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
标题2
温籍台湾著名作家琦君在《看戏》一文里写道:"自从电视有平剧和地方戏播演以来,我总是尽可能地收看。尤其是歌仔戏,我反而特别喜爱,因为他们的服装,他们的一举手和一投足,都一度引我深深怀念故乡,怀念偎依在外公、母亲或阿荣伯身边看戏的好日子。"歌仔戏寄托着琦君深深的思乡情。
11月28日,台湾省台南市"乡城"歌仔戏剧团来到琦君笔下的故乡,让琦君的故园乡亲看看琦君笔下的歌仔戏,寻找两岸同根同源的戏曲文化。这是瓯海区第四届塘河文化节暨琦君文化节继上年举办"同游塘河"、社区结对、琦君征文等活动之后又一项海峡两岸交流活动。
222.jpg
瓯剧经典折子戏《酒楼杀场》拉开艺术交流序幕。
在永嘉古戏台找到戏曲文化守望者
王祺是"乡城"歌仔戏剧团团长。她递给我一张名片,上面写着"咱的乡土咱的戏" ,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这句话里有乡情,有对戏曲文化的守望深情。
王祺也是"乡城"的创始人之一,"乡城"20年,她在剧团也20年了。她说,歌仔戏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剧种。"乡城"是一个以传承推广歌仔戏为主要目的的民间剧团。自己在学校里就读过琦君的《看戏》,记得其中有一句:"庙戏的戏台很小,四面临空。前后台都分不清楚。他们穿衣服画脸,都从木栅门里看得清清楚楚。"这些描述跟自己在民间野台演出的场景一模一样。这次来温之前,她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知道温州保留着很多古戏台,所以很想来看看古戏台。
上周六上午,在永嘉县岩头镇丽水街,当王祺看到东宗祠古戏台时,惊喜地招呼其他团员赶紧集中。她说,这就是古戏台,历史上的戏班就在这样的戏台上演戏。她感叹以前的戏台真好,跟戏曲的艺术气息相融合。王祺绕到后面,想找到登上古戏台的台阶。可惜,这个古戏台是保护文物,禁止游客登台。她回到戏台前,默默看着。
上周五晚在瓯海区大会堂为琦君乡亲献演《陈三五娘》的黄三娘扮演者杨雅萍也感叹:好想在这个舞台上演一出戏,那个感觉肯定好极了。台湾的一些庙宇也有这样的古戏台,但是没那么古朴精致。从这些古戏台可以看到戏曲的根在民间,看到老百姓对戏曲那种融入血脉的喜欢。
"乡城"剧团研究戏曲理论的陈春兰说,村落的宗祠、神庙和村落的生活礼仪是歌仔戏持续发展的最大助力。台湾每年的农历三月、八月和正月是酬神的高潮,是歌仔戏剧团最忙碌的时候。这个古戏台虽然与我们首次相逢,但仿佛见到一位故人,很亲切。现代大剧院如新居,而古戏台恰如故乡。戏曲是乡土里开出的花朵,在乡土的舞台上呈现才最美,台下父老乡亲们看戏的神情也最美。古戏台是中华传统戏曲的守望者,我们"乡城"也是。
不能登台,她们就在古戏台前合影,然后把古戏台的脊头、瓦当、藻井等每一个构件都捕捉入镜头,带回台湾。
在南戏博物馆找到中国戏曲之根脉
上周六下午,"乡城"歌仔戏剧团一行参观南戏博物馆。陈春兰读大学时就读过有关南戏的书籍。她说,温州是南戏的发祥地。南戏是继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之后的世界三大古老戏曲文化形式之一。此次能到温州,参观南戏博物馆,是一种荣幸。
在南戏起源展厅,大家看到了瑞安出土的"三国青瓷塑谷仓罐"仿制品上堆塑的舞蹈、滑稽戏、吹笙等杂耍人物,看到瓦当上的戏曲人物,看到了温州繁盛的民间歌舞。歌仔戏演员吕惠满说,这些都是中华戏曲起源里的遗传基因。歌仔戏也源于台湾和福建地区民间歌舞,而后吸收了京剧、越剧、昆曲等成熟剧种的音乐、表演等特点,才有了文武场,有了行当,有了剧本演出。歌仔戏在短短100年间发展成大戏,成为台湾民众普遍喜欢的戏曲艺术,是中国戏曲文化发展的结晶,其根可抵达古老的南戏。
