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给水排水 /oa 浙江省T水厂浸没式超滤膜污染控制策略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1 膜污染是制约超滤技术工程应用的主要问题。以浙江省T水厂浸没式超滤膜(帘式、柱式)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小试、生产性试验和工程验证试验,系统分析了膜污染组分特征,并对物理、化学清洗策略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膜污染主要有机组分为腐殖酸和蛋白质,无机组分则以Al、Si为主。基于物理清洗的生产性正交试验分析显示,帘式膜的跨膜压差(TMP)恢复率受气冲强度影响最大,柱式膜的TMP恢复率受混冲时间影响最大,而水冲强度对两膜混冲效果的贡献度最低;工程试验进一步证实,通过提高气冲强度并降低水冲强度,可在维持良好清洗效果的同时节省反冲洗水量约2 100 m<sup>3</sup>/d。化学清洗生产性试验和工程试验均表明,单一酸或碱清洗对膜污染的控制效果有限,而采用先NaClO+NaOH联合清洗(去除有机污染)再柠檬酸清洗(去除无机污染)的复合清洗策略在高污染情况下仍能有效恢复TMP。因此,应基于污染物成分制定差异化的清洗方案,从而提升膜污染控制效率。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 7 2205596 刘志刚<sup>1</sup>, 陈伟杰<sup>2</sup>, 费杰<sup>1</sup>, 魏恒<sup>1</sup>, 陈建军<sup>1</sup>, 邵泽岩<sup>1</sup>, 余文庆<sup>2</sup>, 刘宏远<sup>2</sup> 天津市某净水厂超滤膜维护性化学清洗方案优化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2 针对天津市某净水厂超滤膜维护性化学清洗方案清洗效果不佳的问题,对现行维护性化学清洗方案中的药剂接触方式、清洗时间、药剂浓度、清洗顺序等进行了研究,考察对跨膜压差恢复率的影响,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ATR-FTIR)对原膜、受污染膜及清洗后的超滤膜表面形貌及官能团进行微观表征。结果表明,膜表面主要污染物为腐殖质类、蛋白质类和多糖类等有机物,先后采用450 mg/L的次氯酸钠和500 mg/L的柠檬酸作为清洗剂进行两次循环清洗,并且当每次清洗循环时间为等压循环10 min+错流循环40 min+浸泡10 min时,清洗效果更好,跨膜压差恢复率能够由原来的31.6%提高至91.9%。进一步提出在上述清洗方案的第一次循环中添加100 mg/L的氯化钠用于强化清洗效果,发现跨膜压差恢复率可以提高至94.7%。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8 15 0 张瑞君<sup>1</sup>, 冯晓琳<sup>1</sup>, 肖峰<sup>2</sup>, 韩正双<sup>3</sup>, 闫慧敏<sup>3</sup>, 范忠航<sup>1</sup>, 董俊良<sup>1</sup>, 田家宇<sup>1</sup> 高碱高硬地表原水的浊垢同除技术探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3 部分地表水存在高碱度高硬度的特点,容易产生水垢问题。为了在水处理过程中同时控制水垢,以降低碱度为出发点,采用在混凝时引入氢离子,消耗水中的碱度,测定浊度、沸后浊度、碱度、硬度、暂时硬度来分析对浊质和水垢的控制效果,结合测定Zeta电位和煮沸后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探究引入的氢离子对混凝过程的影响以及对烧水过程钙、镁离子流失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氢离子可以有效降低饮用水的碱度,当碱度降低至107.9 mg/L以下时,沸后浊度仅为0.38 NTU,暂时硬度为12 mg/L,水体澄清,水面无肉眼可见漂浮物,同时钙、镁离子保留率分别提高了46%和17%。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6 21 0 陈鲲宇<sup>1,2,3</sup>, 骆香<sup>1,2</sup>, 张志强<sup>1,2</sup>, 杨静<sup>1,2</sup>, 庞鹤亮<sup>1,2</sup>, 卢金锁<sup>1,2</sup> 不同流向下浊质特性对砂过滤效能及流阻分布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4 关于待滤水中浊质特性(如形态和带电性)对不同流向过滤过程的影响机制尚缺乏系统认识,为此,以聚氯化铝(PAC)为混凝剂,采用混凝调控的方式制备含有不同特性浊质颗粒的待滤水,然后通过中试对比研究下向流和上向流过滤在截污效能、流阻分布等方面的差异性,继而系统探讨两种流向条件下的过滤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下向流过滤,PAC投加量相同时上向流过滤更快地进入稳定阶段,并且随着PAC投加量的增加,上向流过滤的穿透阶段出水浊度增长更快、末期浊度更高;在两种流向条件下,滤后水UV<sub>254</sub>值均随PAC投加量的增加而减小,但相同PAC投加量时上向流过滤的UV<sub>254</sub>值高于下向流过滤,即上向流过滤对腐殖酸的协同去除效果要差;上向流过滤比下向流过滤的水头损失均匀,且总水头损失增速低。