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读道德经的管理学体会-上 | 终始:玄-有无-做好人解读32

时间: 2023年08月21日 10:08

来源: E20环境平台

作者: 薛涛

分享

前言

我读书非常慢,经常停下,《道德经》读了两年,在朋友圈敢发感悟的,偶尔为之。我觉得我能(敢)写点感悟的,才算是我真读过的,写不出的就算我其实没读懂。相比别人,我对我自己读不dong(动和懂)书,也曾经很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学习能力太差?好在朋友圈里的微信好友都很支持,给了些许安慰。

我也是不敢简单地把书里的别人的精彩拿出来发文章的,因为那不是我的。年过半百,渐渐悟到了很多东西其实是书里学不来的。什么是"我的"?必须是我将书里的内容,结合自己五年基层管理、十年中层管理和十年高层管理的经验,揉在一起,才能"化"出来和值得"奉"出来的。涉及我没有能经历到的领域或层次,往往就不能把书中的相关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我想,就我个人而言,读书学习和复盘,是强化了转化效率,但转化的基础还要来自我自己的经历。究其根本,看来我的能力模型是不配"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我更应该追随阳明先生所说的,"事上磨、心中修、尘中炼"。既然是在练中炼,我写道德经自然就不是正襟危坐从头至尾,用中有感悟即发,体会也就不按章节顺序来写了。

老子写《道德经》,解答如何成为有道者和圣人;我看《道德经》,却都是在找如何做成功的个人和管理者。个人成长和组织成长,个人战略和组织战略,个人管理和组织管理,内在道理都是相通的,这是我读《道德经》的关键处,学管理,以上都包括。关于这三对词之间的关系,大家可以参看我下面的报告,也许比文字更生动说明我的理解。

"从管理学读《道德经》,借《道德经》悟管理之‘道’"。薛涛读《道德经》的管理学系列体会,也将编辑成书——《管理学之"道"与实践》,本书预计将于明年年初与读者见面,敬请关注!


微信截图_20230710091829.png

来自18年E20年终总结会

相关阅读: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一)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二)

薛涛:读《道德经》中的几点管理学体会(三)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它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正文:

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常",据说原句为"恒",后来为避讳汉文帝刘恒而改为"常"。《道德经》和《论语》的区别,这六个字里都提示了。由于"道"无法描述,"我法妙难思,五千人退席"[1],所以《道德经》全书用了特殊的写法:正言若反、反复重复、晦涩处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菩提老祖在猴子脑袋上敲了三下,让读者自己在主动思索中去突然悟道。可见,老子就是布袋和尚,大肚弥勒的前世[2],其玩世不恭快乐为本的模样甚对我的脾气。而《论语》就是孔子的样子,事无巨细、严谨急切,虽然伴随着他自有的开悟也偶有划破天际之语,然而全书的风格就如孔子本人一般严肃认真,你大概率容易盲从。文章风格就是作者的个性,企业战略就是企业家的个性,难以解脱。较真的人会说,《论语》是孔子和孔子的徒子徒孙们一起写的。但是,企业家和其下诸多管理者中,只有企业家决定了公司的风格。孔子,也是唯一决定《论语》风格的人。所以,以下解析就将孔子作为《论语》的作者来展开。

老子和孔子的无和有

同样两人都悟到了"道",同样想让大家和他一起明白(所以他们都是圣人,在"奉"),《论语》里孔子也喊:"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写出这句话,一定是他本人已经悟到了"道",我现在是体会得到的。可惜由于"道"本身真的是不能直接言传的,绝大部分人读《论语》却不能"悟道"。从这点来看,老子因为更早明了了"无",所以更通人性反而更具有远见。在著书立说的方式上,老子践行他在"道"里自己悟出来的"无",用了"虚"的手法,"奉"的水平更高,类似我提倡的"育"的带动模式(《浅谈环保人职业发展:管理"三YU"与新三板》),使得《道德经》最终成为药店;而孔子实在认真直率细致,心中物质之"有"虽早已灭,但精神之"有"未除尽,最终只是把《论语》做成了百货店。对比老子,孔子在精神层面破"有"花了更多的时间,导致孔子作为"有志的强行者"的大半生,虽然努力奋进却不和谐。

为什么不能言传?因为越靠近本源的顶层公理(那个"一",那个"道"),用语言去描述就会越失真,原因是"名可名,非常名"。命名是语言形成的基础阶段,发音不是,连鸟都会叫的,鸟叫甚至也可以用来同步他们的行动和传递信息。为什么命名是呢?随便举个电影里的例子,我们和外星人完全语言不通。建立沟通的第一步,一般是捂着胸说自己的名字,然后指着外星人,等待ta的反馈。"名可名,非常名"这句更易于理解的翻译应该是,如果某个事物可以被命名,那ta就不再是真正的被人所命的那个名所指代的那个事物。老子的意思,为什么对于"道"人没法用语言描述,因为任何事物你给了它名字(描述它的语言的基础),人也就失去了对它的完整含义的理解。所以我们只要用语言描述事物,就已经不是完整真相。无法理解这一点的人,可以想象下夫妻间完全实现用逻辑讲理的悲剧,就明白了语言的致命缺点。语言因为人永远无法免除的自私,所以从来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和精确,由此带来的完全依赖它做夫妻沟通之必然的错误——有脑无心。

