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千年遗址的现代回响——楼兰IP活化记

2025年10月11日09:19 | 来源:新疆日报
小字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提及楼兰,这句诗便唤起人们对丝路古城的遐想。在若羌县楼兰博物馆,馆门前3000年的胡杨展示着不朽身姿,馆内5000余件文物串联起丝路文明的脉络。这里是我国唯一以楼兰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是一部实物教材,见证着新疆各民族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融的过往,还以多元方式"唤醒"千年文明,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静态展陈到动态讲述

10月10日,若羌县楼兰博物馆入口处,游客络绎不绝。负一层展厅前,四川游客周萍正站在恒温玻璃展柜前,目光紧盯着"楼兰美女"干尸:"她的睫毛像沾着塔里木河的晨露,没想到3800年前的服饰还能保存得这么好!"

展柜中的"楼兰美女"头戴尖顶毡帽,皮靴完好,面目清秀。讲解员阿依努尔·吾斯曼走上前,轻声讲述她的故事:"2004年出土时,她腹部隆起,经检测是因难产离世。毡帽上插着两束羽毛,皮靴无一处补丁,能看出她出身富贵人家。更特别的是,她的毛织裹衣用了中原‘通经断纬’缂织工艺,这可是早期民族交融的‘纤维档案’。"

这样的"文物故事",在改造后的楼兰博物馆处处可见。2017年5月,若羌县对博物馆4688平方米展厅全面升级,打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电子屏循环播放考古视频,数字影像复原驿站商谈、毛布纺织、驼队往来的场景,游客站在屏幕前,仿佛"穿越"回楼兰市井。

走进楼兰博物馆二层"锦绣楼兰"展厅,"望四海贵富寿为国庆"锦残片前围满游客,若羌县楼兰博物馆馆长冯京正在给游客讲解:"这块织锦来自中原,文字里藏着汉代对国家繁荣的期许,也证明楼兰与中原的文化纽带从未断裂。"

文书展区的汉文、佉卢文木简并列陈列,木尺、残笔、漆制品散落其间,这些出自楼兰故城"三间房"的文物,是西晋时期西域长史治所的遗存。"当时中央政权用中原制度管辖楼兰,这些木简就是最好的证明。"阿依努尔点击展柜旁的互动屏,打开木简图案,便能看到文字翻译和历史背景,"以前游客只是看文物,现在能‘对话’历史,记得更牢。"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楼兰博物馆还把"展厅"搬到了社区和校园。工作人员带着织锦仿制品、木简复制品走进若羌县中学,让学生亲手触摸"文物",听楼兰戍边故事;在楼兰文化广场流动展览时,老人带着孩子辨认织锦上的纹样,年轻人用手机记录文物背后的交融史。"博物馆不只是文物的‘仓库’,更是文化的‘传声筒’。"冯京说,截至目前,今年博物馆已接待游客32.7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63.9%,"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听楼兰的故事,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从文物IP到活态富民

走进楼兰博物馆一层文创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丝巾格外抢眼。蓝、红、黄、绿、白五色丝线织出云气纹、星纹和凤凰图案,游客们拿着丝巾比对展柜里的织锦护臂,频频赞叹:"原来文物也能变时尚!"

这款丝巾的设计者孙虎团队,用了3个月研究汉代织锦工艺。"我们严格遵循汉代五色体系,用数码印花还原纹样,就是想让古老IP‘活’在当下。"现在,这款丝巾成了游客必买的伴手礼,还带动当地群众就业。"我在这里当销售员,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若羌县若羌镇居民古莱姆拜尔·斯马义高兴地说。

楼兰博物馆的"活",还带动了周边文旅产业。周末的楼兰文化公园,本土音乐人艾西丁·吐尔逊抱着吉他弹唱《我在楼兰等你》,台下观众挥舞着"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丝巾合唱。"以前我主要是参加歌舞团组织的演出活动,现在博物馆帮我搭建了舞台,越来越多人喜欢上了我的家乡。"艾西丁说,现在每个月他都参加三四场演出,还带动本地其他歌手一起表演,"文化能聚人气,也能让我们的日子更红火。"

若羌县还以楼兰博物馆为核心,打造"文旅+特产"产业链。走在若羌街头,若羌红枣、若羌红枣酒、若羌红枣醋等特产店林立。"游客参观完博物馆,会顺便买些特产,我的红枣今年销量比去年多了三成。"若羌县吾塔木乡枣农买买提·依明说,外地游客也会在线上下单,生意越来越好。

为了让文旅红利惠及更多人,博物馆还优先招聘当地居民担任讲解员、保洁员、文创销售员。从昌吉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的胡琳现在是博物馆的讲解员,"我从小听楼兰故事长大,现在能把这些故事讲给游客听特别有成就感。"

目前,博物馆有32名工作人员,都是当地居民。"文旅发展不是单向的展示,而是要让老百姓参与进来,共享成果。"冯京说。

从文化认同到情感共鸣

夜幕降临,若羌县楼兰文化公园的灯光渐次亮起。当地群众和游客围坐在一起,听冯京讲《李柏文书》的故事:"这是前凉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书信,也是我国最早的纸本书信实物。当时李柏要讨伐叛军,写信争取焉耆王支持,这背后是各民族共同维护边疆稳定的初心。"

随着故事收尾,艾西丁的歌声再次响起,台下观众跟着哼唱。来自河北省邢台市的游客刘丽举着手机录像:"以前只在课本里知道楼兰,现在不仅看到了文物,还能和大家一起唱歌、听故事,感觉和这片土地的距离更近了。"

这样的情感共鸣,在博物馆的沉浸式体验中更显真切。在数字展厅,讲解员努尔曼古丽·吾加合买提正在指导游客通过手机微信关注"若羌县文博馆"公众号,利用AR技术云游数字博物馆,跟着驼队穿越沙漠,在"三间房"见证西域长史处理政务。"我们好像真的回到了古代楼兰,看到各民族一起生活、一起守护家园的场景。"游客李欣桐兴奋地跟家人分享。

杨玉环是楼兰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以前她对楼兰文化的了解只停留在长辈的讲述中,现在自己也成了"楼兰文化迷":"每次看到游客来参观,了解楼兰、爱上楼兰,我就特别自豪。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在守护文化根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楼兰遗址是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它见证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也见证了各民族的交融共生。"如今,楼兰博物馆正以这样的方式,让千年文明不再是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各族群众心中的情感纽带。

回望博物馆前的胡杨,它的年轮里藏着丝路的风、交融的情。正如冯京所说:"我们保护文物、讲述故事,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新疆的命运始终与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份情感,会像胡杨一样,在岁月里深深扎根,代代相传。"(杜建辉 郭城)

(责编:陈新辉、杨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