用泰顺木偶的制作技法制作的南戏《张协状元》的一个表演场景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大家对一人跪在地上当桌子,老汉举起手掌当刀切肉的虚拟表演非常感兴趣。在导游介绍下,大家才知道"以手当刀,以人当桌"的虚拟表现是南戏典型的演出体制。南戏艺人所创立的这种虚拟手法,一直为后来的戏曲形式所采用,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舞台演出的典型。
歌仔戏演员李丽雯说,我们歌仔戏中也有很多虚拟场景,原来源于南戏,南戏真不愧"百戏之祖"的称誉。
天色渐暗,大家才不舍离去。在车上,"乡城"歌仔戏剧团的元老吕惠满说,回望这座南戏博物馆,深藏在高楼大厦中,在繁华喧嚣中独守一隅,内心非常感慨,感觉不虚此行,歌仔戏只有百多年历史,其根却已深扎千年。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在瓯剧研究院找到传承戏曲的伙伴
歌仔戏和瓯剧都是乡土上开出的绚丽花朵,各自传承南戏一脉,好比一个是近邻,一个是远亲,但血脉相通。上周日下午,台湾歌仔戏走进温州瓯剧艺术研究院,进行艺术交流。"乡城"团长王祺说,这是我们此行最期待的。俞为民、张思聪、张烈、施小琴等研究戏曲的专家学者来了,老老少少的戏迷们也来了。
"锵锵锵......",瓯剧经典折子戏《酒楼杀场》拉开艺术交流序幕。这个剧目曾在1965年获得国家文华奖。饰石秀的武生钱文义和饰小二的麻建山的精彩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坐在我旁边的"乡城"演员吕惠满悄悄地跟我说,瓯剧的细节很到位,太精致了,小二的胡子两边都可以吹,人物塑造得特别传神。
台湾歌仔戏剧团演出了折子戏《鸳鸯情》,这是一个夫妻春游的故事。戏里运用了车、船、轿、马等虚拟用具,生活气息浓郁。
演出后的学术交流在聊家常式的轻松氛围中展开。陈春兰说,我拜读过俞为民教授的书,今天在这里看到俞教授内心非常澎湃。台湾歌仔戏走过百多年历史,从最初的民间萌芽到日治时期只能穿和服演出日本剧的压抑,几经起伏,但戏曲艺术之花不死。
"我们为了传承,还编排了佛教歌仔戏,把佛教里的故事编成歌仔戏;编排了儿童歌仔戏,如《灰姑娘》《中山狼》等;今年上半年又编排了现代戏《赤坎青春梦》,把本地的地方文化都容纳到戏中。"杨雅萍说,歌仔戏包容性很大,什么都能拿过来唱,也可以没有剧本,根据现场随时编起来唱。歌仔戏什么都可以融进来,是台湾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著名南戏专家、温州大学教授俞为民说,有一次在国家大剧院观看歌仔戏,当时整个剧院坐得满满的,外面还有等退票的。回来后很感慨,觉得我们的戏曲史还应该增加一块。一般讲的戏曲史,就是从南戏进入昆曲的历史。实际上,南戏源于民间,后来文人参与,分成两路,一路进入到文人,比较高雅,另一路在民间,很开放包容。歌仔戏属于民间小调,但跟南戏是同脉的。
"歌仔戏和很多地方戏走过的路是一样的,从民间来,从土台子到大舞台。"我市剧作家张思聪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面临的困境也是一样的,都在为传承而奋斗,有很多方法值得互相借鉴。"
瓯剧艺术研究院院长蔡晓秋说,琦君小说《橘子红了》改编成瓯剧后,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他们准备把这个剧目作为两岸文化交流和琦君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明年到台湾去演出。
"乡城"团长王祺很高兴,她说希望能在台湾看到瓯剧,看到南戏故乡的戏迷,大家为传承戏曲文化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