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22 28 0 贺维鹏<sup>1,2</sup>, 罗天昊<sup>1,2</sup>, 施周<sup>1,2</sup>, 南军<sup>3</sup>, 马晶伟<sup>1,2</sup>, 孙祥辉<sup>1,2</sup> 连续流AO泥膜复合系统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特性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5 在连续流AO活性污泥反应器中投加固定填料,考察了泥膜复合系统的启动优化、微生物特性以及同步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效果,分析了污染物去除性能和典型周期各污染物变化,并结合高通量测序解析了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功能菌群在泥、膜中的生态位分布变化规律。污泥由生物膜转换为悬浮态后,絮体污泥浓度升高,各污染物去除率均有所上升,同步硝化反硝化(SND)率为58%。厌氧区COD去除率为85.5%,COD<sub>intra</sub>率最高达83.2%;好氧区NH<sub>4</sub><sup>+</sup>-N浓度可降至0.5 mg/L以下,TIN去除率达80%以上,好氧吸磷量为2.1 mg/L。unclassified_f_Rhodobacteraceae和Paracoccus在絮体污泥中承担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与反硝化功能;Terrimonas则是在生物膜上承担反硝化功能。生物膜上AOB和NOB的丰度显著高于活性污泥,PAOs在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中的丰度均呈现持续下降趋势,GAOs成为内源反硝化过程的功能优势菌群,这一微生物群落演替特征从机理层面解释了连续流AO泥膜复合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脱氮除磷性能的变化。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29 38 0 赵明宇<sup>1</sup>, 王继苗<sup>2</sup>, 陈群<sup>3</sup>, 黄青<sup>3</sup>, 赵骥<sup>1</sup>, 邱艳玲<sup>1</sup>, 冯娟<sup>1</sup>, 王晓霞<sup>1</sup> 铁碳微电解耦合生物反硝化对SDBS的降解及利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6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是一种常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难以通过单一生物处理法根除。利用单因素和连续流试验探究了铁碳微电解耦合生物反硝化对SDBS的降解、转化及利用过程,结果表明,铁碳填料对SDBS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受环境pH的影响较大,其中弱酸性条件下(pH=6)可取得最佳的SDBS降解效果,去除率和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91.52%和0.019 3 min<sup>-1</sup>。铁碳微电解作用可显著提高SDBS污水的可生化性,BOD<sub>5</sub>/COD由0.048提升至0.544,耦合反硝化滤池促进了生物反硝化的脱氮性能,相比于对照组,硝态氮去除率提高了约40%,同时显著提高了优势反硝化菌OLB14 (norank)的丰度。此外,基于液质联用技术提出了铁碳微电解降解SDBS的可能路径,即首先进行去甲基化反应,将SDBS的长链烷基氧化为短链烃或羧基,同时羟基自由基作用于苯环的邻位,实现磺酸基脱落并将苯环最终破坏而形成小分子酸或醇等物质,从而利于后续生物处理的正常进行。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39 45 0 金浩一<sup>1,2</sup>, 刘文龙<sup>1,2</sup>, 杨家奇<sup>1,2</sup>, 刘志刚<sup>3</sup>, 李军<sup>1,2</sup> 活性炭/臭氧协同体系对渗滤液中DOM去除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7 为阐明活性炭/臭氧(AC/O<sub>3</sub>)协同体系对垃圾渗滤液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出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降解机制,利用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对单一AC吸附、单一O<sub>3</sub>氧化及AC/O<sub>3</sub>协同体系中分子反应活性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pH= 7.7,温度为50 °C,O<sub>3</sub>/COD为2)下,AC/O<sub>3</sub>协同体系对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6.9%和61.7%,显著高于单一AC及单一O<sub>3</sub>体系。