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综合观测系统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解读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ばつ
[フレーム]
×ばつ
学院首页 >
描绘综合观测系统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解读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描绘综合观测系统发展建设的宏伟蓝图——解读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布日期:2012年03月08日 15:23:17 点击次数:12744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以下简称《规划》)充分肯定了“十一五”气象观测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实施了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等重点工程;成功发射4颗气象卫星,实现了极轨气象卫星技术升级换代和上、下午卫星组网观测、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和在轨备份;新建新一代天气雷达73部,形成了由164部新一代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基本形成风廓线雷达局部观测业务试验网,全面实现了高空观测技术换代;地面气象基本要素实现了观测自动化,自动气象站覆盖全国85%以上乡镇,建成了400座风能观测塔、12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485个全球定位系统气象观测站、10个空间天气观测站;温室气体实现了在线观测;启动了海洋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建立了全国基本观测业务设备运行监控系统和适应现行观测系统稳定可靠运行要求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

在《规划》的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满足国家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在“气象现代化体系更加完善”方面进一步明确提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更加完善”。在“‘十二五’时期气象发展主要目标”部分具体提出“实现单颗静止气象卫星每15分钟获取一次云图,卫星全球资料获取时效提高到2小时以内;天气雷达观测覆盖率提高10%左右;自动气象站乡镇覆盖率达到95%”。这些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时期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2011年至2015年,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5年,也是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的关键5年,更是为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2020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5年。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属于基础业务,要面向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增长的需求,要面向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方向,要面向地球观测技术发展前沿;着力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规划设计,着力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站网的优化布局,着力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着力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管理和技术保障;到2015年,基本建成地基观测、空基观测、天基观测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装备精良,运行稳定,保障有力,满足需求的中国特色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在“十二五”期间,科学完善国家气候观测网、国家天气观测网和专业观测网。遴选气候代表性好、资料序列较好、气象探测环境优良且具备长期保护条件的台站,建设国家基准气候站,将观测精度达到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标准,实现气候系统敏感区和关键区基本气候变量的连续观测。大力推进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调整地面人工观测业务,取消基本观测业务“双轨制”运行;大力推进气象观测业务流程科学化,加强实时观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加强无人自动气象站建设,提升资料稀疏区、灾害易发区和高影响天气区观测资料获取能力;在沿海和近海地区建设密度适中、性能可靠的海洋气象观测网,增强海洋气象观测资料的获取能力;完善区域自动气象站网优化工作;建设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优化调整风能资源观测网;建成全国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优化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项目设置,重点增强主要粮食产区的农作物、土壤墒情和农田小气候观测能力;稳步发展畜牧业、林业、水产养殖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气象观测业务;联合交通部门,在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交通干线,建立交通气象观测站网,有针对性地增加路面温度、道路综合状况等的观测;逐步建立与电力部门的设施共建、数据共享机制,在高温、干旱、冰冻雨雪等气象灾害易发地区,建立电力气象专业观测网;逐渐建立重点旅游区的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

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能力。在温室气体监测分析系统一期已建立5个大气本底站对几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梯度在线观测系统的基础上,以现有7个大气本底站为基本格局,辅以华南河源站,逐步在14个国家大气成分本底代表性区域分期补充和完善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联网观测功能。依托天津、南京、广州3个高塔,在尚未开展温室气体观测的国家大气成分本底代表性区域选点和分期、试点建设主要温室气体观测站,以国家级试点站建设引导和规范省、市级温室气体观测网建设,重点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联网观测能力,初步构建一个能基本覆盖14个国家大气成分本底代表性区域的温室气体及相关微量成分观测网,为描绘我国不同地区温室气体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及地区间差异提供支撑。

在“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高空气象观测自动化工作。对已经研发的自动探空系统进行考核、评估,推进业务化;继续完善高空气象观测站网的规划设计,在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等西部高空观测资料空白区,利用现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自动探空系统,增加高空气象观测站网密度,为天气预报提供急需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在拉萨等地建设地面臭氧总量观测站,开展臭氧、辐射、中高层大气探测等探空试验,了解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为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依据。

在“十二五”期间,紧密围绕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科学合理设计和优化天气雷达站和风廓线雷达站布局。继续推进天气雷达站和风廓线雷达站建设,升级改造部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建设省级天气雷达与风廓线雷达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天气雷达与风廓线雷达维护维修测试平台,完善新一代天气雷达培训体系,加快建设天气雷达综合业务应用系统。到2015年年底,将新一代天气雷达站观测覆盖率在“十一五”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进一步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建成初具规模的风廓线雷达站网,弥补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在时空分辨率上的不足。

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发射7颗气象卫星,建立稳定运行的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在2012年、2013年和2015年各发射1颗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确保风云二号静止气象卫星“双星观测、在轨备份”的业务格局;在2015年发射1颗风云四号静止气象试验卫星,实现静止气象卫星升级换代,将区域观测能力从10分钟提高至5分钟;在2012年和2014年各发射1颗风云三号极轨业务卫星,形成上午星、下午星组网观测,提高大气成分和大气垂直探测能力;在2015年发射1颗风云三号降水测量雷达试验卫星,实现降水测量雷达主动探测,遥感仪器定量探测精度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地面应用系统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由国内接收站和极地接收站组成的地面接收站网,将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卫星资料应用实现从定性应用向定量应用的转变,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模式中实现业务化应用,资料同化比例明显提高。

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气象观测业务运行监控、维护维修、供应储备、计量检定等方面的气象技术装备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装备保障社会化。继续完善国家、省、地、县各级气象观测业务运行监控平台建设,实现全网业务实时监控、及时响应、准确定位;着手建设观测设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和维修测试平台,在省(地)级建设移动维修系统,解决装备分布广、不便拆卸的维修问题;大力加强装备标定和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加强气象雷达标定和卫星辐射校正场建设,更新和扩充气象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施,完善各级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计量检定自动化系统和移动计量检定校准系统;重点强化气象探测装备考核、定型、使用许可、部门列装、质量检验测试等工作,保障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稳定运行。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

编辑:350168 来源:



【请你评分】: 3.8

评论总数:0查看所有评论
0 10-255字节之间

相关站点: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联系:CMATCEDU@CMA.GOV.CN 邮编:100081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110108003206 | 京ICP证15008089号-1
版权所有: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