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坛公园
线下活动
中国科技馆
线下活动
各高校
线上线下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线上线下
北京天文馆
线下活动
北京科学中心
线下活动
中国铁道博物馆
线下活动
穿越时空的海洋奇幻之旅,等你来探险!
线下活动
中国科学技术馆
线下活动
甘肃科技馆
线下活动
甘肃科技馆
线上线下
甘肃省科协
线上线下活动
甘肃科技馆
线下活动
甘肃科技馆
线上线下
线下活动
甘肃科技馆
线下活动
甘肃省科协
线上线下
甘肃科技馆
线下活动
金昌市科技馆
线下活动
甘肃省红十字会
线上活动
正宁县科协
线上活动
临夏州科协
线上活动
天水市科协
线上活动
金昌市科协
线上活动
酒泉市(肃州区)科技馆
线下活动
秦州区科协
线上
酒泉市科协
线下
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郑魁) 5月12日,正值第114个国际护士节之际,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公布了第50届南丁格尔奖获奖名单。甘肃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兰州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韩琳(女)作为我国7名获奖者之一,荣获这一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成为继黎秀芳、王亚丽、脱亚莉之后我省第四位获得此殊荣的护理工作者。韩琳是我国护理学科带头人,甘肃省第一位具有博士学历的护士。她长期致力于护理管理、教育及基层医疗帮扶工作,推动甘肃省护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武文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5月9日,由甘肃省科学技术厅、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甘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承办,西北师范大学协办的甘肃省第十届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兰举办。田雨 、李晶、包宵宵等10名选手荣获"甘肃省十佳科普使者"称号。来自甘肃科技馆的选手袁莹、王一凡、杨涵净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据悉,经层层选拔,共有319名选手通过预选赛晋级半决赛。最终,进入决赛的34支代表队的43名优秀科普讲解员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化繁为简,...
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云文春风拂过黄河之滨,创新火花点燃陇原大地。4月20日,由甘肃省教育厅、省科协联合主办,甘肃科技馆(甘肃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承办的2025甘肃省科创大赛成果展示类暨"庄园牧场杯"第39届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甘肃科技馆圆满落幕。数百名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和科技辅导员齐聚一堂,角逐竞技,为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技盛宴。本届大赛吸引了全省约40万人参与,最终有17支代表队,共计371名选手入围终评展示环节。...
27日,我国首个"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开始正式运行。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 开创是真正的永续——科技界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
"东风"系列导弹威震寰宇,"鹰击"反舰导弹巡弋海疆,"巨浪"潜射导弹震慑深蓝......在九三阅兵上亮相的这些大国重器,已然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而这一切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钱学森当年播下的科学火种。9月1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航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七十周年"系列活动暨航天公益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举行。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
"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的国防装备"——追记防空导弹专家于本水院士
13岁那年,于本水第一次摸到了枪。那是1947年,那一年,于本水的家乡解放。上过三年多小学、可以识文断字的他被土改工作队看中,成为一名小土改工作队员。种地靠锄、打仗靠枪,热火朝天的生活开阔了他的视野,让个子还没有枪高的他认识到武器对于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在心中播下了梦想的种子。"我的梦想,就是为国家研制先进的国防装备。"他多次表示。60多年来,于本水一直从事防空导弹研制工作,为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殚精竭虑、...
洞察"风云",气韵超然——缅怀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
8月22日10时05分,一位毕生洞察"风云变幻"的科学家,告别了他深爱的云图寰宇,与世长辞。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伍荣生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南京逝世,享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伍荣生先生抗日烽火中许下拳拳报国心1934年,伍荣生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少年时期正值抗战全面爆发。当时,日本侵略者的战机时常袭扰我国沿海各地。...
竺可桢:抗战初期"文军长征"的总司令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淞沪会战打响后,杭州频频遭受敌机轰炸。国难当头,为了积蓄救亡图存的教育科研力量,当年11月,浙江大学开始了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从杭州出发,迁移4次,历时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间"不停课不停学"......这次"西迁"也被后人称为"文军长征"。而"文军长征"的总司令,正是中国近代气象学、地理学和气象事业的奠基者,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先生。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1910年9月,竺可桢作为第二批"...
戴金星:"勤勤奋奋"为祖国"争气"
"我90岁了,离科研一线有点远了,但我还是可以给年轻人讲讲我的故事,希望能给他们一些启发。"一个夏日的午后,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会议室里,鲐背之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比约定的时间到得更早。他翻看的打印出来的PPT,这里是准备给院里年轻人讲故事的"素材"。"勤勤奋奋争当学术精学风仁的人",PPT的标题和眼前这位朴素的老人一样朴实无华。这简单的一句话,恰是戴金星几十年科研生涯的写照。20世纪80年代,国际断言"...
"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记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
7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迎来104岁寿辰。这位与党同龄的科学家,是当今在世"两弹元勋"中的最年长者。他毕生践行"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的誓言,其不仅是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体方案设计者、首颗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更主持研制了18种探空火箭中的12种。多年来,其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关键领域帮助完成多项"首创",为我国航天事业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地基"。王希季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