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出自于《素问·汤液醪醴论》,历代医家多遵此三法作为治水之则。
《素问·汤液醪醴论》: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
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
鬼门、玄府
一般认为"鬼门"即人体的汗毛孔,也称为玄府,后世主要《内经》注家大多持此意见。
《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所谓玄府者,乃皮毛之汗孔也。"
吴昆《素问吴注》:"汗色玄,故谓汗孔为玄府。"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五》:"鬼门,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净府,膀胱也,上无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曰净府。"
张志聪《素问集注》:"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
亦称气门
《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王冰注:"气门,谓玄府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气门者,玄府也。"
吴昆《素问吴注》:"气门,玄府也。"
张介宾《类经十三卷·疾病类五》:"气门,玄府也,所以通行营卫之气,故曰气门。"
开鬼门即为发汗之意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开鬼门,是启玄府遣气也。"
王冰:"开鬼门,是启玄府遣气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开鬼门,发汗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开鬼门,乃开发毛腠而汗出也。洁净府,乃小便利而中渎之府清洁也。"
吴昆《素问吴注》:"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鬼门,发汗也;洁净府,渗利小便也。"
张介宾《类经十二卷·论治类十五》:"鬼门,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净府,膀胱也,上无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曰净府。"
张志聪《素问集注》:"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张云:'汗空也。肺主皮毛,其藏魄,阴之属也,故曰鬼门。’简按:'《通天论》:气门乃闭。’王注:'气门,谓玄府。’盖气、鬼古通。"
为何名之鬼门、玄府
《太玄·玄告》云:"天以不见为玄,地以不形为玄。"玄谓幽深难知。
汗孔、气门,以其幽玄而不可见,故谓之鬼门、玄府。
玄者,幽微之极,目亦不能见之谓也。汗空微眇,非人目所能见之,故名曰玄府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所谓玄府者,即皮肤上之汗孔也。汗孔虽细微,最为玄远,故曰玄。"
张志聪《素问集注》:"玄府者,乃汗所出之毛孔,又名鬼门。盖幽玄而不可见者也。"
张介宾《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三十八》注:"汗属水,水色玄,汗之所居,故曰玄府。从孔而出,故曰汗空。然汗由气化,出乎玄微,是亦玄府之义。空,孔同。"
开鬼门隐含宣肺之意
肺气通于皮毛,易感受外邪侵袭。如《素问·咳论》言:"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肺为水之上源,主行水,发汗则腠理开,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则水津输布有序,如张隐庵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汤液醪醴论》中曰:"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矣。"
因此发汗法中应包含宣通肺气之意。
鬼门、魄门
"开鬼门"之"鬼"通"魄",《说文解字·鬼部》注释为:"形质亡而魂魄存,是人所归也,故从鬼。"而"魄"又通"粕",如丹波元简于《素问识·五藏别论》中释:"魄,粕通。"
"魄门"在古代文献中指肛门,如《难经·四十四难》云:"下极为魄门。"
《素问·五脏别论》言:"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灵枢·本输》言:"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
《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魄为神志活动之一,藏于肺,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主传化糟粕,以通为用。肛门为肺魄之通道,古"魄"与"粕"通,肛门排泄糟粕,故为"粕门",也即"魄门"。
所以"鬼门"又称"魄门",即肛门。
开鬼门
鬼门是指汗孔,开鬼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发汗、宣肺功效,但也可有通大便功能。故"开鬼门""开鬼门"也可理解为"通大便"。
洁净腑
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能助津液顺畅排泄。肾与膀胱相表里,在利小便中寓有温通气化之意,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
《内经》注家皆以"净府"指膀胱,如张介宾注:"净府,膀胱也,上有入孔,而下有出窍,滓秽所不能入,故曰净府。"
"洁净府"为清利小便之意,如王冰云:"洁净府,谓泄膀胱水去也。"
其他如:
高士宗《素问直解》:"洁净府,乃小便利而中渎之府清洁也。"
吴昆《素问吴注》:"腠理谓之鬼门,膀胱谓之净府。开鬼门,发汗也;洁净府,渗利小便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鬼门,毛孔也。开鬼门,发表汗也。洁净府,泻膀胱也。"
"开鬼门、洁净府",可理解为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内经》中"开鬼门、洁净府"之法用于治疗因"五脏阳以竭"导致的内伤水肿。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所言"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即源于此。
去菀陈莝
《说文解字》曰:"莝,斩芻(chú)。"芻为甲骨文字形,从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刍",本义为割草。张介宾云:"菀,积也。陈,久也。莝,斩草也。谓去其水气之陈积,欲如斩草而渐除之也。"
医家对"去菀陈莝"的理解各异,主要分为断句和词义两类。
断句方面:
1"去菀陈莝"属于倒装结构,应为"去菀莝陈","去、莝"皆作动词;
2据上下文应该断为"去菀陈,莝微动";
3"莝"字属于错简现象,因脱落太久,遗误至今。
词义方面:
断句当从"陈"字后断开,活血化瘀之意,或无活血化瘀之义,仅指利水祛湿,以消水肿。
综合来说,菀、陈同义,乃指恶血、瘀血,《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去菀陈莝",旨在活血化瘀、利水并行,所以古代医家认为去菀陈莝法一为活血法、一为逐水法。
故"去菀陈莝"在此为活血通利之意"去菀陈莝"———旨在活血化瘀、利水并行菀、
"血不利则为水","去菀陈莝"应用于治疗水肿亦或是瘀血,但其根本是属于津液代谢失常类疾病,且是本虚标实证。在治法上,当以"平治",于针灸疗法而言,当以"通"字为要。《灵枢·九针十二原》载:"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可见"菀陈则除之"
"去菀陈莝",有推陈致新之意。
细解:去逆以调顺,通过祛除、消散痰湿、水气等秽物邪气,恢复经络气血的通调。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为《黄帝内经》经典治疗法则,对后世影响甚远,临证多用于水肿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