方向——计算机容错技术,他和研制组的全体同志日夜奋战,于1979年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RCJ-1",被誉为我国容错计算机研究的先导者,其可靠性增加了4倍多。
2003年,杨孝宗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容错技术,研制成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计算机,为"神五"返回舱安装"大脑"。



我国第一台容错计算机RCJ-1 第二排中间为陈光熙先生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9时——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神舟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研发团队成员
梁勇毅,王春露,汪东升,李凯源,那彦,杨孝宗,
崔刚,李运策,张雷,王建迎,李斌,孙峻朝,马洪军
(左—右)


与神舟-5航天员杨利伟合影 黑龙江日报报道



神舟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容错计算机样机


神舟载人飞船数据管理分系统正样用于返回舱

捐赠人:杨孝宗


LS83多处理器微型机系统
1987年研制
1989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支持Ada并行执行的多机系统
1992年研制
1994年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

双模加固专用容错机
2017年研制
主要完成人:左德承,董剑等容错与移动计算研究中心师生


蓝光100并行集群计算机

捐赠人:李建中、王宏志


李建中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计算机集群并行计算系统及其包括分布式并行数据库在内的一系列分布式并行软件系统,是我国最早的云计算系统,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的资助,完成了从科学研究到产品的转化,并研制和产出了蓝光100、蓝光1000、蓝光3000等多个性能档次的系统,在国家安全部门、国家和省市税务、银行金融部门、政府管理等领域等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蓝光3000获得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蓝光3000系统至今还在包括黑龙江省地市税务、贵州省地市税务等多个部门正常运行。


2000年,李建中教授与高红教授成果并行数据库系统研究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位在国际计算机领域顶级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ACM TODS、VLDB和ICDE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大陆学者;
唯一一位获得国际计算机领域顶级学术会议VLDB最佳论文奖的中国大陆学者;
第一位担任国际计算机领域顶级学术会议ICDE大会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
我国第一个微型计算机集群系统和第一个集群并行数据库系统的研制者;
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产权的DJS-100系列计算机的MRODS操作系统的研制者;
我国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之一;
我国第一个无线传感器网络学术报告的演讲人;
我国第一篇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论文的作者;
我国第一部无线传感器网络学术著作的作者。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