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年09月24日 09:28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傅涛
为什么谈新质动能?环境产业现在很难,从2003年市场化改革到现在,20年来,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行业在20年中浓缩完成了很多造神运动,现在面临巨大的滞胀压力。不光是环保行业,中国经济也面临滞胀压力,滞胀压力的本质是缺乏动能。
国民经济体量已经是二三十年前至少几十倍的量级,也可能是百倍的量级,但是驱动很难。环境产业也一样,产业早已做到了千亿级规模,拥有千亿级资产规模的企业在行业内已经有七八家,这么大的资产规模,企业却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本质也是动能不足。
在"2024(第十六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以《环境产业的新质动能》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没有动能,环境产业就会停滞不前。
百年变局之下,产业面临重构
百年未有变局之下,产业重构加快,所有传统产业都处在转型之中,"十四五"是一个巨大的断崖式变量,没有一个产业可以按照原来的路径继续发展,度过"十四五"进入"十五五"。如何回答未来的产业发展?傅涛指出,产业面临高质量转型升级,如果转不成,产业就得消亡。
在这个变革之中,伴随着大量的跨业攻守,涉及所有产业和城市的节能、低碳、绿色、循环新领地,也包括已经外化了、却没有产业门槛的环保领地。
这些新生的领地环境产业没能占到,特别是低碳领域,尽管与环境产业相关,但实际上并没有给相关公司带来盈利。节能、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也一样,看似与环保紧密相连,实际上环境产业并未能成功占领这些新地盘。环境产业是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被切割出来的领域,没有产业基础,甚至原有的地盘也未必守得住。
环境产业没有自主价值的顶层设计,只是跟随环保事业随波逐流。虽然我们有大量的行业及环境相关规划,但从来没有权威的产业发展规划。环保行业事业形态的比重超过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80%,导致我们没有产业形态,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以前,环境事业地位高、能量足,现在尽管行业地位依旧,但是能量不足,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产业发展更难。
产业对决,我们有胜算吗?欣慰的一点是,我们有环境基本盘,环境业务形态不会消失,只要有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就会集聚,就需要基础设施来支撑。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至少到2049年全面建成现代化时仍将持续存在。
人类发展离不开能源,环境是能源的阴阳对立面,不管能源变得多绿色,都需要环保来对冲。人类离不开环境设施,在可以想象的未来,它是一种稳态存在。然而,对于具体设施如污水处理厂来说,如果我们产业对决输了,水厂还是那座水厂,但可能已经不是环境产业的水厂,它可能是别的产业的预处理车间;如果我们赢了,产业底盘更大,我们可能会进入新天地,变成真正的绿色产业,占到GDP的百分之十几、二十几,我们能做到吗?
跑马圈地时代,游击队就够厉害,但产业之间的正面交锋,靠战斗力。胜负取决于产业竞争力,取决于调用新质生产力的能力。国家在2023年9月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也是在寻找新的动力。环境产业原来的动力是钱(通过融资)和政策,政策要配套财政资金,当前这两大传统动力乏力,行业需要新的动力,即新质生产力。
环境产业的新质路径在哪里?
新质路径在哪里?
首先是降本增效,项目业态不变,质量不变;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成本,降低药耗、能耗,探索无人化操作;在行业内增强竞争力,参与同业重组;在产业链上下游中拓展份额。这样在领域内做强,但缺乏向外部市场扩展的能力,也仅仅能保证生存而已。
第二条路是提质增效,锁定成本与投入,提高业务和产品的精细度、颗粒度、安全度,提高人的管理和劳动纵深。提质增效是能力外溢的,可以在产业对决中获得先机。
第三条路是一体两翼,用产品带动产业高质量起飞,补上20年工程化发展缺少的产业化这一课。
最终,人是产业之本,产业着力点是人,没有人的就业就没有产业,环境产业人是守住环境产业基本盘的核心。把人做强的路径就是智能化,用智能赋能给人,这是新质生产力落地的第一路径。
用人工智能给人赋能
信息化对于我们行业并不陌生,行业的信息化主要是围绕业务展开的,我们有很多信息化业务系统,一般公司至少拥有十几个系统,污水处理厂至少需要五六套系统,包括设备系统、安全系统、门禁系统、视频系统等等。信息化的着力点是业务、是事,而智能化的着力点是人、是场景。
去年是人工智能元年,今年被人工智能界誉为人工智能落地的元年。人工智能改变千行百业,
也将改变环境产业,路径和载体都是人。这与信息化有巨大的不同,信息化是取代人,智能化是让人的能力爆棚,人工智能是丰富人,智能化让人的能力涨十倍百倍,十倍百倍的基数要基于环境人,环境产业才能强。
下图简要表述了环境产业智能进阶的历程,自动化已历经40年,实现了水厂设施等边端的无人值守与自动运营,PLC、DCS、一键启停等都属于自动化。之后信息化兴起,将各厂信息汇总至总部,建立驾驶舱和调度中心,实现中央集中管理和人员减少。数字化阶段,将人的行为、设备操作等数据直接生成并传至中控室等管理系统。小模型出现后,可以在边端(如加药控制)上实现无人指引。智能化的本质是让边端的人更厉害,是在边端场景上为人赋能。我们把人工智能的后阶定义为智能化,智能化让人更丰富。
在信息化阶段,行业部署了各种业务系统,如:精准加药、精准曝气、在线监测、PLC/DCS、设备管理、视频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核心,行业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将很多系统部署在边端。
