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镇兰山村的一名网格员,今年7月那场暴雨避险的经历,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回想起来,从预警响起的那一刻,气象部门的每一条信息、每一次提醒,都是守护村民安全的"生命线"。
2025年09月09日
8月9日至10日,湖北十堰丹江口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最大降水量125毫米,丹江口水质保障中心值班人员张皓立即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的20名骨干成员闻令而动,顶着尚未停歇的风雨,火速奔向风险最高的支流汇入口区域,操控无人机实时监控漂浮物聚集态势。
2025年08月19日
在豫东平原的夏邑县北岭镇,提起李建立的名字,十里八乡的瓜农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过五旬的"西瓜老把式",用二十年光阴与土地对话,将天气变化化作种植密码,种出的"8424西瓜"皮薄瓤红、香甜多汁,是当地响当当的"甜蜜招牌"。
2025年08月07日
"夏日的天像娃娃的脸,一会儿晴朗,一会儿阴沉,有时候还下小雨,像一个天真爱玩的孩子。"在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第三小学"二十四节气融合课程——夏始云生逢立夏 童趣拾光传习俗"的课堂上,校长张彩霞做了开场白。
2025年07月17日
从小就是军事迷的姚远,自参加工作以来,就全身心投入大型无人机总体设计工作。十余年间,他带领团队潜心大型无人机研发、智能飞行系统开发及低空场景应用等领域,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飞机总师。提起和天气的渊源,姚远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2025年06月16日
"春分竖蛋的原理与地球自转轴倾斜有关......"在学校的二十四节气长廊,文韬小学校长陈意曼正带领着"气象少年团"的小讲解员们开展户外科学试验。这是文韬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模式的日常画面,也是学校与柳州市气象局建立合作以来,悄然孕育出的气象教育生态。
2025年05月22日
在社区党委书记何娜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清水河防汛地图,这是她与天气"打交道"的"作战工具"。从防汛抢险到气象科普,从灾情预警到防灾演练,这位扎根社区19年的党员,用脚步丈量着天气与民生的距离。
2025年04月22日
"这是我们刚刚‘上新’的苹果美式咖啡!春天来了,天气回暖,顾客喜欢喝带着果香、花香的咖啡和饮品。"刘哲是河北省唐山市一家咖啡店的经理兼咖啡师,做这个行业5年了。5年时间,他总结了一套和天气相关的饮品上榜"秘籍"。
2025年03月27日
说到救援,贵州蓝天救援队队长王毅认为天气信息非常重要。因为天气信息的精准度和及时性直接关乎救援队员的安全、关乎受灾群众的安全、关乎救援任务的成败,是救援队伍顺利完成任务的重要保障。"每次救援,气象信息是安全救援的另一只‘眼睛’。"
2025年03月18日
"2024—2025雪季马上就要结束了!还没滑够的雪友们抓紧时间上雪!""这是我做的崇礼6家雪场详细对比。单板新手推荐富龙、太舞,双板新手推荐银河、云顶......"2月18日,自媒体博主KE一边在微信公众号、知乎更新最新的滑雪"种草"和科普文章,一边在几十个滑雪微信群内回复雪友的问题、与客户沟通。自从2024—2025年雪季开始,身兼数职的她便开始了忙碌的多线程工作模式。
2025年02月27日
马立伟是安阳益和热力城南供热部副主任。2月6日9时37分,河南省安阳市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接下来的两天,是马立伟和同事最为忙碌的时刻。
2025年02月14日
自2016年起,陈万平便开始钻研起草莓种植中的天气因素,开展长期温度调控试验。靠着气象"秘方",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草莓大王"。
2025年01月23日
"气象很重要哩。"王帅记得很清楚,2009年,一场大雪就让他白搭了一年的工夫。"那会儿刚开始在冬天用大棚种青椒,只知道关注棚里的温度、湿度、土壤墒情之类。青椒长得倒也不孬,但快收获的时候来了一场暴雪把棚给压塌了,唉!"
2025年01月02日
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存智慧,并通过文献典籍的形式世代流传下来。在卷帙浩繁的存世文献中记载了诸多不同寻常的天气现象,这到底是文人的杜撰,还是确有其事?古人又是如何看待头顶上的这片星空呢?
