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宁夏频道:贺兰山创新创业论坛(2025)在宁夏大学举办 共探产教融合...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本科生院 新闻传播学院】为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党委统战部、音乐舞蹈学院/文 学生记者李美璇、陈帅...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王文娣/文 李明花/图】9月29日,我校在德勤楼6楼会...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校友总会与教育发展基金会】金秋送爽,校友情深。9...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生命科学学院】近日,生命科学学院马海军副教授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在国际综...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数学统计学院】近日,我校数学统计学院胡衡教授团队和信息工程学院吕鹏远副教授团队在国际地球科学和遥感领域顶...
【宁夏大学新闻中心讯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近日,我校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2022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生安钊在柴明堂和李王成两位老师...
当螺钿的流光溢彩邂逅青春的创意巧思,一堂生动的美育课在宁夏大学润泽书院拉开帷幕。9月24日,宁夏大学润泽书院马浩谦美育工作室携手银川韩美林艺术馆,举办"美林美育进校园"活动,聚焦非遗螺钿工艺,开展螺钿胸针手作体验,30余位大学生参加了这次体验活动。当天的活动,银川韩美林艺术馆的杨棣介绍了韩美林先生的艺术生平与成就,重点讲解了本次体验的螺钿工艺历史及本次作品形状来源。理论讲解后,手工老师张蕾现场演示制作流程,从掐丝、填螺片到凝固胶层,讲解细致,手法娴熟流畅,引得在场师生赞叹不已,跃跃欲试。创作环节中,学生们围坐案前,神情专注。他们手持工具,轻拈螺片、细涂薄胶、拼接镶嵌,正应了"贝片流光巧手嵌,匠心独运方寸间"——指尖的螺片在光影下流转着莹莹光泽,恰似青春灵感与古老技艺碰撞出的绚丽火花。悄然间,大家的作品渐次呈现:有的纹样仿若蜻蜓,翅尖沾着微光;有的则以山羊为原型,轮廓尽显灵动意趣。(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张涛)原文链接:https://www.nxrb.cn/nxrb/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8297/8145953.html?isShare=tru
秋意渐浓,求职正热。9月24日下午,宁夏大学求是书院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由银川市金凤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与宁夏大学求是书院联合主办的"金秋筑梦、‘职’等你来"2026届毕业生秋季招聘会在此举办。招聘会现场人来人往。招聘会现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外100家优质企业进场揽才,带来了通信工程、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工程等领域的就业岗位2080个。现场不仅搭建了企业与人才的对接平台,还专门设置职业指导、法律援助和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专区,专家们现场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同时,通过视频号、快手、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带岗,线上浏览参与人数达3710人,有效扩大了活动覆盖面。企业招聘台前围满了求职者。"这次招聘会效果超出预期!"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吴桐欣喜地表示,"我们计划招聘8名应届生,现场收到近100份简历,初步符合条件的人员比例很高。"热烈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位求职者,他们手持简历,穿梭于各企业展位前,积极与招聘代表交流。宁夏大学数学统计学院2026届毕业生王浩哲表示:"找到了10余个心仪岗位,我投出了五六份简历,对找到合适工作充满期待。"据统计,本次招聘会共吸引2600余名毕业生进场求职,累计投递简历2515份,初步达成就业意向582人。金凤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表示,将继续搭建高效供需平台,提供精准就业服务,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走稳就业路。(来源:宁夏日报 记者:马照刚)原文链接:htt...
宁夏新闻联播: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 2024级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在银川举行 9月23日,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2024级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开学典礼在银川举办。现场聘任了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院长、副院长、企业导师。高校、企业与研究生代表共同签订了三方协议。活动期间,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马玉山讲授了"开学第一课",开展了政策解读和安全教育,组织师生走进企业开展了实地研学。据了解,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研究生培养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模式,理论学习在学籍所在高校完成,科研实践主要在宁夏合作企业完成,来宁入企实践累计不少于1年。首批222名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将于9月26日正式入企开展科研实践。下一步,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将持续锚定区域重点产业需求,深化"校地企"协同机制,让更多高校教育、科研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创新动能,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培育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源:宁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记者:范禹江 陈夏)原文链接:https://web2.cmc.ningxiahuangheyun.com/nxrmtpt_html/nxhhy/nxgbdst/nxgdxwzx/nxxwlb/2118303.shtml?share=true&type=1&articleid=2118303宁夏日报客户端: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启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9月23日,教育部宁夏高等研究院2024级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科研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暨开...