智能化时代,环境设施角色,无论是厂长、副厂长还是巡检员,他们要完成不同的事,无论是做设备维护、设备巡检等终端管理,还是做考勤、绩效等,角色要在原生应用的云平台上完成这些事,基础底盘是业务系统。这就是环境设施人工智能原生应用的AI基础大模型。
业务系统支撑各项任务,犹如孙悟空的72变,能够根据不同需求变换形态以应对各种场景,这72个变化就是原生应用,原生应用的基础是信息系统、数据系统。如果没有原生应用这个中间环节,驾驭业务系统的操作门槛会很高,仅限于那些精通技术、能读懂二进制代码并在中控室熟练操作的专业人员。
人工智能的兴起,特别是语言大模型解决了人机交互问题。语言大模型不仅作为知识系统存在,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人机交互的难题,成为连接人与系统的桥梁。在to C业务中,功能软件本来就在云端,大模型容易同层联通打通应用;对于B2B、B2C、B2G等业务而言,语言模型的价值远超其作为单纯知识系统的范畴,它极大简化了角色与系统的交互。传统业务系统与智能结合才能提高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提升体现在增强人的能力上,让每个人都能高效地完成工作,如同孙悟空般能干。
在团队中,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能力和角色,如同《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的分工。不同的人员原生应用的功能不一样,神通广大的是孙悟空,它的原生应用掌握得多,行业没有原生应用的话,只能直接指挥"金箍棒"和具体的信息系统,操作时往往受限。信息系统仅识别0和1,而人的交互基于感官体验(眼耳鼻舌身意),人工智能让我们从学习特定语言(如计算机语言)中解脱,回归人的本性。
为什么to C业务已经涌现了几十万个原生应用,而人工智能在to B/G领域还难以落地?因为to C应用的信息系统已广泛部署于云端,如地图、搜索、人脸识别等服务均通过云端提供,使得应用开发更加便捷与高效。而to B的产业信息功能软件大部分在属地边端,虽然模型在云端,但功能系统需要在边端执行,造成了跨云边衔接的复杂性及跨系统间身份认证的难题。
智行未来,只有智能化可以让人封神
双百跨越3.0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行动,为环境产业人的神通赋能,行动不仅延续了之前在水厂设备系统方面树立的标杆作用,更进一步为环境产业人赋能,让提质增效落地生花。
傅涛分享了他的几个判断:
一、智能水厂不是黑灯工厂或无人工厂,处理规模1万吨以下可以黑灯无人,超过1万吨的建议走另外一种路线,可以不减员。智能化的污水处理厂可以不仅限于污水处理,还可以涵盖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为什么同样的人员能干这么多事?关键在于"智能分身"的概念,类似于孙悟空的"拔毛分身",每个环境人员都能借助智能技术获得多个"助手"。智能化让现在的环境人更神通,更有神经元的颗粒度,更安全,更可靠,能干更大更多的事。
聚焦降本增效,产业会泯灭,企业会苟活,个人会失业,但是降本增效是我们活下来的第一步,而提质增效会让产业扩张,企业做强,个体封神。
二、面对人工智能,如果仅依赖知识或单一技能,最终会被替代,所有的知识都可以问大模型,但如果你是一个复合的人,能够综合运用视觉、嗅觉、思维、感知、逻辑等多种能力,将更具竞争力,成为"真人"。"真人"就能在数字世界中拥有分身,成为各自领域的"神"。所以智能化时代人会被分化,要么替代,要么神化。
最近,《黑神话·悟空》全球火爆,孙悟空就是典型的"神通广大",他有很多智能分身,金箍棒是他的工具,以前每一次科技进步是把金箍棒变得更厉害,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新质生产力的革命,不是把金箍棒做得更厉害,是把72个变化学会。智能化就是为每个环境人提供多个副驾或智能分身,时时刻刻带着智能分身去工作,这是一次把工具和新质生产力的融合,它能够给我们带来新质动能。
三、语言大模型提供了人机交互的基础,百度APP Builder原生应用制作工具已经让原生应用开发变得比较简单,在产业间的应用只要突破两个难题:一是边端与厂区内部系统与云端工具的整合,二是登录系统的贯通问题。解决这些难题后,原生应用开发将更加便捷高效。
傅涛总结认为,信息化指向的是降本增效,信息化是神通的组成,本身不是神通,信息化和数字化首先是简化人,进而取代人;智能化指向提质增效,丰富人的能力,只有智能化可以让人封神。
编辑: 李丹
来源:中国证券报 时间:2017年07月21日 09:31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9年04月04日 09:15
时间:2017年10月17日 16:10
来源:中国水网 时间:2017年06月23日 11:32
来源:《中国环境管理》 时间:2015年12月03日 10:56
时间:2019年03月26日 10:37
来源:中国水网 时间:2019年06月26日 09:09
时间:2016年12月26日 15:17
来源:中国固废网 时间:2019年12月23日 10:18
来源:中国水网 时间:2016年04月06日 10:40
北京易二零环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 ,E20研究院院长,清华海峡研究院生态中国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环境校友联合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广核环保产业有限公司董事。
曾经负责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的多项水业改革的政策研究。著有《两山经济》 、《城市水业改革的十二个问题》、《城市水业改革案例与实践》、《市场化进程中的城市水业》等专著。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chndaq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大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