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向光而行
9月2日10点40分,北京西站,97岁的抗战老兵齐英在人群的簇拥下缓缓走出G62次列车。这趟从山西到北京的列车,承载着特殊的意义。
陆续抵达的,还有200余名参加过抗战的老战士、抗战烈士亲属代表、烈士及因公牺牲人员遗属代表、重点优抚对象代表、全国先进模范代表。他们在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周密组织、全力保障下,即将共同见证一个庄严时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永不忘
时间回到1个月前。得知要到现场观礼,齐英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有可能见到同一个部队的战友?"对他来说,"战友"二字分量极重,尽管年岁已久,大家早都失去联系,但那段同甘共苦的岁月始终难忘。
1940年来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时,齐英只有12岁,部队首长觉得他太小,几次把他送回家,但看着战友们纷纷走向前线,甚至壮烈牺牲,怀着满腔愤慨的他又一次次回到部队,先后担任话务员、通信员、警卫员。
当时百团大战进入第三阶段,八路军各部队实行"坚壁清野",广泛进行游击战争,以粉碎日军"扫荡"。"我们早上早早吃完饭,知道敌人要过来,都往太行山上跑,往底下的山沟一看,黑烟滚滚,就知道是敌人在烧房子。等到天黑,敌人离开,我们回到村里,发现屋顶都没了,只剩下墙体。"平日里齐英寡言少语,一说起和战友打游击战的经历却滔滔不绝,"战士们一天没吃饭,村子里的粮秣主任就领着我们到村外,刨出埋在地里的小米缸。锅都被敌人砸烂了,我们只能借村民的锅煮饭吃。"在敌人残酷的封锁、掠夺和"三光"政策面前,抗日根据地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百团大战的胜利。
今年7月,齐英特意从山西晋中前往百团大战纪念馆,缅怀牺牲的战友。在照片墙前,他庄重地敬礼,于无声中回望那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97岁的抗战老兵洪代彬也将对军队的感情刻在了骨子里,如今敬礼,他仍神情刚毅、动作迅速有力。艰苦朴素的作风延续了几十年,无论冬夏,军装总是他的首选,一套一套不间断。
作为重庆大轰炸的幸存者,洪代彬目睹了人们面对死亡的恐惧。"侥幸生还后,我抱着‘当空军、打日本’的念头,决心保家卫国!"1944年,16岁的他投笔从戎,加入空军,负责为前线搬运弹药物资,考入昆明空军军官学校后,多次参与巫家坝机场的扩建整修,后被选送至英国皇家海军通信学校学习知识和训练军事。
1948年,洪代彬随重庆号巡洋舰返回中国,次年在舰长邓兆祥的率领下参与起义,随舰驶向解放区山东烟台港,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新中国海军建设刚刚起步,面对紧迫的海防需求,他投身海军通信事业,在青岛、大连、锦州、重庆等地工作,为海军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1966年,洪代彬转业至重庆市朝阳中学,将报国情怀注入三尺讲台,直到1988年离休。如今,作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97岁的他仍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若不是被问起,洪代彬很少讲自己参与过的那些大事。他总淡淡地说:"比起那些牺牲的同志,我的故事不值得一提,只是尽了那代人的责任和本分。"
这些抗战老兵讲述的或许都是个体的经历和感受,然而从他们的言语和眼泪中浮现出来的,却是无数先辈在血与火的淬炼中长达14年的并肩战斗。"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历史浩浩荡荡向前行进,当年的年轻战士已是华发苍颜,但他们佝偻的身躯仍不缺浩然之气。曾经冒着炮火前进的不屈与壮烈,他们历历在目,我们更始终铭记、坚决捍卫。
这盛世如您所愿
9月3日,晨曦微露,北京城迎来了特别的一天。
齐英早早醒来。他穿上崭新的军装,扣紧每一粒纽扣,戴上手表,调整助听器,扶正帽檐,最后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端正地佩在胸前——勋章在衣襟上熠熠生辉,他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医护人员为这些老兵检查身体后,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们完成安检、坐上专车,前往天安门广场。
同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上,由1万余名官兵、80面战旗、数百台(套)地面装备和上百架飞机组成的45个方(梯)队集结待命,将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9点,80响礼炮响彻云霄。国旗护卫队官兵护卫着国旗,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侧被设计成长城造型的"1945"和"2025"两个年号台,走过经过特殊设置的"众"字型观礼台。"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伴随着诞生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
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上,国民党百岁抗战老兵宋其祥的目光紧紧追随着五星红旗。这样的场景,承载了太多记忆与期盼,他要替牺牲的英烈们看看当今祖国的强盛。"我给总书记敬了个礼。看到现代化的武器、飞机,这是国家的胜利、人民的福气,现在任何人都不敢欺负我们!"在纪念大会开始前,习近平总书记登上天安门城楼,同抗战老战士老同志代表亲切握手,向他们表示崇高敬意,宋其祥是其中之一。
在党旗、国旗、军旗的引领下,45个方(梯)队按照实战化、模块化、体系化编组,依次受阅,多数武器装备首次亮相,"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呼声震撼人心。
一幕幕,与过往交织、重叠。从战火中走来的老兵作为历史的参与者,见证了80年前那场河山光复的胜利,更见证着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途上的坚实脚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抗战老兵顾超永远记得和战友们相拥着欢呼胜利的场景。"现在国家强大了,看阅兵高兴!"今天这场盛典,又一次让他自豪、激动、终生难忘。
齐英在天安门城楼上站得笔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他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执行新中国成立庆典安保任务。此次"故地重游",他不停地说:"变化日新月异,当年我们用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现在全是国产的先进装备,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了!"
