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AI时代,教师会被替代吗?当知识触手可及、解题效率被技术不断刷新,教师的角色正迎来深刻重塑。在"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浪潮中,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者?近日,在民进中央主办的"2025·中国教师发展论坛"上,这一问题成为核心关切。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师应主动拥抱技术,将其转化为自我提升与教学创新的有力工具。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印发,标志着教育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教师如何借助AI优化教学、实现专业成长,成为当前最迫切的课题。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徐晓东警示了"能力空心化"的风险。他强调,教师应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避免过度依赖AI进行教案设计、作业批改等核心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学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珏进一步指出,当AI在文理科能力上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平均水平时,教育必须转向培养AI难以替代的核心素养,重点锤炼学生的情感力、提问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教育者需要一场思维革命,"王珏说,"从‘教知识’真正转向‘育素养’。"
教师的转型离不开系统支持。从区域推进到校本实践,多位专家分享了AI赋能教师的具体路径。
南京市教育局二级巡视员潘东标介绍了"十百千万"系统行动计划。他强调,区域推进的关键在于领导力的转变,"必须首先对局长、校长进行观念更新与能力培训,再开展全员分层培训,构建全域协同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则从学校层面分享了实战经验。该校通过建立"技术助理+种子教师"的内部支持机制,计划将积累多年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AI"唤醒",构建校本智能教学平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支撑。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刘三女牙从更系统的角度指出,教师面临"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三重困惑。他提出,应在知识层面推动教师与AI共创,在方法层面实现AI从工具到伙伴的跨越,在价值层面以数据驱动教学评价,从而激活教师发展的内驱力。
论坛的讨论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延伸至AI促进教育公平、助力边疆教师发展的实践场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丁湘梅分享了通过VR虚拟仿真技术打造"沉浸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堂的实践。"技术让抽象理论变得可感可触,师生在跨越时空的场景中深化了认同。"
云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刘康宁基于调研指出,AI赋能的关键在于激发教师的内生需求。他呼吁通过智能教研助手和资源平台,帮助教师深度理解理论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具吸引力与实效性。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茶世俊则提出"AI+教师深度阅读"的跨区域联盟构想。通过AI进行个性化书目推荐、阅读追踪和线上交流,他希望实现"培训去不到的地方,阅读可以到达",让边疆教师与全国同行同步成长。
综观整场研讨,专家们形成了一个核心共识:技术应用最终要服务于"人"的发展。AI赋能教育,目标不是用机器取代教师,而是通过人机协同,将教师从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富有创造性的育人工作。正如民进中央副主席何志敏在论坛闭幕式上所强调:"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自2007年正式举办以来,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已成为民进在教育领域参政议政的重要品牌。从"提高教师素质,推动教育公平"到"以高质量教师教育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历届主题紧扣我国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的热点与难点,持续为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贡献智慧。此次,多位与会者表示,专家观点为其带来深刻启发,未来将继续在工作与研讨中探讨AI与教育融合的新路径。
Copyright 1996 - 2023 www.mj.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