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类型广泛,但居住是最先考虑的目标,所以一个城市或村落中主要建造的必然是居住建筑,在其平面布局基础上才会衍生出公共建筑的祠堂、书院,还有宗教建筑的庙宇、神殿,而这些建筑平面布局和间架形制有的几乎同民居如出一辙。
温州境内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土地平整度很小,先民也随形就势,在历史的进程中产生了多种的民居平面形制。基本型制有"一"字形、"凹"字形、"口"字形、"H"字形、"日"字形等,并以这些基本单元组成而成较为复杂的大体量的平面布局。在复杂的组合中有前后组合,也有横向并列组合,如永嘉县芙蓉村的司马第大屋,即是横向分成三路的合院。泰顺的胡氏大院则是三个三合院呈"品"字形排列(图28)。也有以以上基本型制为基础,略加变化,形成变例,这主要是受地形及建造先后限制,象一些折尺形平面民居。
14.jpg
(图28)胡氏大院(泰顺)
在单体组合的民居中,建筑既有单屋也有楼居。如永嘉县溪口李氏大院(图29),中轴建于明末至清初,前后三进,后来人口增加,发展了侧翼,这些后来建造的多数为两层楼房,楼居在土地开发殆尽的情况,可以尽量多地扩大使用面积。
15.jpg
(图29)永嘉溪口李氏大院平面图
以温州民居核心区普遍的称呼,明间为中堂,次间称正间,梢间叫二间,二尽间叫叶间。正屋两边的厢房楼居叫横楼,亦分三间、五间,两边中堂称横楼中间。通常做法是明间和两个次间设有前廊,而梢尽间前廊并入室内。正屋加横楼即为三合院,如再加上前进,又构成四合院。在一个三进的合院式民居中,中轴的三个明间加上厢房的六个明间共有九个中堂,叫"三退九明堂"。
考究的正屋前还建有抱厦,或凸出月台。如城区县后巷谷宅、永嘉县岩坦镇坦一村某民居,均在正屋明间前出四柱的抱厦。永嘉县芙蓉村的司马第大屋第一进屋前则做有月台。这些抱厦和月台为民居里规模较大的礼仪、祭祀活动提供了场所。
"一"字形平面是小户人家的最基本住宅形式,多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当人丁增加时,还可以再增建至七开间、九开间甚至更长。在这类平面民居中,有前廊贯通各房间。此类平面是人类最古老的居住平面模式之一。在乡间民居中,屋前后或有低矮的蛮石墙围合,留有出入口。整屋包括中堂、正间、边间,山面外搭出的披屋(用作灶房、柴房等)。一字形建筑平面简单,对院落整体的考虑就更显得重要。如永嘉县埭头村的"松风水月"宅(淡如轩)的平面院落布置就特别考虑了入口设计(图30)。在一长形水池的尽头设第一道门台,入内即拾级而上,然后分出一过道从左侧进入前院,另一过道至"松风水月"门台,于门台内再转折方抵达厅堂。咫尺之间需回转起伏,深得步移景异之要旨。
16.jpg
(图30)永嘉埭头村"松风水月"宅平面图
"凹"字形平面是一种三合院形式,正屋为三间或五间,两端各向前伸出厢房,组成凹字形。有的前面不设围墙,大户人家则在前方建围墙设门台或门台屋(图31、32)。以取得封闭性,前院兼作晒场。其正屋前檐设三面沟通的檐廊,雨天或晚上闭户之后,各房间与正堂仍可连通。在核心区内,门台为砖砌仿木构的居多,在泰顺、文成等地,门台则多做成砖、石、木混合结构的形式。门台屋以单开间为主,一般为分心用三柱的形式,在各地均有分布。
17.jpg
(图31)民居门台(永嘉)
18.jpg
(图32)民居门台(泰顺)
"口"字形平面是一种四合院形式,较"凹"字形院落多了门屋。门屋面阔大部分同正屋,而进深则会小于正屋。门屋明间作为入口,往往会设置屏门。很多民居中将门屋与砖门台合而为一(图33),门台置于门屋明间前,从形式上看是单独的门台,而结构上则是外围墙的一部分。大的民居中,在门屋与正屋间还会增加两道内院墙,但会添设大面积的砖漏窗,造成空间似隔非隔的效果。这一做法普遍见于温州各地的民居,在永嘉、瑞安、平阳等地,内院墙顶部多用叠涩砖线脚,漏窗则以磨砖拼花图案最为常见。而泰顺民居的内院墙,顶部则做有瓦面,漏窗通常为砖抹灰拼花图案。