巴别塔

《道德经》全文五千字的前十二个字,实际上告诉了我们研究学习"道"的方法应该是什么(讲得是不能做的方法是什么——又是正言若反),也间接说明了《论语》为什么难以直接传播"道"。《圣经》中有个关于"巴别塔"的故事,说的是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各散东西。直接理解的意思是由于语言导致民族的不能沟通,就像现在的东西方愈行愈远一样。这个故事用来说明不同语言对于人类交流的阻碍。语言来自地理影响下的民族的几千年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文化制度,并且与之彼此共生递进,也由此强化了不同民族的区隔。引申开来,其实人类只要有了语言,就有了区分(比如分析,然后归纳,是逻辑思维的一个基本模式),有了区分,就有了好坏,有了好坏就有了"差别心"[3],也就离"道"远了。这就类似"巴别塔效应":因为语言的产生,"一"中生了"无和有",人的"有"利用语言区分了万物,也就不能讲清楚"道"了。

贪玩的老子

老子很清楚用语言平铺直叙,无法在充满"有"的百姓中得到理解,所以老子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4] 但是布袋和尚个性的"因玩而坚韧"的老子(本系列第三十一篇中对其有深入分析,后续请关注),还是想让他理解的"道"能被更多的人理解,所以选择了"道"启示给他的"柔",而不是孔子的"强"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比佛经友好,因为后者选择了必须先要信之,才能继续研读的写法。可见,老子选择的写作方法本身也是一种"上善若水",顺的是读者的"能力和习惯"之势,所以可以更早地、更多地度化一些困在思维力的有缘人。以上所述的老子和孔子的人生和代表作的相互映照的对比,就是一种柔和强的对比。老子的作品内在之和,与其一生本身之"和",都可以使得人对"道"产生"信"的作用。因为做法在只要符合"道",即"无为(违)",一切就会是和谐的美,如水。对应的,孔子的文风更实、更强、更满,我们容易在阅读《论语》的时候直接顺从他,反而只理解了表面。

四十不惑

孔子说"四十不惑",如果按字面理解,则为"不再迷惑"。在央企工作二十年的我正好于那个年纪,跳槽去E20。所以,孔子说的"不再迷惑"我做不到,觉得自己五十岁能做到就不错了,可能甚至要到六十岁。对此,我倒没有自卑,因为旁边人也都远远没做到。我当时对自己的评价是,经过了二十年的能力积累,工作内容早已从事物的管理升级到了对人的管理,已经体会乃至能主导(这是对合格管理者的要求)不少人情世故;基于这么多年经历的得失、福祸、利害、好坏、尊卑等等各种心中比较,开始知道使得自己长久快乐更重要;在各种意外的偶然中感悟到的必然,也让自己隐隐看到了一些命中的因果和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多少开始有一点点信"命"。因为更明确看清了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学会了做减法,更加注重扬长避短。所以,现在回头看这个"四十不惑",应该是变得不太容易被诱惑,知道从了诱的短期快乐的因,会结下长期不快乐的"惑"的果。因为称之为诱,一般是短期让我快乐而长期终将令我不快(符合马斯洛的升级规律。本系列解读第十七章中对其有深入分析,后续请关注),或者是看似更具吸引力的机会实际上却不是我的所长(这也是管理学的战略选择中的常见的陷阱)。虽然当时悟到了一点"道"的因果必然,但离理解"道"以及使得自己能够减少面对不确定性的焦虑,还言之甚早。

五十知天命

真到了五十了,孔子又说"知天命"了。最近死磕《道德经》有点"通",解了不少惑,只是有点"不惑"了,我明明磕《道德经》正起劲,咋他又说躺平了?其实不然。研究下孔子的生平,据《左传》所载公元前505年,47岁的孔子从楚国回到鲁国,便开始放弃所有其他事物,深入研究《易经》。62岁时,有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的知天命是终于信了"命"了,并且全力追求"道"并以此为乐。

所以,孔子的知天命,是在行动上的求道,求入世的道,不是求躺平的道,求出世的道。此时的我,对孔子的快乐感同身受。从开始至今,解读《道德经》四十天,合计160多小时的睡眠时间,期间物我两忘,却不觉累。这来自死磕《道德经》而且就是要逼着自己把它和自己三十年粗浅自造的"野球拳"管理理论极度艰难的合二为一,成为刚过半百的我所有的快乐,原来这就是"知天命",知天命就是求认知并"奉"之。

