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升阳益胃汤,对胃胀也没有用。我给处方: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6克,太子参15克,半夏10克,桑皮10克,郁金10克,射干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五剂日一剂,本方主要奔豚汤合方葛根芩连加减,主要针对腹泻,颈项,以及咽喉异物感。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半夏10克,桔梗10克,黄芩6克,黄连6克,生姜15克,葛根15克,白芍15克,木香10克,仙鹤草30克,神曲10克,炙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
如果患者本身阴气亏虚,或者正处于炎热的时节,又或者患者已经受到暑热之邪的侵袭,此时一旦服用热药,体内的热邪与药物之热相互争斗,就会出现眼睛发红、大便秘结、舌头干燥、牙齿干枯、口渴心烦、肌肤干裂、神志烦躁等种种凶险的症状,一时间都会发作出来。然而医生和患者家属都没有察觉,有的说更应该引火归元,有的说这是阴证,应当加重热药的剂量,并且搭配大补的药物。大概我用过处方基本就是益气养阴,祛湿清热,敛汗。
引血下行法恰是以中医气血升降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逆转阴阳反作病理状态为作用机制,以恢复人体气血自稳调节为目的的一种治法,主要适用于阴虚阳亢证。肝藏血而主疏泄,是条达气血的重要一脏,若升发太过常可导致气血上逆。"肝冲之气不上干,则血之上充者自能徐徐下降也。"可见阴虚阳亢,气血上逆病因复杂,必须从多途径、多因素对阴阳、脏腑和经络功能的反作进行全面逆转,方可达到引血下行的目的,从而恢复气血供求平衡。
因此泻火为主,清肺枇杷饮加减:太子参15克,桑皮10克,黄连黄柏各6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大黄4克后下,枇杷叶15克,忍冬藤30克,皂刺6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太子参15克,桑皮10克,桔梗10克,浙贝母10克,郁金10克,黄连黄柏各6克,薏米仁30克,石斛15克,天花粉15克,枇杷叶15克,忍冬藤30克,皂刺6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二诊因为痰多,守方去掉大黄,加薏米仁桔梗浙贝母祛痰,因为患者说早晨痰较多;
太子参15克,连翘15克,丹参15克,黄芩10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枳壳10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天冬10克,络石藤15克,丝瓜络10克,牛膝15克,炙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二诊:10月3日复诊诸症减轻,舌苔偏厚薄白,守方加苍术防己,祛湿热通经络止痛,二诊舌苔薄白偏厚,湿热又起故而再加苍术燥脾祛湿,防己祛经络之湿热;
半夏(三钱) 小枳实(一钱) 陈皮(一钱) 杏仁(二钱) 苏梗(二钱) 生苡仁(三钱)生姜(二钱) 茯苓(三钱)苦桔梗(三钱) 连翘(三钱) 银花(二钱) 甘草(二钱) 薄荷(一钱) 鲜芦根(三钱)桑叶(三钱) 麦冬(三钱) 细生地(三钱) 茶菊(三钱) 天冬(一钱)新绛纱(三钱) 苏子霜(二钱) 广皮(二钱,炒) 旋复花(三钱,包) 降香末(二钱)姜半夏(五钱) 归须(三钱) 郁金(二钱) 青皮(钱半) 香附(三钱)
王孟英医案解读(回春录)第一篇。孟英视之曰:阳气欲脱也。青龙按:本案为气虚失摄之吐血证,其病机与用药分析如下:气虚失摄?:患者素患痰嗽,肺脾之气本虚,乙酉秋突发吐血,势甚危急。王孟英断为"气虚而血无统摄",因气为血帅,气虚则血失固摄,离经妄行?。青龙按:本案为阴虚火炎所致面赤证,其病机与用药分析如下:?阴虚火炎?:患者面赤如饮酒状,但非戴阳证(戴阳证见脉重按无力、不嗜冷饮),属真阴不足、虚火上炎之证?。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与热相合,氤氲难开,最易阻滞气机,导致脏腑气机升降失常,如此则湿热愈是胶结不去。故气机舒畅与否,实为治疗上取效的关键之一,诚如柳宝治所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热从气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对此,薛氏极为重视,观其用药,每多取郁金、枳壳、桔梗、厚朴等流气化湿、转输气机之品,其中枳壳、桔梗更为常用,两者一升一降,开上顺下,宣达气机,最是得心应手。
都是"恶风(甚至恶寒)自汗"如何区别,你可知道?!核心区别在于: 黄芪证的"汗出恶风"是"虚"的表现,而桂枝证的"汗出恶风"是"寒"的表现。桂枝证(中风表证):伴随典型的表证。黄芪证(表虚自汗):不伴随典型的表证。总而言之,临床鉴别黄芪证与桂枝证的"汗出恶风",关键在于 观察是否伴随发热、头痛、身痛等典型的风寒表证 。显然这个描述也是汗出恶风,而且程度较桂枝,黄芪恶风自汗为重。