质谱分析结果表明,AC/O<sub>3</sub>协同体系不仅提高了单一AC及单一O<sub>3</sub>体系难以去除的高氧高不饱和及酚类化合物(HOHUPC)的降解效果,同时有效抑制了氧化过程中间产物的生成。在循环使用5次后AC介孔体积下降73.2%、缺陷密度(I<sub>D</sub>/I<sub>G</sub>值)降低19.4%,导致第5次循环时DOC去除率降至单独臭氧氧化水平。该研究揭示了吸附-催化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优化AC/O3协同催化体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46 52 0 刘健<sup>1,2</sup>, 陈少华<sup>1</sup>, 楼耀尹<sup>1</sup>, 黄建枝<sup>1</sup> 包埋污泥对有毒有机物及高盐度胁迫的响应机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8 采用聚氧化丙烯三醇(PPT)改性聚乙烯醇(PVA)/海藻酸钠(SA)凝胶球固定化活性污泥,并考察有毒有机物和高盐度环境对固定化污泥的呼吸速率、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后的凝胶球在维持分子结构稳定的同时,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总孔容以及更小的平均孔径。当废水中含有苯酚、间甲酚、硫脲和NaCl时,固定化污泥的比呼吸速率(SOUR)、氨氧化速率(AUR)和污泥电子传递体系(ETS)活性均显著降低,且抑制程度与有毒有机物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苯酚、间甲酚、硫脲和NaCl对ETS活性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435.22 mg/L、285.51 mg/L、12.71 mg/L和11.36 g/L。苯酚和间甲酚通过增加对酚类物质具有降解能力的厌氧菌属占比,而NaCl则通过提高耐盐菌属占比,显著改变了包埋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共同抑制了氨氧化菌(AOB)的活性。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53 59 0 支尧<sup>1</sup>, 吴楠<sup>2</sup>, 卞会唱<sup>3</sup>, 梁晋杰<sup>4</sup>, 陈明飞<sup>3</sup>, 李冰冰<sup>3</sup>, 王硕<sup>3,5</sup>, 李激<sup>3,5</sup> 污泥热解炭化工程重金属形态变化及生态风险评价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09 以某市政污泥热解炭化工程中的脱水污泥和污泥炭产物为研究对象,对炭化过程中Cd、Cr、Pb、Ni、Zn、Cu、As、Hg等8种重金属的总量及形态(弱酸提取态F1、可还原态F2、可氧化态F3和残渣态F4)迁移转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风险评价准则法(RAC)对重金属生态风险等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脱水污泥和污泥炭中8种重金属的总量均未超过现行国家标准限值,热解炭化过程对污泥中重金属Cr、Pb、Ni、Zn、Cu、As有不同程度的富集作用。该工程采用中高温热解炭化(550~650 °C),可以促使重金属从较高生物有效性形态(F1、F2)迁移转化为较高稳定性形态(F3、F4),污泥炭中重金属的F3+F4形态占比高低顺序为CrPbNiCuZnAs≈CdHg,其中Cr、Pb、Ni、Cu的F3+F4形态占比高达94%以上,Zn的F3+F4形态占比显著增加至87.09%,As和Cd的F3+F4形态占比在84%左右。RAC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脱水污泥中重金属Zn和Cd的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较高,而污泥炭中重金属均已呈现为低风险或无风险等级(As、Hg除外),污泥炭的合法合规资源化利用基本没有潜在的环境风险。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60 65 0 金潇<sup>1</sup>, 吴云生<sup>1,2</sup>, 银正一<sup>1</sup>, 陈昊楠<sup>1</sup>, 李中杰<sup>1</sup>, 杨成<sup>3</sup>, 安莹玉<sup>1</sup> SA基厨余垃圾微胶囊在污水管道中的漂浮输送性能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0 在双碳背景下,将厨余垃圾(FW)从固体废物流转移到污水流是一项前景广阔的综合管理方案。然而,FW采用粉碎直排方式会显著加剧污水管道无序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为解决这一问题,利用海藻酸钠(SA)与Ca<sup>2+</sup>之间的快速反应制备微胶囊,并引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作为起泡剂,实现FW的漂浮输送。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在模拟管道水流条件下研究其综合性能,结果显示,微胶囊具有高包埋率、高载药量和较低的密度,在模拟管道环境下表现出良好的阻溶和漂浮效果。