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全国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慕课

创新服务平台

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 828企业服务平台 人民云

"文化传承发展"系列谈

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弘扬传统农耕文化

——专访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

方经纶
2023年09月22日15:19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不仅能够为现代农业提供丰富经验,同时也能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增光添彩。

在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人民网专访了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农业史博士、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曹幸穗,就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全国农民丰收节、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主持人:我国农耕文化有哪些特点?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演化过程?

曹幸穗: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根据目前考古发现,我国已有一万两千年的农业生产历史,发掘出的水稻、大豆等遗址,很多都超过了一万年。原始农业时期,中国农业做出了几个大的文明成果。一是率先驯化种植了水稻、粟、大豆等粮食作物,此外,祖先还驯化了很多动物,比如说猪、牛、鸡。

第二个阶段是石器时代,我们今天考古遗址看到石制工具,实际上是祖先在使用这些石器的时候,附加的木制手柄腐朽后,只留下了石器。石器时代过后我们进入金属冶炼工具时代,也就是青铜时代,夏商周时期开始形成了国家,在国家体制里面开始来组织农业生产,自此,我国农业就有了新的进步,形成了最初的农业生产体系,还有水利工程。

青铜时代过后,进入铁器时代,冶炼铁来作为工具使用。铁农具比青铜农具更适合农业生产,更加耐用、锋利。到了铁农具时代,我们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耕种技术、养殖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在这个时候开始产出。

铁器时代之后,就进入北方农业大发展的时代,又称旱作农业时代,这时北方形成了一套防旱、抗旱的耕作体系。等到北方旱地农业开发到一定程度后,人口越来越稠密,可开发的资源越来越少,于是进一步开发了南方的农业资源及水稻技术体系。南方水资源丰富,为合理利用南方水利资源,我们的祖先就开发了很多梯田,进行水旱轮作,可以种一道水稻,冬天把水田的水排干种小麦,形成稻麦两熟的生产体系。在这种体系下,农业生产资源的开发力度更高,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经过北方和南方的农业生产资源同时开发,当时社会的经济十分发达。

进入明清时期,我们叫做世界粮食作物体系大交流的时期,这些年,我国引进了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到近代,我们国家传统农业在各方面相对落后,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持下,促进了新的生产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农业一万年中大概经历了这几个阶段。其中积累了什么经验、什么特点呢?第一个特点是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文化。第二个特点是可持续的农业,被耕种了几千年的土地,一直保持着原来的土地生产力,没有荒漠化,也没有贫瘠化。第三个特点是地域文化明显,各地有各地的农业生产特色,有不同的品种与生产技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二十四节气,通过二十四节气调节农业、养殖工作,使我们的农业生产能够和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密切结合,使各地农业能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自己的特色。

主持人:古老的农耕文化,如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曹幸穗: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现代农业里就包含很多农业文化的遗产。在几个方面上和乡村振兴有很大的结合。比如,现在我们强调各地要发展土特产,所谓土特产就是历史上形成带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几千年来,我们祖先给我们选育出来优质的动物、植物产品,就是我们今天乡村振兴需要继承的最重要的资源。

第二,我们的农耕理念。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都是可持续的,这种观念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很大作用。我们乡村振兴,其中有一个就是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宜居乡村就要继承这个传统。

第三,传统农业技术里也有许多是可持续发展。比如说在农业生产里面,我们用很多有机肥给作物提供肥料,能够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维持土地肥力,没有环境污染。

我们的农业生产方式亦是如此。古代发明了间作套种还有轮作换茬的农业生产体系。比如说最近这几年,我们提倡玉米和黄豆间作套种,玉米和黄豆间作套种是我们传承下来的一套方式,为什么今天继承它呢?因为黄豆是有根瘤菌,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氮气,能够改良土壤,和玉米来套种的时候,既能够收获玉米和黄豆,同时,又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

甚至包括一些乡村的管理传统,还有民俗文化传统,都是我们需要继承的。好多地方开展旅游的时候,把传统的节日变成旅游文化元素、旅游产品。比如云南的泼水节,本来就是个传统的节日,现在它变成旅游产品,非常好。各地都有这种类似的开发案例,都是我们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里能够起到很好作用的例子。

主持人:我国从2018年起,在每年农历秋分专门设立了中国农民丰收节。您如何看待这个节日?

