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师们坐在贵阳的办公室里,鼠标一点,就可以与北京等地的科研院所开展"协同设计",原来要通过人来人往数千公里协调沟通的科研项目,在专有网络上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在生产现场,功能不一的机械臂"各司其职"、自动导向小车有序穿梭。尽管地处西南一隅,依靠"科技"与"智 慧",这家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的航天飞行器自动控制系统国有重点企业,投产55年盈利55年,成为众多三线企业中少有的常青树。目前,该公司净资产相当于建设时期国家投资的近百倍。
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原来是一家航天产品的批生产单位,投产不久,主动寻求新产品预研与研制任务,走上了一条研制引领生产的道路,通过主动上门,久久为功,产品配套面涉及10余个国家航天产品重点型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他们主动到全国各大油田开展合作,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开发成功替代进口的油田井下试井仪器,使产品不仅能"上天",还能"入地",经过40余年的不断深耕,石油仪器行销我国全部陆上油田和部分海上油井,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市场面最广的石油试井设备科研生产基地。
航天产品"十年磨一剑",但该公司两三年就能出一两个新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靠"新"取胜。民用产业除石油仪器外,拓展到外骨骼机器人等领域。每年的营业收入中,新产品、新技术的贡献率超过30%。这家原来单一承担航天产品批生产任务的三线企业,目前已经拥有惯性、伺服、计算机及芯片、石油仪器、特种机器人五大技术,成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贵州省惯性与伺服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特种机器人工程中心。
这家企业诞生于三线建设时期,1965年筹建,1970年底投产,原来坐落在遵义市远郊,18年前调迁到贵阳市郊区。不管是在大山深处还是进到城区,60年来,他们一直践行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投产不久,就获国家"大庆式企业"称号,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两项新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国家战略 方针的调整,走上了航天技术应用于民品,民用产业支撑航天技术发展的道路。正是紧跟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他们的战略规划没有出现过大的失误,在三线企业进入 市场经济浪潮遇到"阵痛"的那些年代,他们由于敏锐地坚持了"两条腿"走路,较早占据石油仪器替代进口的技术制高点,保持了稳步增长的势头,成为三线企业连年盈利的 "明星"企业。近年来,他们不断深耕航天惯性技术、伺服控制技术这两大基础专业,配套面不断扩大,行业地位不断提升,并紧紧盯住大数据和人工 智能,石油仪器拓展到油田物联网和智能集采,实现了出口,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设备应用于"FAST"和核工业特种作业环境,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特种机器人的"链长"单位。这家千人左右的企业,拥有有效专利数200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多项。勇立时代潮流,地处三线却时刻具备市场一线、技术一线的进取思维,创新、开放成为这家"老三线"不断焕发生机的源头活水。
走进这家企业的大门,门口巨石上镌刻着"严慎细实"这个大字,这是他们多年来践行三线精神、航天精神凝结成的特有精神财富。每年的新员工入厂,都要由党委书记讲授关于三线精神、航天精神、企业发展历史的第一课。他们一直履行着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心全意依靠职工保企业,没有进行过下岗分流,没有晚发过职工工资,没有欠缴过职工社会保险,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职工的获得感,是全国文明单位,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和全国和谐劳动关系优秀企业称号。
在该公司生产现场,一排排高精数控设备正在井然有序工作,机器手在来来回回抓放加工部件,紧张、忙碌,操作者却不多。该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伯甫对记者说,继承与创新是他们推动发展企业始终坚持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守正,传承以"奋斗"为核心的三线精神、航天精神、企业60年的传统精神,另一方要坚持创新,始终走在新技术新市场的第一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传承、创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这家三线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智慧,更是整个三线企业改 革发展、不断进化优化的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