进一步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分析微胶囊的形态和元素组成,证实了微胶囊能有效包埋FW。碳排放核算结果显示,当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 h和6 h时,FW微胶囊化方式相较于粉碎直排方式可使城镇排水管网的碳排放量分别降低75.60%和72.58%,这为城镇排水系统实现碳中和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66 73 0 柳博, 张子庚, 袁宏林, 张志强, 陈文韬, 刘朵朵, 卢金锁 针对北方某大型水库原水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1 针对北方某大型水库原水水质问题,开展了高速气浮+臭氧氧化+粉末活性炭脉冲吸附组合工艺的预处理中试研究。当原水高锰酸盐指数为5.4~9.6 mg/L、藻类计数为(8 320~19 640)×ばつ10<sup>4 </sup>个/L、叶绿素a为51.97~83.63 μg/L时,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出水高锰酸盐指数&lt;3 mg/L,去除率&gt;60%;藻类计数&lt;2 ×ばつ10<sup>4 </sup>个/L,去除率达86%~93%;叶绿素a&lt;1 μg/L,去除率&gt;98%。当原水中2-甲基异莰醇(2-MIB)≤200 ng/L时,组合工艺出水2-MIB≤10 ng/L;当原水2-MIB在200~400 ng/L之间时,组合工艺出水2-MIB≤30 ng/L,去除率&gt;88%。当原水碱度较低时,投加碳酸氢钠后,组合工艺出水碱度高于原水碱度。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藻类、有机物和2-MIB的去除率较高,对于高藻、高嗅味水库原水,适合采用此组合工艺进行预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能够满足下游以常规处理为主的净水厂对原水水质的要求。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74 79 0 李洪清<sup>1</sup>, 田宝义<sup>2</sup>, 赵新娟<sup>1</sup>, 董芸<sup>1</sup>, 潘恬豪<sup>3</sup>, 阳洋<sup>1</sup> 黄河下游浅型水库有机物的高分辨质谱筛查分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2 为全面了解黄河下游浅型水库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特征,采用固相萃取技术对黄河下游3 座浅型水库水样进行富集,通过高分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水样中有机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并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可能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同时对比分析了丰水期和枯水期的水库水质特征差异。结果表明,3 座水库枯水期有机物种类高于丰水期,这可能与水库水量、气温及水力滞留等因素有关,枯水期有机物检出数量分别为202、263及242 种,其中烷烃类、酯类及有机酸类物质检出比例较高。3座水库水体中35种有机物被普遍检出,其中二氯苯、菲和阿特拉津被检出且响应强度较高,表明该地区水库水质污染与化工及农业生产明显相关。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80 87 0 顿咪娜, 宋艳, 王兰, 王明泉, 贾瑞宝 市政污水处理厂硝化菌最大比增长速率常数的测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3 硝化菌最大比增长速率常数(μ<sub>AUT</sub>)是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参数。优化μ<sub>AUT</sub>的测定条件并测定不同工艺的μ<sub>AUT</sub>典型范围,对于提升污水处理系统效能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μ<sub>AUT</sub>测定的最佳污泥浓度为100~200 mg/L,最佳初始氨氮浓度为50 mg/L,重现性分析显示构建的直接测定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与可靠性(R<sup>2 </sup>&gt; 0.980,相对标准偏差为2.57%)。25 °C下对上海市6座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测定结果显示,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倒置AAO工艺和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工艺的μ<sub>AUT</sub>值分别为(1.28 ± 0.10)、(1.40 ± 0.04)和(2.12 ± 0.21) d<sup>-1</sup>,MBBR工艺的泥膜混合系统可显著提升μ<sub>AUT</sub>值。