民勤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交汇处,曾因严重沙化面临 "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的危机。多年来,当地通过节水治沙、产业升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重逆转。宁夏大学众志战沙·青春焕"勤"实践队怀揣 "自找苦吃" 的初心,于 7 月中旬深入民勤,以 "探访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 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旨在探寻沙乡蜕变的密码,传承治沙精神,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走进产业一线,见证 "沙里淘金" 的奇迹宁夏大学众志战沙·青春焕"勤"实践队走进人参果脱毒育苗中心。穿过消毒通道,全封闭无菌育苗区映入眼帘:玻璃幕墙内,组培苗在精密温控系统下整齐生长,技术人员身着防护服专注接种。"脱毒苗解决了品种退化难题,亩产提高 30% 以上。" 队员们还走进种植园,看到果农们穿梭在藤蔓间采摘,田间地头弥漫着果香。从实验室到田间,科技让人参果成为群众增收的 "金果果"。图1 实践队在蜜瓜交易中心在收成镇蜜瓜交易中心,另一番忙碌景象同样令人振奋。刚踏入中心,浓郁的瓜香便扑面而来:农户们肩扛手抱,将新鲜采摘的蜜瓜运到过磅处;工人们按大小分级、快速装箱贴标,数十辆满载蜜瓜的货车整装待发,即将把这份 "沙漠甜蜜" 送往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市场。"家人们看过来,今天我们带来的是民勤特产‘金红宝’蜜瓜。大家看,它金黄色的果皮、橘红色的果肉,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队员们也迅速融入这份忙碌,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镜头前,队员们熟练地向观众介绍民勤蜜瓜的...
近日,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正式公布全国新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宁夏大学凭借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扎实积累与特色优势,首次获批该类国家级平台认定——农业农村部银川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试运行),并同步新增农业农村部土壤质量银川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植物保护银川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专业站点,实现宁大农业野外科研平台建设的"零的突破"与"高起点"双重跨越。宁大首次获批农业农村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助力区域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与国家及农业农村部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协同联动,共同构成支撑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研底座",是破解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获取长期野外科学数据的关键载体。此次宁大获批的2个专业观测站,将紧扣区域农业发展核心需求精准发力。土壤质量观测站聚焦耕地质量提升、土壤面源污染防控等方向,通过长期野外监测与数据积累,为破解宁夏耕地退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提供科学依据;植物保护观测站围绕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治理展开研究,助力构建符合区域农业特色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银川野外综合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试运行与两大专业站点的设立,形成"1+2"协同布局,不仅填补了宁大在农业农村部野外观测平台领域的空白,更有利于深度服务宁夏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黄河流域生态...
中国新闻网:宁夏大学教师团队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记者6日从宁夏大学获悉,在教育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名列其中。专家学者在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参观。 宁夏大学供图 宁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团队"现有研究人员30名,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担任主要负责人。团队中,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人,博士占比93%。自团队成立以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以实打实的成果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中小学生在宁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 宁夏大学供图 依托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该团队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共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发力。该团队全力构建"赤心向党、潜心业务、悉心育才"的"三心"模式,将党建与专业建设、人才培育、师生服务深度融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同时,该团队创造性开展"田野调查思政",引导学生在黄河、长城文明肌理中感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相关实践获中央媒体报道及国家民委肯定。创作思政音乐剧,实现美育+思政+实践浸润式育人。五年来,团队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三等奖,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
宁夏新闻联播:联播简讯|2025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开幕 9月6日,由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宁夏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25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围绕"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议题,600余名全国农业技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探学科前沿动态,共商产业发展良策,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智慧动能。(来源:宁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刘鑫)原文链接:https://web2.cmc.ningxiahuangheyun.com/nxrmtpt_html/nxhhy/nxgbdst/nxgdxwzx/nxxwlb/2099473.shtml?share=true&type=1&articleid=2099473宁夏日报客户端: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9月6日,2025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6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聚焦"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完善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共话未来、共谋发展,共同为乡村振兴事业建言献策。研讨会上,与会者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事业建言献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被赋予高质量发展的新使命新要求,迫切需要寻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农业技术经济学科在支撑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发挥着多维度的关键作用,通过整合经济规律与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体系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优化。研讨会现场。研讨会上,中国...
