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园林学院李庆卫教授科研团队在阐述蜡梅花色变化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CpMYB12 and CpMYB4 orchestrate antagonistic regulat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underlying bud sport-mediated floral color variation in Chimonanthus praecox"为题,在线发表于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
在花色分子调控机制逐步揭示的背景下,蜡梅花色研究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突破。近年来,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的深度结合,为解析花色变异提供了全新路径。花色素类代谢物在花发育进程中展现出阶段特异性积累规律,尤其是花色苷Cy3R与Cy3G的持续沉积,成为红色花被片形成的核心因子。基于这一关键问题,研究团队聚焦"代谢物差异—基因表达—转录调控"逻辑链,构建了系统的花色形成解析框架,并在‘TZ017’蜡梅的黄色型与红色型两种花色中开展实证验证。
研究系统性揭示了色素代谢与基因表达之间的复杂映射关系:CpMYB12作为激活因子,通过与CpbHLH128和CpTTG1组建复合体,直接促进CHS、F3H、FLS与LDOX等关键基因的转录,从而驱动花色苷积累;而CpMYB4则作为拮抗因子,对同一通路实施抑制。进一步的跨物种功能验证与UV-B诱导实验表明,环境信号能够通过调控CpMYB12的表达水平,触发色素合成与花色加深。这一发现不仅阐明了蜡梅"由黄转红"的分子逻辑,也为观赏植物花色改良与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
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王秀军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庆卫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669025014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