2024年12月19日
10月29日下午,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记者换上工作制服后,跟随中石油江苏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刘涛来到洋口港阳光岛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
2024年11月01日
4月,昆仑山北麓的风卷着细沙,拍打着车窗,发出砂纸摩擦般的声响。科考团队从海拔2000米的达利亚区域气象站启程时,天空湛蓝。但谁也没料到,当海拔达到3000米左右时,整个团队像被揉进一团灰蒙蒙的云雾里。
2025年09月18日
午睡醒来,忽觉臂膀上起了一层细密的凉意。抬眼望去,但见窗外槐树的叶子打着旋儿落下,有的黄了边,有的还带着夏日的深绿,在空中交织出初秋的纹路。桌上的书页翻动起来,露出里面夹着的新制银杏书签。
2025年09月18日
羌塘高原的风里,除了万年冰雪的寒气,总像是裹着另一缕气息——4万年前,一名握着石器的祖先呼出的白气。他蹲在尼阿底遗址的砾石堆前,指腹反复摩挲刚打制好的石刃,棱脊上的冰碴硌得掌心发麻。抬眼时,他的目光越过眼前的冰丘,望向更远处的雪山。那道目光,像一粒被冰雪封存的种子,藏在石器的纹路里,藏在风的褶皱里。4万年后,终于落入我们的视野里。
2025年09月18日
在八桂大地上,柳州是一座有着鲜明特质的城市。作为广西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柳州以生态宜居著称,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百里柳江、百里画廊"是城市名片。然而,这座城市也面临着严峻的自然挑战:河网密布,北部山区是广西暴雨中心之一,系国家重点防洪城市。
2025年08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取予有节"的治理理念,再到"天地大美"的美学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世代实践探索形成的生态智慧里,在自然与文化的交融中,赓续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文脉,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2025年08月15日
古往今来,人类一直在努力探索气象的奥秘。抬头仰望天空,阴晴雨雪变幻影响着出行安排;低头审视大地,温度湿度差异决定着作物收成。"观天测地"的科学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关乎日常冷暖,在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气象科技展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中国气象局科技大楼一层,是国内专注于气象科普与展示气象科技创新成果的关键场所。走进展馆,就仿佛踏入了一座探索气象奥秘的奇幻殿堂,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寻气象科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直观感受气象科技如何通过"观天象"来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体会其背后蕴含的强大力量。
2025年07月04日
又是一年春茶季。带着自然馈赠的芬芳与时光酝酿的韵味,风味各异的春茶从南到北纷纷上市,为无数爱茶人士奉上唇齿留香的盛宴。品新茶,不仅是感受春的滋味,更是一种延绵千年的文化仪式。在氤氲升腾的茶香中,我们品味的不仅是茶的甘醇,还有岁月流转中的万千气象。
2025年04月14日
我国文化遗产浩瀚璀璨,源远流长。本栏目以气象为棱镜,折射文化遗产中蕴藏的自然密码。我们将探寻传统技艺里的气候智慧,解读古建形制中的天气应答,聆听非遗故事中的气象哲思。本期聚焦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传统音乐,从戏台藻井对风雨声场的精妙设计,到唱段中吟哦的云月霜露,让我们循着戏文声腔的传承脉络,挖掘镌刻在中华文脉中的气象印记。
2025年03月26日
春日的祁连山深处,一场跨越海拔的生命迁徙正在上演。2月,在点缀着白雪的褐色山脉中,祁连山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到70余只白唇鹿同框奔腾的震撼画面。这些身形矫健的"雪山精灵"在草甸与灌丛中跨越穿行着,其白色唇斑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标志着曾一度濒危的物种正以族群壮大的姿态,重回这片古老山脉的怀抱。
2025年03月25日
在江西瑞金沙洲坝,一口被历史铭记的"红井"静静地"诉说"着过往。井旁石碑上的金色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映照出党与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最近,在参观这里时,我回忆过往、思绪万千。
2025年02月26日
作为世界气象组织(WMO)认证的百年气象站之一,峨眉山国家基准气候站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不仅见证了气象科学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传世佳作,将气象之美融入诗词画卷。
2025年0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