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凭经验炼钢,如今用数据决策。走过67年发展历史的柳钢集团,正积极响应自治区党委、政府"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要求,推动人工智能与钢铁制造深度融合,让"数字软实力"赋能"钢铁硬实力"。
在柳钢冷轧厂"玻璃屋"数字驾驶舱内,大屏幕上生产数据实时跳动,每卷钢下线瞬间,成本即刻精准算清。"原来成本指标月结才知,现在每卷钢成本实时可查,日日可优化。"该厂工艺技术主管王松说。
这样的数智变革正深度融入柳钢生产全流程。作为广西钢铁工业"排头兵",柳钢将数智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以"AI+人、AI+数据、AI+制造"三大引擎,全力推动传统制造向智慧制造跃迁,争做广西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引领者。
AI+人:万名员工踏上"数智新征程"
数智化转型的"全员密码"是什么?
"我的新同事是AI"。在柳钢,使用AI已成为越来越多员工的日常体验。柳钢集团启动"万名AI员工培养计划",系统性提升全员数智能力。
柳钢数智化发展中心举办"数智星期五·技术会客厅"活动。
每逢周五,数智化发展中心会举办"技术会客厅"活动,邀请专家进行实操培训,解答一线员工的"数智疑问"。2023年以来,定制的数智化转型培训已覆盖超万人次。
以"技术会客厅"等活动为契机,各单位、部室主动相互交流分享数智化实践应用中的亮点和经验做法,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推广已涌现的数智化应用优秀案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日渐浓厚。
冷轧厂低代码开发师集中培训。
在冷轧厂,D层级及以上员工已全部取得钉钉宜搭低代码开发师认证。该厂已成立多个低代码应用开发团队,成功开发超500个定制化应用,满足各类生产业务需求。
"获得低代码开发师认证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开始。"冷轧厂技术专家陶歆介绍,"这打通了非专业职工将AI应用想法变为现实的‘最后一公里’。"
AI+数据:挖掘工业数据"富矿"
在柳钢,AI能够创造多少效益?
冷轧厂将工业数据库与国产大模型DeepSeek集成,让生产线拥有了"智慧大脑"。
"AI数智钢卷平台如同‘超级管家’,实时监测设备健康、预测故障、优化排产。"该厂电气主任工程师朱旋介绍。"原先一班产5卷钢,如今产量翻倍,吨钢电耗降一半以上。"
在中金公司,AI不止于"看得见",更在于"算得精"。其自主开发的"精益用电管理系统",每日自动生成分析报表,利用数据智能分析,精准指导生产调度,将高耗能环节安排在电价低的谷段。近三个月,中金公司平均吨钢电耗同比下降10.6%,峰段用电占比成功控制在32%以内。
在柳钢物流公司,智慧物流云平台集成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订单管理、调度管理等多种功能,通过北斗导航技术,实现了对1.4万多辆运输车辆、1800多艘船舶的实时监控,掌握车辆、船舶的位置、运行状态、货物信息的全程可视化管理,为多基地多板块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该平台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AI+制造:机器人上岗显身手
风险大、环境差、操作难的场景,能不能用AI代替?
在柳钢各个生产区域,机器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员工"。这些机器人不仅效率高,还能完成各种高精度工作,是生产中的好帮手。
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助手" 。
在检测计量中心废钢取样检测区,当载着废钢的货车驶入识别区,智能检测系统立即通过AI视觉识别、激光定位等技术,快速完成废钢图像随机标注取样点,实现取样检测随机化,从源头保障检测数据的公正性。
在焦化厂,焦炉智能巡检机器人化身"体检医生",不到20分钟就可以完成焦炉加热系统的全方位"体检"。
在转炉厂,"臂力"过人的测温取样定氧机器人自动完成测温、取样、定氧工作,替代了传统高风险岗位。
中金公司热轧厂的新一代带钢表面质量在线检测仪,能以0.3毫米的极高精度对高速运行的带钢表面进行实时监测,自动识别划伤、辊印等10多种缺陷。
"系统上线后,单块带钢检测时间从数分钟压缩至秒级,日均处理量提升近10倍,每年更能节约质检成本超百万元。"中金公司技术质量中心热轧技术员韦赚达介绍。
数智化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重塑了管理模式。
数智化发展中心数据治理副经理彭期文介绍:"我们中心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和协同生产、销售、物流等全流程,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了良好辅助。"
柳钢的数智化转型之路,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全员思维方式的变革。目前,柳钢与华为、阿里云等科技企业不断深化合作,逐步构建起了"技术引进—联合研发—成果转化"生态链。
钢铁洪流,滚滚向前。柳钢正以AI为笔,绘制着传统制造业在数智时代焕新发展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