王孟英医案小柴胡危害相关医案讨论!王孟英医案当中用小柴胡较少,反而记载不少用小柴胡误治导致病情加重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孟英与小柴胡汤,三饮而瘳。孟英这则医案给我们提示,肝肾不足或者暑热侵袭肺引发耳聋不能用柴胡。吴鞠通论述肺疟时候云"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月经漏下不止原来是少阳大柴胡证!?经色红,怕冷有汗,纳可,眠差,心烦易怒,大便干,日一次,尿黄。处方大柴胡清营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10克,白芍15克,半夏10克,枳壳10克,大黄4克后下,连翘15克,麦冬10克,丹参15克,生地15克,地榆15克,水牛角15克,生姜10克,大枣3枚,五剂日一剂,按:本案比较典型,心烦易怒大便干,舌红尿黄漏下不止,考虑少阳证大柴胡汤;
痛风发作五剂见彩虹!苍术10克,黄柏6克,怀牛膝15克,赤白芍各10克,百合15克,络石藤15克,石膏30克,桂枝6克,防己10克,石斛15克,薏米仁20克,车前子15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苍术10克,黄柏6克,怀牛膝15克,赤白芍各10克,石膏45克,桂枝6克,百合30克,络石藤15克,防己10克,石斛15克,薏米仁20克,车前子15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按:痛风病机常见就是湿热,常用成方四妙散,加减木防己汤,白虎加桂枝汤;
无心插柳,支原体感染让我成了西医对照组!这几天又有支原体感染孩子,导致发热,咳嗽等;现在班里一大半孩子交叉感染,大家是同样的症状,其他都在同一家医院住院吊水,只有我们一个在家治疗。我们成了对照组实验了[捂脸]上边就是孩子母亲跟我反馈的;所以我说我成了西医对照组,颇有压力山大感觉。对得起孩子母亲信任,也值得让西医同道看到我们中医魅力,也让孩子家长也知道中医治病比起西医不是很慢而且还是较快的退热治咳嗽。
药随证转,脑梗后遗症案。舌红苔薄舌底瘀络明显。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水牛角15克,生地15克,连翘15克,丹皮10克,桃仁15克,白芍15克,大黄4克后下,络石藤15克,牛膝15克,菖蒲6克,白茅根20克,生姜1片,炙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处方竹叶石膏汤加减:太子参15克,麦冬15克,半夏10克,石膏30克,山药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络石藤15克,丝瓜络10克,牛膝15克,竹叶10克,五剂日一剂,白芍甘草针对腿抽筋;
脾阴虚你可知道怎么治?!考虑肝木克脾,只是脾阴不足。人参 莲子(炒)炙甘草 乌梅 木瓜 山药其中人参莲子山药益气补脾阴,乌梅木瓜酸敛柔肝止泻。中医学家蒲辅周曾经总结道:"脾阴虚,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烦满,不思食。"这就是脾阴虚的典型表现。岳美中岳老治疗脾阴虚常用如慎柔养真汤(党参一钱半,白术、黄芪、石莲子各一钱,山药、麦冬、白芍各三钱,炙甘草六分,五味子二分),此甘淡以养脾阴,甘味入脾,滋补脾阴。
辣椒炖鸡——"没病找病"!?孟英说鸡是温热的,治疗宫寒吃鸡就够了,不要加胡椒。以上论述足见鸡不可多吃,尤其容易上火,阴亏,血热,人群,更不要加胡椒辛温大热之药(佐料)。以上可以看出,辣椒,胡椒,花椒,这些平时不要多吃,否则真是自寻烦恼,没病找病了!所以阴亏火旺,孕妇,体质之偏热之人,千万不可吃鸡或者辣椒炒鸡!
(会厌逐瘀汤案)梅核气原来是瘀血!?考虑瘀血湿热阻与咽喉,再改方甘露饮合会厌逐瘀汤之意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麦冬10克,枳壳10克,赤芍10克,石斛15克,桔梗10克,茵陈15克,郁金10克,生地15克,玄参10克,桃仁红花各10克,枇杷叶15克,甘草6克,五剂日一剂,二诊:咽部异物感大好,有汗,乏力减,脱发,纳可,眠差,大便可,小便黄减。最后总结:梅核气气郁痰凝咽喉半夏厚朴汤;瘀血阻滞咽喉会厌逐瘀汤。
肠胃虚寒九种理中汤变化你可知道?!一:桂枝人参汤:本方即是理中汤加桂枝;三:连理汤:理中汤加黄连;理中汤加枳实茯苓,理中焦,除痞满,逐痰饮,止腹痛。本方有温中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中焦虚寒之呕吐,症见食后良久方吐,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清稀痰水或不消化乳食残渣;丁香吴茱萸都能温胃止呕,结合理中汤属于脾胃统治法,只是虚寒夹杂,胃气上逆为主。理中汤加青陈皮,治疗理中汤证者兼有腹部胀满痞闷者。
西医要截肢——还是看中医?!以上就是我看到,刘维忠讲述故事证明不要光听西医的截肢;下边这个骨肉瘤,中医看就是疮疡一类,适当中医治疗治愈估计也不是难事;可惜现代人都相信西医不信中医,去截肢也不看中医,所以人有时候认知可以决定命运的!以前我治疗一例西医要植皮的,经过中医治疗疮疡很快就好了没看去看看下边这篇——西医要植皮,中医汤药轻松搞定糖尿病伴发疮疡,效果高下立判!
头晕恶心,西医检查不明,中药五剂奏效!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竹茹15克,枳壳10克,茯苓10克,陈皮15克,菊花10克,钩藤20克后下,石决明20克,天麻10克,牛膝15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3枚,五剂日一剂,按:本案西医检查不明,中医看很简单,口苦头晕,典型少阳病。头晕再加天麻钩藤菊花牛膝之属,药后果然奏效。这个案例说明中医"稀里糊涂"治病,西医明明白白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