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假期刚刚结束,记者来到位于六安市的中科永安(六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在组装图像型火灾探测器。这些灵敏的探测设备将用于石油化工、电力储能、交通隧道等高危场所,为火灾预警提供"智慧眼睛"。
这家年产值超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到六安之时,还只是一个小团队。"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多亏了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的帮助,为我们对接了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团队,替我们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题。"企业负责人说。
安徽工研院六安院院长胡坤告诉记者,目前院内还有60余家企业正在加速成长。作为科技企业孵化平台,该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后盾,也让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有了更好的落地转化机会。
六安,一片红色沃土,过去并不以科技见长。近年来,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开花结果,六安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阔步前行。当前,该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85家,居全省第6位,全市高企总量连续4年增长30%以上。
亮眼的数据背后,"转化难""投入少"等痛点一度困扰着六安,如何破解"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培育更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六安市蹚出了科创"突围路"。
在安徽星瑞齿轮传动有限公司,科技与项目管理部负责人袁勃正在整理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方案。这个月底,公司与合工大团队合作的关键零部件数字化仿真技术攻关项目将正式签约。"这个项目将为企业科研提供底层分析逻辑,帮助我们后续开发产品节约时间、成本。"袁勃坦言,这次合作,离不开六安市今年探索试点的新型"揭榜挂帅"产学研模式。
"过去的产学研合作,政府在其中起一个鼓励引导的作用,企业和高校院所的具体合作是由双方自行商谈的。"六安市科技局局长李凌告诉记者,在新的"揭榜挂帅"产学研模式中,通过企业提、政府挂、高校揭、就地转的模式,政府全流程助企攻关,为落户企业与高校院所精准牵线、快速搭桥,同时政府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加大技术研发。种种政策措施,就是为了让创新链和产业链不再"相望难相见"。
"这种合作模式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耳目一新的。政府为我们介绍了更多的院校、团队,像这次与我们合作攻关的团队就是第一次合作。"袁勃告诉记者,为了让企业和高校都对项目更有信心,六安市还专门邀请安徽省科技厅的相关专家团队,对企业提出的项目、"揭榜"的专家团队进行了可行性评审,"政府的全程介入让产学研合作更有保障,同时相关的行政工作也由政府协力完成,为企业减轻了大量的负担,让我们可以安心、放心、全身心地投入技术研发当中。"袁勃说。
为深化产学研对接合作,近年来六安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安徽工研院六安院、安大科技园六安分园等合作平台,全市累计培育国家级孵化器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6家、省级众创空间12家;培育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3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2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
要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能,不仅要有好政策,也要有"真金白银"的支持。屹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功能薄膜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其量产的PVC膜产品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成为了该类产品全球第五家、国内唯一实现量产的企业。公司董事长滕超告诉记者,作为一个研发型企业,屹珹新材料拥有一支由3名博士带领的20余人的科创团队,每年科研投入占比达30%。"说实话,每个科研项目都是一次‘赌博’,关系企业的存亡发展。"滕超说。
在企业为研发投入发愁时,六安市今年创新推出的"研发保"产品送来了"及时雨"。"今年7月份,我们为正在进行的新型精密涂布材料开发和产业化项目投保了1000万元的‘研发保’。通过这项金融服务,我们得到的是坚持创新的勇气。"滕超说。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需要让企业有持续研发的勇气。近年来,我市不仅设立了总规模3个亿的市科创母基金,还在科技金融领域不断创新,在全国范围内首创‘研发保’‘研发贷’‘成果保’等科技金融产品,利用金融手段给企业持续投入科技创新的勇气和支撑。"李凌告诉记者,自今年试点以来,六安市"研发保"累计投保项目4个、保障金额3650万元;"研发贷"累计贷款项目13个、金额6000余万元;"成果保"累计投保项目45个、金额8700余万元,更多高新企业借助科技金融的力量敢研发、能转化、快成长。
"六安原先的科创资源薄弱、科研底子较差,但是我们挑战科技创新的勇气并不弱。在推进科产融合进程中,我市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业为依托,开放为路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协同创新,做好科创融合文章,让企业真真切切感受到科创红利。"李凌说,六安将通过不断提升的服务、不断创新的政策,持续强化企业的内生创新动力,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倒逼"双向发力,构建"企业为主体、需求为导向、政策为支撑"的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成为该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记者 袁野 唐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