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 > 正文
2025 10/12 09:17:34
来源:浙江日报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字体:
分享到: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2025年10月12日 09:17:34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浙江"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报道之四

  转眼,"十四五"即将收官,我们又一起走过了一个五年。

  改革开放是一个宏大名词。这五年来,之江大地改革开放硕果盈枝:2024年,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6年位居全球第一;全省市场采购出口额突破5000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全省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跃升全国第三......

  改革开放也是一种事关你我的切身感受。这五年来,浙江"老板"的数量变多了,去政府办事从跑腿变成了动动手指,身边的外国游客多了,手边的进口商品更丰富了......

  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发展起来的浙江,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的篇章。

  改革攻坚

  最近,杭州南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统计员沈青月松了一口气。作为规上工业企业,南都动力每月要在不同部门的系统填报11张报表,但就在9月,浙江企业"最多报一次"系统——"浙企报"整体上线运行,只要登录一个系统,就能完成涉企报表数据报送。"工作量减少了一半!"沈青月实实在在感受到了"改革"二字的红利。

  一名企业雇员的体验,是浙江营商环境改革的缩影。

  改革,能激活内生动力。

  浙江围绕优化营商环境的系列改革,带动了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五年来,全国工商联万家民企评营商环境,浙江连续4年排名第一。

  如何做到?聚焦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浙江实施"民营经济32条",深化信用浙江建设,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

  比如,用一份小小的签证,推进企业的全球研发进度。去年,杭州市滨江区各部门连夜为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德国总部高管办理了口岸签证,高效率背后的优秀营商环境获得德方认可。接下来,博世电动将加大在杭投资,建设全球研发中心,预计新增投资7000万元,产值约30亿元。

  土壤和空气越来越好,经营主体自然茁壮成长。五年中,全省经营主体总量突破1000万户。民营经济的金字招牌正越擦越亮,到今年,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数量浙江连续27年居全国第一。

  改革,能激发各地活力。

  去年底,《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印发,新一轮国贸综合改革正式落地。不到一年里,改革政策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肉眼可见——进口玩具认证时长从20天缩至5天;海关"先查验后装运"监管模式为企业减少通关时间3小时以上......

  改革正在之江大地遍地开花。

  就在9月,杭甬温获批要素市场化配置国家级改革试点。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潘毅刚分析,试点将有助于打破行政和区域壁垒,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为新业态提供更有力的要素保障。

  开放提质

  国庆中秋假期,"世界超市"义乌正和时间赛跑——

义乌第六代市场开业在即,商户们忙着布置,市场工作人员赶着做数据服务调试。福多拉饰品的店铺装上了一大块显示屏。"我的AI数字人会在上面用多国语言和客户打招呼。"市场升级,老板娘孙灵娟也要用全新模式获客。

  "升级",是五年来浙江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关键词。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浙江成就瞩目——

  杭州海关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浙江进出口总额连续跨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台阶,2024年达到5.26万亿元,年均增长11.7%,高出全国3.7个百分点。

  "走出去",五年来,浙江的开放实力不断增强。

  枢纽形成了开放"大动脉"。深夜,宁波舟山港依旧灯火通明。这个全球第一大港,现已开通国际航线超300条,连接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9月17日,2025年浙江第1000列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较去年突破1000列提前了1个月。当下,义乌正打造"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

  企业形成了开放"大地图"。"十四五"期间,浙企全球布局硕果累累,全省累计备案境外企业5273家,对外直接投资额763.5亿美元,规模跃升至全国第二。

  "量的增长之外,我们鼓励企业在全球进行体系化布局。"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已拥有5200多家境外营销网点、1600多家境外生产制造企业,覆盖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

  "引进来",五年来,地瓜越发茁壮。

  覆盖全球的藤蔓正反哺之江大地。比如,海亮集团收购的全球铜加工行业领袖级企业KME工厂里,德方技术和浙江数字化管理应用实现了"基因重组",德方工程师研发的高档铜合金棒制造技术,通过云端同步至浙江基地。

  浙江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不仅欢迎浙商的归来,外资吸引力也逐年增强。2024年,浙江实际使用外资152.7亿美元,规模位次跃升至全国第三,较"十三五"末提升2位,占全国份额13.1%,创历史新高。

  这背后,是招引外资的渠道不断创新。比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深入推进,再如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建设多地开花,一批标志性外资大项目譬如沙特阿美、斯特兰蒂斯等的落地,更为浙江产业链发展增添强劲助力。

  浙江担当

  今年6月,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正式更名为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看似只是换个名字,其实是换一种视野。完成战略性整合后,浙江向更多品类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迈进。

  "更名以后,我们要努力为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贡献力量。"中心有关负责人难掩激动。

  全球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不确定性增加,更加要求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五年来,浙江以深入推进国家战略为支点,更大力度地实行对外开放。

  去年11月,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浙江接下了国家给出的具体任务:力争到2030年,初步建成功能完备的大宗商品储运、加工、海事服务基地和贸易、交易中心,打造具有综合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的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高能级开放平台正承担更大使命。

  五年来,浙江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了具有标识度的制度创新成果690项,聚焦关键环节突破,形成全国首创制度创新成果193项。舟山片区创新"舟山价格"机制,打破海外对低硫燃料油定价垄断;杭州片区首创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双向跨关区退货模式......改革成果不少在全国复制推广,彰显了"为国家试制度"的担当。

  开放不仅是对外开放,还有对内开放。

  如何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是浙江一直在回答的命题。

  比如,今年1月6日,义乌西站开出了全国首趟长三角与珠三角间的铁路快捷物流示范班列。这在我国经济版图上打通了一条高速"物流经络",成为推动区域协同、产业升级与绿色发展的关键力量。

  长三角一体化,同样是对内开放的重要话题。

  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浙江正发挥区位优势、激发创新动能,努力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今年2月,首届长三角沪办主任座谈会在湖州召开,湖州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要借沪苏湖高铁开通契机,加快推动湖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是浙江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积极性、主动性的一个缩影。

  五年耕耘,浙江以改革破解"成长的烦恼",以开放链接全球资源,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浙江始终不忘责任担当,以浙江的稳和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

  改革步伐一刻不停,开放大门越开越大。面向未来,浙江将锚定制度型开放,推动"地瓜经济"藤蔓延伸更远、块茎更加壮硕。(记者 拜喆喆)

【责任编辑:张灵】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续写新篇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