从年轻时候追逐直接的快乐到现在追逐本质的和长期可持续的快乐的我,其实是一个被马斯洛的"欲"牵着鼻子走的人,好处是不会出世,会一直陪伴着其他同样的普通人来同甘共苦,会一直因为学管理而"顺便"明道,因为明道而"顺便"提升管理,由此也不会太耽误"顺便"养家糊口。我发现追逐快乐是我的本性,也许只有这一点我可以和老子比肩,只是我更晚更晚的才蒙到,"追逐成长的快乐,才是可持续的快乐"。我年轻的时候既没有因为过于逐乐误入歧途,又因为本性贪图快乐且没有雄心大志向,所以不用"强"来改造自己去适应体制,冥冥中也许确实由 "命"在保驾护航,还碰到个E20为缘(因缘和合之缘),让我现在得到了更大的快乐,寻找这些偶然中存在的必然,让我在解读《道德经》的时候知了"命",信了"道"。

174_1616986240.jpg

所以真要想看出《论语》背后的"道",对于一般人而言,就需结合《史记》等传记里孔子的生平一起看。你不能只看孔子说的,而是要看到孔子本人在做的,才能真正理解孔子想让大家知道的,这不就是《道德经》启示的管理之"无为"嘛。

习惯了由《道德经》"导引"而练就的思辨模式(就是我前面所述的"问十万个为什么"之法),也就更容易跳出《论语》去看《论语》,就像看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就像看周星驰和姜文的电影。这样看的已经不是《论语》,而是看懂了背后孔子成为圣人的一生,自然也就明白了道。可以打个不够恰当的比方,如果说道德经比作教材,有类似我们国内家长认为的西方教育的优点,开放式不设标准答案,带动孩子锻炼思维能力而不是记忆答案;而《论语》的编写却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我们国人还是有少量福报娃,能知道绕到书本背后去探究、思辨和总结方法论,就像也有少量有佛缘的读者类似地能从《论语》中读出更深刻的"道"一样。看来,如同《道德经》之于老子,《论语》也和孔子的人生互为因果,这也是"命"。

微信图片_20230821100740.png

绘图:E20创意中心"一口鸟"总监

后记

南怀瑾老先生曾说儒家是粮店,我理解是出道时的必须品,当然也要伴一生;说道家是药店,我理解是中年为求"不惑"态的解药;说佛家是百货店,这个我目前还没悟透。年少时我错过了《论语》,感觉至少多走了十年的弯路。现在正是读"老庄"的年份,但我看到的常规解读,常常把"老庄"理解为躺平或出世的,不能提起我的兴趣,觉得没啥意义。而高人能在其中解出入世的妙处的,往往认知难度会更高,却更加有益。世道愈艰,唯修行者可以穿越之,修"老庄",不是为了遁世,而是为了获得韧性和更好的"认知"力。对于也许正处于逆境中的一些朋友,我再次分享我的另一个小视频,与各位共勉。

注释:

〔1〕此句出自宋代释师观《偈颂七十六首之二十八》,意指佛法很是深奥,有5000听众因之而离场。

〔2〕布袋和尚,五代时后梁时浙江奉化的高僧,其经常脸带笑容,手提布袋,世传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

〔3〕参见佛教《华严经》:"谓心佛众生。虽在因在果。迷悟不同。然其理性所具。本来平等。初无有异。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一心无差别谓一念心体。凡圣不二。"大概意思是说,所有的众生,所有的心跟佛的心原来都是一模一样的,没有任何区别,宇宙万有,一切世界都完全平等。

〔4〕此段话出自《道德经》第七十章,本系列第三十一篇对其有专门解读。


《管理学之"道"与实践》的目录

微信图片_20230821100740_1.png

写作45天后,《管理学之"道"与实践》书的草拟目录和写作进展,第一个数字是章节的字数,第二个数字是作者的自评分,随进度持续更新中。



编辑: 李丹

薛涛热文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大学兼职教授,沈阳工业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体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应用中心村镇水生态环境治理领域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垃圾焚烧专家委员会委员,环境部"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聘顾问。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天津创业环保、碧水源、中建环能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出版书籍有《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和《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其中,《涛似连山喷雪来:薛涛解析中国式环保PPP》于2018年12月1日正式出版,2021年11月再版;《薛涛解析管理之道与认知之得》2024年7月出版。

主要工作成果包括英国全球繁荣基金全国水务PPP示范项目典型案例研究 、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进展与政策建议研究、贵阳南明河综合整治(BOT+TOT)项目(北控水务) 、财政部第二批示范项目世行贷款宁波厨余PPP项目等。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E20环境平台

中国水网 中国固废网 中国大气网

联系我们|大事记|联盟单位|友情链接|版权声明|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010-88480403 传真:010-88480301

E-mail:hjf@e20.com.cn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刘文义律师 京ICP备10040015号-8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5285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