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jpg
谦益堂。卢雪峰 摄
谦益堂是永嘉县枫林古镇的一座古老大宅院,因学风甚盛而名闻乡里,而马公愚家人及朱自清家眷避兵燹借居这里,使它又平添了不少文气。
我在暮春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探访谦益堂,穿过枫林古镇圣旨门街,拐入一条村巷,跨过一座边门台,算是进入古宅外院,但见院墙高耸,一座古香古色水磨砖筑的门台立在眼前。大门洞开着,我迈过门槛,穿过宽敞卵石道坦,登上石条台阶,便置身谦益堂中堂。呈黑褐色的建筑饱含沧桑,引人遐思。中堂前梁一方硕大的匾额赫然入目,上题"外翰",是清道光二十五年兵部侍郎为屋主人、岁贡生徐愈(谱名徐存愈)立,我隐隐感受到幽幽文气从这方匾额上源源不断透露出来。中堂正堂高悬"谦益堂"匾额。
谦益堂建于清嘉庆三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大院坐北朝南,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分为东西两座相对独立的四合院,拥有六个天井、两口水井、四十余间房舍。上院主体为九间单檐,左右厢轩为五间重檐厢房,穿斗式结构使屋顶平缓,出檐深远,铺灰黑色阴阳瓦,条石台基,褐色木梁柱、门窗、格子窗,整体结构显得大气而庄重。
我在大院内漫步,听着一排排瓦檐水有节奏滴着,准确滴进道坦卵石的蚀洞之中,这便是水滴石穿,我如此一联想不由莞尔。大宅营造者徐思荃弃读从商,发家致富,但第二代徐愈开始便专事读书,晚清时,古宅历经四代一门,便有18名生员,于是名闻乡里。
有一逸闻颇有意思,那代房主有五子,四个儿子均入泮,唯老四厌文喜武,每天弄棒耍枪,父怒,将老四锁进正间前,房内置一应生活必备物件,在一面板幛上凿一递饭菜洞,强迫其读书,"囚读"三年,老四脱胎换骨,学识远胜兄弟们,据说后来还得到里人徐定超的赏识呢。这个"饭洞"还在,只是被现房主封上了。这个另类的读书故事至今还被枫林人津津乐道。民国时期,谦益堂有高小以上毕业生30余人。解放后谦益堂读书风气更盛,从这座古宅走出百多名读书人。谦益堂东轩曾设济仁堂药店,名闻东瓯,因此又被乡人称为济仁堂。
1924年9月,直系军阀彭德铨率军自福建福鼎北犯平阳、瑞安,进而直攻温州城,百姓纷纷避乱山中。马公愚率家人到枫林避祸,一起带上滞留城里的朱自清家人,包括母亲周绮桐、妻子武钟谦、7岁的儿子朱迈先、4岁的女儿朱采芷和2岁的女儿朱荻先,当时朱自清一人在宁波教书。武钟谦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朱荻先,一头是朱自清的爱书。他们在东门浦登上舴艋船,溯流而上直抵枫林古镇。到枫林后,马志莲(马骅的姐姐、徐定超孙媳)安排马公愚、马孟容兄弟两家住在谦益堂上院,安排朱自清家人住在下院。待到军阀撤兵,他们才返回市区。马公愚兵燹助朱自清妇孺也成为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1941年4月19日,温州城被日寇沦陷,马公愚三弟马辅一人徒步到枫林,堂姐马志莲将他与堂弟马仓遴一起安排居住在谦益堂。过后,马辅的妻子钱兰香和女儿马大贞、大静,儿子大辔、大侃、大抱等也到此居住。这段避难经历给大人小孩都留下深刻的印象。马辅的孩子与房东的小孩一起出去玩耍,摘桑叶养蚕,采桑葚解馋,这些细节出现在他们的诗文里。马氏昆仲住谦益堂期间留下多件墨宝,房主人传家宝般将其珍藏着。
马家后人对枫林谦益堂也是念念不忘,以祖辈故居事之。马公愚的儿子马大任曾率领"马家军"和扬州朱自清纪念馆馆长古建等专程到见证马朱两家患难情谊的谦益堂瞻仰。市区朱自清旧居落成揭幕后,《荷塘月色》中的"闰儿"、朱自清次子朱闰生携妻儿来到枫林谦益堂,在书屋小院中追寻家人的生活痕迹,并作文记之,对马家援助感恩的拳拳情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我告别谦益堂时已起暮色,细雨化作氤氲雾气,雾气包裹着古宅,古宅霎时变得朦胧起来,使我无法读透它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