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艺术"种"在街巷:方寸之间,心有旷野
2025年09月07日 生活

"来花田,做小小艺术家"绘画活动现场。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即使步履匆匆,不少行人仍会把南昌路296号整个橱窗打量一番。久而久之,留意行人的反应成了李政钟的习惯。经过一年多的观察,他心里对行人的常见反应有了底。"街道怎么会支持这种东西?"难免有人对空间的装置艺术不解,李政钟本想默不作声,但有时又忍不住辩驳几句:艺术的经济价值或许并不明显,但并不代表它们本身没有价值。

自由探讨议题

拓宽艺术表达边界

如何让大众感知艺术,并认可艺术的价值,是95后青年艺术家李政钟在创作之余的重要实践。带着这一信念,他一直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实验场"。一年前,瑞金二路街道推出"街区伙伴计划"项目,旨在构建多元治理主体联动、协商共治的街区治理格局,街区各方都能有序参与街区治理,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街道提供的不仅是296号、312号、137号、139号这些宝贵的空间点位,更在政策协调、社区融入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坚实的支撑,为我们排除了落地过程中的现实障碍。"李政钟说。

展览"回响之环"。

就这样,由李政钟创办的"AUU亚托邦"开始扎根于此。这个青年艺术平台,源于一群青年艺术工作者内心共同的叩问:艺术如何真正走出象牙塔?如何打破那层看似无形、却坚固地横亘在艺术与大众之间的壁垒?他们坚信,"艺术的生命力在于被看见、被理解、被讨论,它不该是少数人的专属,而应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鲜活部分"。

比起挂画,装置艺术在街区流动的橱窗里更为瞩目,它让艺术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橱窗里、转角处的风景,路人驻足观看、拍照讨论成为常态,最终吸引人们走进空间,感受艺术的精神内核。一年来,这里共举办了15场主题展览,装置作品占大多数。"艺术不仅仅是装饰,更是激活公共空间、凝聚社区情感的能量。"这是这群年轻人所理解的"街区作为艺术载体"的核心。

眼下,整个八月都在展出由W.I.P团队艺术家刘昕妍与周星星带来的装置展览"瞳"。步入其中,更像是走进了一个以"眼睛"为形而构建的哲学剧场,作品探讨的核心议题是"凝视"。投影于环形装置上的影像不断流转,最终定格于虹膜纹理——既象征着人类对宇宙黑洞的观测,也隐喻着地外文明对人类的审视。

展览"相对论"。

作为策展人,李政钟介绍,"通过强调‘看’这一行为相较于其他感官的不纯粹性,来深入探讨看与被看、观者与被观者之间复杂交织的关系"。这是青年艺术家热衷探讨的社会议题,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完整的内在宇宙,却又充满好奇地主动探寻世界,同时思考着是否被世界的另一端悄然凝视。这个展览为人们打造了一个类似中立的空间,他们既是观察者,也被世界悄然观察。

就李政钟自身而言,他是一位观念先行的艺术家,任何创作都需要先形成理念。在此参展的艺术家也大多志同道合,譬如展览"明天要做什么呢?"凭借温暖、极具生活气息的视觉语言,让各个年龄层的人群都能找到共鸣,证明了艺术只要触及内心,也可以变得很亲切;展览"异化星系"将艺术与科技有机结合,用炫酷的沉浸式体验吸引年轻人探讨未来议题,在创新形式的同时,拓宽艺术表达边界、吸引新观众的途径;"荒芜之墟""浮游生物"等展览聚焦社会现实,是在公共空间里引发深度思考的尝试;"观察者剧场""对话"等具有学术深度的展览,则确保了艺术家在思想层面的锐度,在专业领域积累口碑。

展览"对话"。

南昌路这类街区空间通常被艺术家定义为"替代空间",即非美术馆、博物馆之类的传统展示空间。李政钟直言,"替代空间意味着自由,南昌路巧妙融合了政府支持和创作自由,因此这也是一种突破"。之前的南昌路296号只是由门牌号定位的地址,如今它与周边一系列空间被统称为无界美术馆,在运营过程中又被艺术家称为"引号空间"——象征吸引和号召,也起强调作用。