8月29日,宁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暨中阿经贸合作发展学术联合体成立大会举行。中阿经贸合作发展学术联合体将汇聚顶尖专家,链接国内外智库资源,聚焦经贸合作、产业链协作、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持续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与政策建议,为深化中阿经贸合作提供有力智力支撑与学理依据。会上,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发布了"十五五"重大项目研究计划——"阿拉伯区域国别经济、经贸法律、地理研究系列丛书"。中阿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相关议题召开中阿经贸合作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中阿学术与经贸领域的深度合作交流。(记者:孙涛 杨冬芳 来源:宁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原文链接:https://web2.cmc.ningxiahuangheyun.com/nxrmtpt_html/nxhhy/nxgbdst/nxgdxwzx/nxxwlb/2093858.shtml?share=true&type=1&articleid=209385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教授邓文韬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求知欲让西夏文从历史深处走出来(文化中国行·感知文化里的中国·关注冷门绝学)人民日报记者 张 文左图:邓文韬在授课。本报记者 张 文摄右图:《番汉合时掌中珠》内页。尤亚辉摄(影像中国)制图:汪哲平轻点屏幕,晃动手柄,西夏陵便以三维动画的方式徐徐呈现在学生们眼前。邓文韬继续点击屏幕,一座座陵墓迅速变换面貌,三维画面不断丰富:高大的陵寝建筑、全副武装的守陵卫士、晦涩难懂的西夏文字,让大家目不暇接。"这就是八九百年前的西夏陵,那时候,陵区的很多建筑都刻印有西夏文。"邓文韬见学生们沉浸在其中,趁热打铁讲起西夏文字的构造原理。邓文韬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副教授,擅长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西夏文,这种掩藏于历史深处的神秘文字,在他的讲解下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一幅碑刻拓片第一眼看到就深受震撼邓文韬今年37岁,因早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西夏学结缘:2011年,他即将本科毕业时,慕名来到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访学。研究院资料室的数十排书架上,满满当当的文献资料让他爱不释手。在与宁夏大学西夏学专家的交流中,学者们渊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让他受益匪浅。那时候,他就决定来宁夏大学攻读西夏学硕士。从此,他全身心投入这门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学科,接连攻读硕士、博士,并在毕业后留校任教。作为一名历史学者,邓文韬最大的兴趣之一便是研究各类西夏文献,经常不惜长...
西夏陵3号陵鸟瞰图。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图为中方代表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庆祝"西夏陵"申遗成功。新华社记者 张百慧摄西夏绿釉鸱吻。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西夏陵博物馆展出的石雕力士支座。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西夏陵防洪墙。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供图日前,在宁夏银川,工作人员利用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对陵区进行监测。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贺兰山下古冢稠,高下有如浮水沤,道逢古老向我告,云是昔年王与侯。"明代安塞王朱秩炅的诗句,生动描绘了贺兰山脚下西夏陵这片神秘陵区的苍茫与寂寞。当地时间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随着申遗成功,西夏陵正以新的姿态进入世人视野,揭开这个被尘封千年、"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三分天下居其一,雄踞西北两百年"的西夏王朝的神秘面纱。申遗成功实证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当天受邀在西夏陵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表示,西夏陵申遗成功,不仅是中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更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一种具有典型的交往交流交融意义类型的增加。西夏(1038—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民族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多...
中新社银川7月13日电 题:西夏陵为何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专访宁夏大学人文与民族学部部长、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坐落在贺兰山脚下的西夏陵遗址是西夏时期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重大遗存,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其规模与河南巩义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西夏陵具有特殊的见证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墓葬类遗产中也具有特殊地位。西夏陵7月11日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宁夏首处世界遗产、中国第60处世界遗产。申遗成功之际,宁夏大学人文与民族学部部长、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杜建录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阐述西夏陵的历史内涵与价值。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为大会现场,中国代表团现场庆祝。 中国国家文物局供图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中新社记者:西夏陵有何由来,研究有何进展?杜建录:西夏陵坐落于贺兰山南段东麓洪积扇戈壁上,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共有9座帝陵、271座陪葬墓、5.03公顷北端建筑遗址、32处防洪工程遗址。《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十二帝(包括元昊追封的太祖李继迁和太宗李德明),却仅有9座陵。这是因为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帝李睍最后三帝时在西夏灭亡前夕,来不及造陵,因此只有9座陵。蒙古灭夏,一把火...
8月9日,2025银川新材料产业对接会暨西部材料与能源学术会议在银川开幕。材料与绿色能源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和科研单位代表近300人参加会议,为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蓄势赋能,推动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自治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开幕式。此次会议为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蓄势赋能。会议现场。上海交通大学营商环境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心、银川市企业科协联合会举行签约仪式。本次会议由自治区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宁夏大学、《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主办,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围绕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先进功能材料、绿色低碳材料等交流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热点,为国内外相关科研工作者及材料科学领域专业人士提供一个高效的沟通交流平台,提高学术研究及应用水平。开幕式上,举行了上海科创中心(人才大厦)发展情况推介,上海交通大学营商环境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心、银川市企业科协联合会进行签约仪式。会议期间,还安排了大会主旨报告、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等四个分会场、材料学科发展战略咨询会和企业参观调研活动等,涵盖了40余场专家主旨报告、1场产业合作交流座谈会,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区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6名专家与54家区内高新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对接交流,助力我区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作为自治区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与宁夏大学牵头联合举办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