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都来了,不得看看真东西?"
"数字展,不就是看照片?"
当你走进博物馆
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疑问?
当这个问题抛给故宫人
我们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呢⬇️
当盘龙从藻井"飞"下
祥云在身边流转
千年前古画中的骏马对你眨眼
那一秒,故宫不再只是红墙黄瓦
它,"活"了过来
故宫博物院数字与信息部主任苏怡认为,数字化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用户思维的具象化——有人来故宫,会想拍一张好看的照片,想发一条打卡朋友圈,想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数字化不是取代"真东西",而是一个入口:先把人吸引过来,再把他们带回文物本身。
在数字化的路上,故宫已经探索了近三十年。如今,数信部里这群在故宫里最懂数字技术、在数字技术中最懂故宫的人,还想"建造"一个数字孪生版的故宫,让故宫在云端实现"永生"。
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纹"以载道——故宫博物院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用光影与算法重新解构文物纹饰,在流动的线条与图案中,你可以感受到极致的中式美学。
在苏怡看来,数信部的工作更像是"转译"——把厚重的历史、珍贵的文物与专业的研究成果,通过数字技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大家先感受到好玩,再一步步去探索背后的文化。
数字化也让文物以更多形式走向大众。过去,《清明上河图》只能靠手工临摹。现在有了数字采集与高清影像,我们得以走进画中的世界,甚至用刺绣、舞台剧或动画去重新讲述它。
当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再现、分享——故宫也成为了"我们的故宫"。
《我们的故宫》第一集,新华社记者张扬走进故宫博物院的"数字世界",探访一支让文物"动"起来的团队。在沉浸式数字体验中,看见古老宫殿的"新生"。
《我们的故宫》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