生活污水悬浮生长活性污泥系统的μ<sub>AUT</sub>典型范围为1.27~1.34 d<sup>-1</sup>,但排水体制、管网输送距离及工业废水混入等因素会影响μ<sub>AUT</sub>水平。建议在污水处理厂的设计与运行中采用实测值,以合理控制工程投资与后续运行成本。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88 94 0 颜世焜<sup>1</sup>, 戴勇华<sup>2</sup>, 王丽花<sup>2</sup>, 陆熙<sup>3</sup>, 唐睿<sup>1</sup>, 马子航<sup>1</sup>, 周振<sup>1</sup> 表面曝气型氧化沟中N<sub>2</sub>O产排特征与关键影响因素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4 对北方某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表面曝气型氧化沟工艺进行了为期1年的氧化亚氮(N<sub>2</sub>O)排放通量监测。结果显示,曝气区的N<sub>2</sub>O气相排放因子比非曝气区高2~3个数量级,而两个区域的液相排放因子则处于同一量级;无论是曝气区还是非曝气区,N<sub>2</sub>O主要是以液相形式存在;从总排放因子来看,两区域均呈现出冬春季低、夏秋季高的趋势。双同位素溯源结果显示,曝气区与非曝气区的N<sub>2</sub>O均来源于不同过程的混合:在以反硝化过程为主的非曝气区中可以测得有41.71%的N<sub>2</sub>O来源于硝化过程,而曝气区中反硝化过程的贡献率达到了41.69%。N<sub>2</sub>O排放因子的波动与进水NH<sub>4</sub><sup>+</sup>-N浓度和C/N呈现显著相关。非曝气区与曝气区的活性污泥结构并无显著不同,活性污泥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物菌群,优势菌属Acinetobacter、Intestinibacter、Trichococcus均具有较高的代谢多样性和生存灵活性。这些结果为未来城市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N2O的产排控制策略构建指明了主要关键因子与潜在控制方向。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95 101 0 高嘉<sup>1,2</sup>, 宗倪<sup>3</sup>, 刘健<sup>3</sup>, 赵楠<sup>3</sup>, 李群<sup>3</sup>, 常菁<sup>3</sup>, 袁星<sup>3</sup>, 齐嵘<sup>2</sup>, 肖淑敏<sup>1</sup>, 苏高新<sup>4</sup>, 窦殿程<sup>1</sup>, 朱浩宾<sup>1</sup>, 杨敏<sup>2</sup> 臭氧高级氧化在污水厂提标改造中的应用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5 为了探究臭氧高级氧化技术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提标改造中的应用效果,在郑州市某污水厂开展中试。进水为该厂滤池出水,分别采用臭氧接触氧化、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和均相臭氧催化氧化3种工艺,对比不同工况、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臭氧接触氧化工艺所需O<sub>3</sub>/COD为2.67~6.02,但进水COD浓度越低,臭氧接触氧化越难降解有机物;非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所需O<sub>3</sub>/COD约为1.2,在反应时间为30 min、催化剂填充率为10%的条件下具有最佳处理效果;均相臭氧催化氧化工艺所需O<sub>3</sub>/COD约为1.5~1.6,反应时间为45 min时效果最佳。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02 108 0 周继昌, 乔雅绮 基于机器学习的污水厂总氮超标预警及风险控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6 总氮是衡量河流水质的关键指标之一,控制污水处理厂出水总氮对确保河道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预测污水厂出水总氮,首先收集了深圳市某污水厂5 108条在线监测运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选取7项关联度≥0.5的指标;然后利用支持向量机、XGBoost和LightGBM 三种机器学习模型预测出水总氮,其中LightGBM为拟合优度最好、预测精度最高的算法;最后通过分析生产数据,找出影响总氮超标关键指标预警值,即进水C/N≤6、DO≤1.6 mg/L或DO&gt;2.2 mg/L、MLSS≤4 500 mg/L,将其与预测模型结合,助力出水总氮稳定达标。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09 115 0 白雨鑫, 田丽, 王庆娇, 李长芳 城市再生水厂中PAHs的时空迁移及去除规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7 多环芳烃(PAHs)作为具有致癌、致突变性的新污染物,其在再生水厂的迁移转化过程对水环境安全构成潜在风险。