艺术自然流动

重塑社会文化语境

"地方很小,但我们志向远大。"李政钟迫不及待地交出一年总结。艺术价值虽难以量化,但由此焕发的街区活力有目共睹。几个艺术空间不只是行走间不经意的风景,还是越来越多人特意启程的目的地,一些参展艺术家更是从全国各地赶来。"有时候我们开门有些晚,就有人在小程序后台留言问我们怎么还没开门。"李政钟笑着说。比起原先只需满足于路人好奇的关注,如今李政钟有了更大的目标。

梅卓"听形之声"线下声音工作坊。

国际化,正是李政钟的"野心"所在。在他看来,南昌路的实践正是构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话语体系的起点,"我们做的每一场展览,每一次与公众的互动,每一次对本土社会议题的艺术回应,都是在积累、探索,发出属于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年艺术工作者的声音。"根植于中国城市土壤的艺术实践,才能真正回应中国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李政钟说:"我们不是简单地复制西方模式,而是在实践中尝试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质、又能与国际对话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价值理念。"

确切地说,这种国际化是一种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微缩全球化"。公共艺术变得越来越普遍后,呈现出基于社群参与性的典型特征。至今,他们已举办过20余场美育讲座、工作坊以及艺术家对谈,每一次都在尝试将艺术"种"在街巷里,为了融入居民生活轨迹而努力。小朋友动手创作、阿姨爷叔来听讲座、年轻人参与讨论......艺术真正融入了不同人群的生活,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一个健康的街区,文化是灵魂,生活是基础,商业是活力。这三者能形成互相滋养的闭环,才是可持续的。"李政钟和艺术家朋友对于街区的深入实践并不囿于艺术本身,在他的推动下,目前已有几位朋友陆续在附近开出了甜品店、酒吧等店铺,"来看展的人会顺便逛逛特色小店、在咖啡馆坐坐,街区的商户也感受到艺术带来的吸引力。"李政钟强调,这种融合不是刻意地规划,而是文化内容自然流动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更是街区生态走向良性的重要标志。

如今,这些展览在线上已累计超过1000万传播量,艺术的感染力正穿过街区,先行抵达更远的地方,召唤更多人。

俄罗斯艺术家来访。

Qa ×ばつ李政钟

李政钟,95后青年艺术家,策展人,上海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在策展中推动"青年艺术多维群聚"以及"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等多种命题,引发社会高度讨论。

Q:你对南昌路所在街区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A:日夜在此耕耘,熟悉它的每一处光影变化,感受过深夜布展的寂静与活动日的喧嚣。我们珍视与每一位驻足观看的居民、热情参与的观众、支持我们的商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南昌路对我们而言,不再是一个项目点,而是一个承载了我们关于"艺术如何改变城市微空间"理想与实践的共生体。它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脉动,都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爱它的历史,更热爱与所有人共同书写的、充满活力的现在。我们希望持续深耕于此,助力南昌路这样通过艺术实践不断生长、充满活力的街区模式,最终成为一张独特的、有国际辨识度的"中国城市文化名片"。

Q:接下去的一年,你们有何计划?

A: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文化、自然、旅游、商业四维联动的典范,继续深化艺术作为核心纽带的作用。让梧桐树下的艺术漫步成为特色旅游路线,让艺术主题与街区商业业态(如特色店铺、衍生品合作)深度结合,让文化能量更自然地滋养整个街区生态,形成强大的内生吸引力。

同时,我们也希望成为"艺术+科技"探索的前沿阵地。我们会加大力度引入AR、VR、交互装置等新媒介,创造更具未来感和互动性的艺术体验。这种形式创新是为了让艺术表达突破物理限制,触及更广泛的受众,并探索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全新可能。科技是工具,核心仍是我们对艺术本质和人性的思考。

Q:更长远来看,这些街区艺术空间是如何定位的?

A: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从南昌路生长出来的艺术实践、文化能量和思考方式,能够代表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参与全球对话。这条路还很长,但南昌路这一年的共生实验,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瑞金二路街道有远见地搭建平台,青年艺术家有热情地扎根创造,艺术就能真正"长"在街巷里,融入城市的呼吸和血脉,成为塑造街区性格、滋养城市灵魂的恒久力量。这一年,只是序章。我们对南昌路,对艺术与城市共生、文化自信生长的未来,充满无限期待。

青年报记者 丁文佳/文 受访者/图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年报

返回上页 回到首页
  • 相关推荐

青年报社 版权所有

总机:021-61176117 | 广告热线:021-61173717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1-61177819 / 61177827 举报邮箱:services@why.com.cn 测试版

分享到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