海军方队在面前走过,看着年轻队员们的青春面庞和昂扬斗志,洪代彬不由感慨:"海军的服装真是好看!"他着一身整洁的白色老式海军服,庄重敬礼,一如曾经在部队时的神采奕奕、身姿挺拔。
"这块纪念章也来之不易啊,80年了。"看完阅兵仪式,抗战老兵齐长友轻抚胸前的纪念章,又想起了战友,他多想和大家共同见证这盛世中华。他将所有思念连同这80年的时光,凝结为标准的军礼和情真意切的话——"向党敬礼""向人民敬礼"!
纪念大会进入尾声,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歌声,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意义,在此时更加立体。
接过先辈的信念
1小时26分钟的纪念大会结束,参加观礼的抗战老兵依次离开。他们的身旁,除了有他们的子女或是孙辈,还有许多代替抗战英烈前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的后辈,一份新的集体记忆得以构建。
"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这些年,为了留住光荣历史、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后辈们作出了许多努力。
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不知疲倦地记录并详述奶奶的故事,如奶奶曾经全身心投入革命那般义无反顾。"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她无数次在各种场合念过这封奶奶写给父亲的绝笔信,接过先辈的嘱托与期望,马不停蹄地走进学校、走上舞台、进入剧组,借助对英烈经历的重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她欣慰的是,11岁的外孙主动提出要去老祖(赵一曼)牺牲的地方看看,还跪在地上磕了3个头。那一刻,陈红明白,自己不只是在单方面讲述,新一代也在自发产生敬意与认同。
"我目睹了血染的战旗,见证了历史的荣光,姥爷和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变为现实。"观礼时,左权将军的外孙沙峰把姥爷、姥姥和母亲的唯一一张合影在手机上打开,让他们一起见证祖国的强盛。现任八路军研究会副秘书长的他积极投身红色精神传播事业,足迹遍布学校、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看到"左权独立营"的战旗高高飘扬,他深知自己作为英雄的后代,责任更重、使命更大。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开创新的历史。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1934年,抗日民族英雄吉鸿昌留下绝笔就义。他的外孙女郑吉安在15岁光荣参军,弥补了外祖父没有穿上我军军装的遗憾。作为革命烈士后代,她还肩负社会责任,担任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英烈精神。在现场,她手中攥着外祖父的照片,仿佛紧握历史。"想起我外祖父曾说‘誓死不当亡国奴’,我们今天的盛世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吉鸿昌的重孙吉家坤也在现场,作为空军方队一员接受检阅。"我接过了先辈的钢枪,保卫新时代的祖国和人民。"他说,军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检阅,他将继续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空降兵。
抗战胜利80年,伟大抗战精神也传承了80年。14年浴血奋战的精神滋养着后辈,更影响着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人民靠着敢于斗争、善于创造的精气神,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
在现场观礼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尚晓东说:"作为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能够亲眼见证国家科技的不断发展、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我感到无比振奋。我主持研发的4型可移动式无人观测平台,能够探测水下目标,为我国的海洋国防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我将继续传承发扬伟大抗战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我国海洋国防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望来路,烽火硝烟已化作精神之光,无数先辈的信念交由我们传递,他们书写的历史也将由我们继续书写!
中国退役军人·全媒体记者 宫宇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