在2023年8月—2024年6月对北京市三座典型再生水厂中的PAHs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去除规律。结果表明,一级处理中的曝气沉砂池通过物理截留实现了7.3%~32.6%的PAHs去除;二级处理中的氧化沟(OD)工艺对其去除率达18.7%~33.9%;三级处理中的生物滤池(去除率为26.6%~31.7%)与高密度沉淀池(去除率为27.6%~51.8%)通过生物-化学协同进一步强化对PAHs的去除。活性污泥吸附是去除PAHs的主要途径。PAHs浓度呈现显著季节性波动,秋冬季浓度峰值可达春夏季的4.12~7.52倍。再生水厂A、C中苯并[k]荧蒽占比最高,厂B中则蒽的占比最高,反映不同水源污染源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和污泥浓度(MLSS)是PAHs浓度的核心影响因子,氨氮与总氮对PAHs浓度也有较显著的影响。建议通过优化SCOD和MLSS的动态调控,提升对PAHs的去除效率。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16 125 0 黄晨铎<sup>1</sup>, 杨庆<sup>2</sup>, 蒋显聪<sup>3</sup>, 章世勇<sup>2</sup>, 王亚鑫<sup>2</sup>, 吕觊凯<sup>1</sup>, 王彪<sup>1</sup>, 刘秀红<sup>1</sup> 丝状藻菌核对构建耐盐藻菌颗粒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8 藻菌颗粒污泥技术具有显著的节能降碳优势,在处理含盐废水的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藻菌颗粒对盐度环境的适应时间较长,导致处理效果不佳,阻碍了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因此,在盐度胁迫下藻菌颗粒的快速构建及耐盐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改善。在低碳条件下,培养出丝状藻菌颗粒,以其为核同耐盐藻菌颗粒结合,探究不同粒径丝状藻菌核对所构建的耐盐藻菌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以颗粒化丝状藻菌体为核,一周内便可快速形成稳定的耐盐结合藻菌颗粒。并且,丝状藻菌核的粒径对耐盐结合藻菌去除含盐废水中的NH<sub>4</sub><sup>+</sup>-N无明显影响,但对COD和PO<sub>4</sub><sup>3-</sup>-P的去除效果影响显著,其中,粒径为1.0~1.7 mm的丝状藻菌核形成的耐盐结合藻菌去除效果最优。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26 132 0 刘剑<sup>1</sup>, 李远强<sup>1</sup>, 李峰<sup>1</sup>, 张阳春<sup>1</sup>, 胡惠秩<sup>2,3</sup> 基于厌氧氨氧化的AO-MBR工艺处理猪场污水中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19 由于消纳农田有限,畜禽养殖污水无害化处理成为亟须解决的难题。为此,开发了一种一体式污水高效处理中试装置,采用AO-MBR组合工艺实现了碳、氮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在AO工艺中,通过一体式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反应实现了低碳氮比(COD/TN=1.71)沼液的高效脱氮,NH<sub>4</sub><sup>+</sup>-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88%;随着进水COD/TN从1.71升至3.34,同时受低温影响,厌氧氨氧化细菌活性降低了约50%,NH<sub>4</sub><sup>+</sup>-N和TN去除率逐步降低。后续的MBR作为水质保障技术进一步削减污染物,AO-MBR组合工艺对COD、NH<sub>4</sub><sup>+</sup>-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9%~81%、97%~99%和81%~89%,保证了污染物的稳定去除。尽管厌氧氨氧化菌(Ca. Brocadia和Ca. Kuenenia)相对丰度从2.1%降至0.3%,但仍能维持较高的脱氮活性[0.14 kgN/(kgMLVSS·d)]。另外,随着进水COD的增加,异养菌(Truepera、Denitratisoma、Limnobacter和Thiobacillus)得到富集。该猪场污水处理中试装置可耐受水质波动和低温影响。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33 140 0 郑蕊<sup>1,2</sup>, 王悦<sup>1</sup>, 张韫<sup>2</sup>, 隋倩雯<sup>3</sup> 顶部通气对副通气立管排水系统通水能力的影响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20 通气管的设置能够极大提高建筑排水系统的通水能力,特别是副通气立管排水系统,其通气方式对通水能力影响巨大。