19.jpg
(图33)门屋与砖门台结合(瑞安)
"H"字形平面是由"凹"形平面扩展而成,家庭人口较多的人家,往往把灶房和畜栏等建到后院两侧,形成前后二个院落。将人和杂物家畜隔开,有利环境卫生。后院一般尺寸较小,后厢也多以两间为主。后部院墙正中往往有灰塑照壁(图34、35),壁心多塑"福"字、福禄寿三星、鱼跃龙门等吉祥的图案,考究的民居还在照壁前做有花池、水池。
20.jpg
(图34)灰塑照壁(洞头)
21.jpg
(图35)灰塑照壁正立面图
"日"字形平面即前后二进,有前后二个天井或院落。其格局较宽大,且空间组织严密,内外有别,前进为待客、庆典场所,而后进为生活起居之用,多为楼居。前后院落中常有院墙和内门台再加封隔,使空间更显幽深(图36)。在此基础上,建筑的进数可以不断增大,有的民居可以做到五进,依次为门屋、前屋、正屋、内屋、楼屋。大宅的每一进,一般由一组房屋(厅堂和一侧或两侧厢房)、内门台、一个天井组成。重门叠户,蔚为大观。各进间考究的天井全部用花岗岩条石铺设,分成几列,中央甬道略高。山区的民居天井则多用溪石或鹅卵石墁铺,有的还刻意摆成各种图案(图37-40)。
22.jpg
(图36)内门台(泰顺)
23.jpg
(图37)铺地图案(泰顺)
24.jpg
(图38)铺地图案(泰顺)
25.jpg
(图39)铺地图案(泰顺)
在温州民居还有部分水院,这也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平面布局,水院平面呈方形,一般位于多进合院的中心,人员需通过四周的外廊往来,也有的于水池中央设一条石甬路,可由前厅直达正厅,甬路略高于水面,有园林贴水桥的意境。最典型的例子是蓬溪村中明代水院,三进两院,两院皆为水池。前院池中有甬路,后院则为一方池。此外还见于永嘉岩坦、文成西坑等处民居。泰顺雅阳百福岩民居则于侧院设置水池,楼廊跨架其上,是一处成功的园林化造景。水院的形成,既有审美上的需求,又有实际作用,可以在木结构的民居发生火灾时,及时取水扑火。
温州自古以来,商贸发达,温州古城和一些古镇都分布有商业古街,象城区的南北大街、瓯海的瞿溪街、平阳的坡南街、文成的龙川街、苍南的桥墩街等。这些旧时商业街一般宽数米,街两侧商铺毗邻,房子相互搭连,充分争取街市上的空间,面宽少则一间,常见两三间。而这些商店都是带有经营者的居住部分,形成了街市民居。街市民居除正面临街外,其背部传统上多为小巷或河道。前街后河的格局可以兼得水陆之利。前街后巷的格局,可以在小巷上设置作坊、库房和私家的出入口。也有民居背面是田野或山地的,那么只能在街面留出入通道,往往在店铺旁设夹道作为内宅的出入口,夹道口做门台或门洞。还有的在布置店面时做折尺状的柜台,让出一个通道,即不影响营业空间,也能解决出入。街口转角处,常见弧线建造的店宅,形成扇形平面(图41)。这种布置的特点能方便道路的通行,还能充分利用街面用地,不影响店铺生意。街市民居因各家建造时间不同,各家店宅有各自的山墙,但相互紧贴,除了小巷的自然开口外,形成连绵的街市。
街市民居进深大的多为平房,常做前店后宅的布局;若是楼房,就底层为店,上为住宅。底层一般是开敞式的,用一排早卸晚装的排门板。早上营业时,卸下门板,店堂空间敞开在街面上,扩展了街道空间的尺度,有利于吸引顾客。歇业时,装上排门板,民居成了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两层的店宅,正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各种局部处理相当丰富。二层部分用穿枋挑出,端部的横向梁枋成了街市民居装饰的重点,表面雕刻花草、人物。二层通常做木裙板,饰以回纹、团寿纹等纹饰,近代后多做百页板,上立通排槅扇窗。
26.jpg
(图41)街口转角的店宅(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