曹幸穗: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继承传统文化,并且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的一个非常好的创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古国,历史上我们有不同的庆祝丰收的节日,包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庆祝丰收的节日。但是,之前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全体中华民族共同来参与的丰收节。所以,设立农民丰收节,就把传统庆祝丰收的节日统一在了国家体系里。

农民丰收节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提升整个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整个国家都参与了丰收节的庆祝活动,能够促进大家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关心农业。另外,在现代农业体系上,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丰收节,能促进农产品进入市场。另外,它能够提高农民社会地位,让农民能够在节日里获得更多的荣誉感、幸福感。同时,有了这个节日,将来每年到秋分时节,城乡之间增加互动,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

主持人:全国各地对于庆祝丰收是否有着不一样的庆祝方式呢?

曹幸穗:据我所知,我国与农民丰收节同时举办的地方节日超过300个。比如中国农民丰收节暨旅游节、暨文化节,甚至包括一些作物的节日都和农民丰收节同时结合起来举办。我们希望城市里面的居民在丰收期间能够下到乡下去和农民去分享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各地举办的丰收节庆祝的文艺节目、表演、习俗都不一样,丰富多彩。

主持人: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您也一直致力于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曹幸穗: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提出来要保护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倡议,是有针对性的。进入新千年的时候,人类对过去一千年的农业发展进行了回顾,发现现代农业体系存在一些缺陷,会影响农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比如现代农业里面过多使用了化肥、农药,和很多生长激素,还有一些农业生产用品,比如说薄膜、地膜在生产当中的使用。这些东西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同时也对食品造成一些污染。所以,粮农组织就提出来要保护传统农业。因为传统农业没有化肥、农药。

我们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并不等于我们要回到传统农业时代去。但是,传统农业里原有的优良传统,对环境、食品安全友好的技术要保护。把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什么是农业文化遗产呢?各个国家定义不一样。粮农组织提出来的定义,有几个标准,有传统的技术、传统的知识、传统的品种,以及这些体系和品种与当地密切结合,能够促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就叫做农业遗产。

主持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通过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曹幸穗:我国是第一个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2005年,我国第一个农业遗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也是全世界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为什么要提它来作第一个农业遗产?这个体系里有几大特点是别的农业体系,尤其是现代农业体系里面所不具备的。

一是在稻田里面养鱼,说明这个稻田里没有使用农药。如果稻田使用了农药,田水污染了,鱼长不起来。说明它对生态环境是有严格要求的。

二是稻田和养鱼能够促进农业的立体生产效率。一块田里,同时收获了水稻、鱼两种产品,一田两用,符合我们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这是非常有优势的。

三是水稻和鱼在这里结合起来使用,继承了我们祖先所培育的良种生产组合,这也是我们现在特别提倡的。

四是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青田稻田养鱼被评为世界遗产后,那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了、那里的农产品价格提高了,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评出了19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另外,国内已经评出138个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在我们乡村振兴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遗产地作为文化符号、文化资源,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的项目,设计了很多农业遗产地旅游线路,通过旅游项目促进城乡之间的交流。

其次,各地的遗产地都重视保护遗产地原有的作物品种,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物种多样性。现在我们吃到的东西越来越单一,越来越没有原来的味道,吃黄瓜没有黄瓜的味,吃玉米没有玉米味,遗产地就保护了原来的传统品种,给我们的社会提供更多食品类型、品种的选择,促进了物种的多样化。

另外,遗产地保护继承了原来农业文化里面很多民俗传统,很多传统的技术、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习俗,都在遗产地得到保护。

还有一个是促进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现代农业里面所存在的那些缺陷和弊端,在遗产地里逐步得到了克服。

所以,遗产地在乡村振兴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评出遗产地后,当地几乎都比原来的环境更好、经济更加发达,并且人气更旺盛,各地都在以遗产地作为旅游开发的项目,城乡之间的交流、地区之间的人员交流越来越频繁。我们对遗产地的评审充满信心,相信将来我国会有更多的遗产地进入保护行列,整个乡村的农业生产面貌、文化氛围都会有很大的变化。

(责编:方经纶、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