在60 m高全尺寸实验塔内对设副通气立管的环形通气排水系统进行了通气立管顶部连接方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排水过程中各测试楼层的压力波动、水封损失、排水系统通气量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通气立管和排水立管双伸顶通气方式较排水立管单伸顶和通气立管单伸顶的通气方式,其系统通水能力由12.5、15.0 L/s提高至17.0 L/s。由此可见,通气立管和排水立管双伸顶的通气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排水系统的通水能力,在部分不具备双伸顶通气的工程中,通气立管单伸顶的副通气立管系统可以作为双伸顶排水系统的替代系统。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41 146 0 官钰希<sup>1,2</sup>, 闫欣<sup>2,3</sup>, 方正<sup>2</sup>, 任少龙<sup>4</sup> 高密度城区内涝时空变化对降雨空间格局响应规律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21 为深入了解高密度城区内涝时空变化对降雨空间格局的响应规律,以某高密度城区为例,应用耦合二维地表和一维管网的水文水动力过程数值模型,模拟分析研究区域4种降雨空间格局和3种重现期设计暴雨条件下的内涝积水过程。结果表明,内涝积水模式受局部强降雨区位影响显著,不同降雨空间格局之间的积水总量最高相差27倍;上游局部强降雨可通过排水系统对下游无降雨区域造成潜在的内涝风险,且易导致更长的内涝持续时间,并延迟其峰值时刻至降雨结束后的1~2 h。此外,小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内涝点附近地表径流是导致内涝积水的主要因素;大重现期降雨条件下,内涝积水由地表径流与上游管道来水溢流共同导致,且后者易造成更大的内涝风险。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47 154 0 同玉<sup>1</sup>, 赵航<sup>1</sup>, 侯精明<sup>1</sup>, 黄喜峰<sup>2</sup>, 刘立军<sup>1</sup>, 栾广学<sup>1</sup>, 李东来<sup>1</sup>, 陈光照<sup>1</sup>, 高扬<sup>1</sup> 改良型干植草沟的水文水质控制效果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22 干植草沟作为目前应用广泛的雨洪控制设施,能够有效控制降雨径流。通过构建带有淹没区的改良型干植草沟模型,研究其在0.5、1、3、5 年降雨重现期下的水文水质控制效果,以及落干期出水污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重现期下,改良型干植草沟在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削减率方面均优于传统干植草沟,并可延缓出流时间19~31 min;同时对径流中TSS、COD及氮和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也有明显提升,在相同进水水质条件下,改良型干植草沟的NO<sub>3</sub><sup>-</sup>-N平均去除率为40.86%~61.26%,约为传统干植草沟的1.33倍。随着重现期的增加,受水力停留时间减小和径流冲刷强度增加的影响,改良型干植草沟的水文性能和污染物削减效果呈下降趋势。当落干期≤3 d时,COD和DO浓度出现明显下降,分别降至32.04、0.76 mg/L;当落干期&gt;3 d时,两者的下降速率明显变缓并逐渐趋于稳定。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55 162 0 袁绍春<sup>1,2</sup>, 周静<sup>1,3</sup>, 杨孟颖<sup>1,3</sup>, 刘小霞<sup>3</sup>, 吴攀<sup>3</sup>, 杨清伟<sup>1</sup>, 吕波<sup>2</sup> 基于深度学习的污水检查井液位峰值预测方法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19023 污水检查井液位峰值预测可为提前发现排水管网潜在问题并采取预防措施以避免污水溢流提供重要的依据。相对于传统时序预测方法,深度学习具有更强大的拟合能力和特征学习能力。基于W市某区布设的4个在线液位计2023年1月—12月的每小时液位峰值数据,分别搭建基于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和长短期记忆(LSTM)神经网络3种方法的液位峰值预测模型,并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决定系数(R<sup>2</sup>)等指标评价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表现。结果显示,基于同一数据集所建立的3种预测模型的R2仅存在细微差异且均接近于1,3种预测方法均表现出良好的拟合程度;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MAE和RMSE值均最小,表明在预测误差和稳定性方面该模型优于另两种模型,LSTM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优的泛化能力。 2025年10月01 00:00 2025年第19期 163 168 0 杨利刚<sup>1</sup>, 郭帅<sup>1</sup>, 申屠华斌<sup>2</sup>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