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江南的温婉文韵遇上边疆的雄浑壮阔,会激荡出怎样的文化交响?在祖国西北边陲的伊犁河谷,一场以文物为媒、以文化为桥的深情对话已持续多年。从一座座现代化博物馆的拔地而起,到一件件沉睡瑰宝的焕发生机;从硬件设施的无私援建,到智力人才的"柔性引进",江苏省倾情援疆的动人笔触,正深深镌刻在伊犁大地的文化肌理中,两地携手同行,共同奏响了新时代文化润疆的恢宏乐章。
筑馆立魂:一座博物馆,千年边疆史
9月23日,伊犁州霍城县秋雨绵绵,却挡不住人们走进新建的霍城县博物馆的脚步。展厅内,讲解员赵敏的声音温润有力:"这里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亚欧黄金通道’,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前沿。从塞人游牧到汉家公主远嫁乌孙,从盛唐治疆到清代屯垦,从抵御外侵到和平解放——伊犁的历史,是一部与祖国同频共振的边疆史诗。"
这座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博物馆,是江苏省援疆重点工程之一。馆内展出200余件文物,设有历史陈列、现代成就、民族非遗、自然资源及临时展厅五大展区,依托"历史纵轴+专题模块"的策展理念,全面展现了这里作为丝绸之路北道重镇的辉煌历程。
"自9月5日开馆以来,我们已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霍城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文博院院长夏永成说,"博物馆通过文物展示和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详细呈现了霍城从史前至当代的发展成就,阐明了中央政权对新疆治理的历史事实,展现了霍城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场景。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丰富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保护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家住博物馆附近的杨继林老人已多次参观,她动情地说:"博物馆建得太好了,我总想来看,总也看不够。我在这片土地生活了大半辈子,过去对霍城的历史了解得很少。如今有了博物馆,看到它的发展变化,让我更加热爱这片热土。"她的话,道出了伊犁百姓共同的心声。
文脉相承:从资金注入到智力赋能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多年来,伊犁州通过援疆力量支持,积极开展文物修缮、考古勘探、文物调查等工作,充分挖掘本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孙艳说。
伊犁州现有文物点1357处,博物馆8家,馆藏文物886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037件(套)。如何让这些沉睡的瑰宝"开口说话",成为江苏援疆的重要课题。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持续投入援疆资金用于文物保护规划及修缮、博物馆建设等。平定准噶尔勒铭碑本体及保护碑厅抗震改造加固项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陈列布展、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中心建设及陈列布展、昭苏县博物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伊宁市汉家公主纪念馆提升改造,特克斯、霍城等县市博物馆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文物征集、文物数字化保护等一批项目相继完成。此外,江苏还通过"小援疆"项目实施预防性保护、文物数字化、岩画研究等6个专项。
援疆数字化项目惠及观众
今年,江苏援疆·江阴工作组再投援疆资金并对惠远新老古城及伊犁九城的保护、利用、提升作了翔实规划,后期将推动对惠远新老古城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让更多历史遗迹"活"起来。
资金之外,智力支持更为关键。"十四五"以来,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盐城市博物馆等机构的10余名专家学者先后赴伊犁,在考古勘探、展览策划、社教活动、志愿者管理等方面提供专业指导。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副馆长顾倩,正是通过柔性引才机制从江苏而来。她带领团队开发"文物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课程,策划研学线路,推动馆校合作,让文物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我们不仅要把展览做精,更要把教育做深。"顾倩说。从"小小讲解员"培训到"红石榴文化志愿队伍"培育,从"寻找伊犁将军"研学游到考古主题线路策划,伊犁的文博事业正从"建起来"走向"活起来""传下去"。
今年4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郭林平参加南京大学举办的"伊犁州文物系统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后获益匪浅,"每年我们都会组织多场‘请进来、走出去’形式的相关培训,强化交流与学习。这些培训极大提升了我们的专业认知和工作理念,对更好地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帮助显著。"他说。
古筝表演、汉服走秀、文博苑悦读、文物修复展示......近年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持续学习江苏各地博物馆的先进理念,推出了一系列好"看"好"玩"的活动,吸引人们前来体验。
伴随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馆藏文物由静态展示走向动态呈现,文物"活"了起来。结合云上博物馆和小程序,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为42件文物制作了二维码名片,观众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能看到文图实景介绍或3D展示等,对文物的历史背景、挖掘过程、工艺特点、文化价值等形成全面的印象。
交流互鉴:让文物成为精神纽带
2022年5月18日,"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巡展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开幕,接待观众6.8万人次;2023年4月,"走近非遗"京剧展演展出60余套经典戏服,唱响两地文化和鸣;"解忧公主的故乡""盈尺纵横·扇面展""苏韵伊情"等展览相继落地,让伊犁群众在家门口领略江南文韵与中华瑰宝的魅力。
"援疆支持不仅保证了新馆的如期开放,还让伊犁的展览更多地‘走出去’、江苏的展览更多地‘引进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长佟金玉说,近年来,在馆内举办的各类学术讲座,如"丝路青花——中国青花起源与元明青花瓷""解读西汉楚王墓""乾隆朝统一西域相关国家仪式与文化"等,也从多个维度深化了伊犁群众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如今,伊犁每年送到江苏各地巡展的展览从一两个增至五六个,伊犁历史文化展、林则徐在新疆、草原拓片艺术展等一批展览走进江苏,搭建起双向奔赴的文化桥梁。
在伊宁市六星街,江苏援疆·南京工作组精心打造了一组文旅地标——青花瓷盘与《千里江山图》交织的巨型时钟,成为苏伊情谊的象征。音乐庭院内,一架江苏生产的手风琴高2.68米、宽2.4米,成为游客们驻足留影的打卡点;今年刚升级改造的亚历山大手风琴珍藏馆,1500余架手风琴静静陈列,诉说着跨越山河的情缘。"民族团结手风琴乐队"里的各民族乐手因琴结缘,用音符串起历史与当下,让琴声、笑声、掌声汇成温暖的河流。
伊犁河畔,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参与着新时代边疆的文化建构。从一座博物馆的建成,到一场展览的巡展;从一件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到一支志愿队伍的成长——江苏援疆以文博为媒,不仅注入了资金、技术与人才,更织就了一条联结历史与未来、江南与边疆、心灵与心灵的精神纽带。
苏韵伊情,文物生辉。在这条穿越时空的黄金通道上,文化的力量正如春雨般温润绵长,滋养着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自豪,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灿烂篇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