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我的图书馆

发文章

留言交流

+1

人生九不争

儒风大家 2025年09月29日 发布于山东 | 转藏

作者 :儒风君 · 弘瀚

人生如一场漫长的旅程,我们在这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在生活、在职场,我们跟人打交道常常会陷入各种选择与纷争之中,耗费精力和感情。

其实,人生有许多时候是无需相争的。

但智者懂得,有些东西不必去争,有些事情无需强求,不争并非示弱,而是为了守护更重要的东西。

《道德经》中所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学会不争,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

01

跟父母,不争口舌

《论语》中提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意思是侍奉父母,若他们有过失,要轻声细语地劝说,若他们不听从,仍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即使操劳也不怨恨。

与父母相处,不要在言语上过于计较、争执。

父母的观念和做事方式可能与我们不同,但他们的出发点往往是对我们的爱。

小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懂,是爸妈手把手教我们走路说话,把最好的都留给我们,我们对他们言听计从,觉得他们无所不能;

长大后,翅膀硬了,总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却忘了爸妈也曾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只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被生活压弯了腰。

非要在口舌上争个输赢,赢了辩论,输了亲情,得不偿失。

爸妈把我们养大,不是为了在晚年还要看我们的脸色,听我们的辩驳。

他们的唠叨,不过是想多关心我们一点,多参与我们的生活一点。

比如,父母有时可能会唠叨我们的生活习惯、学习成绩、岗位调动、上班时间,以及"找没找到对象,要不我托你三姑给你介绍个",我们可能觉得不耐烦,但如果我们与爸妈争口舌,只会让他们更加伤心。

与其争一时短长,我们不如理解爸妈的关心,用温和的态度回应。

就像一棵树,只有扎根于爱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如此。

只有以爱和理解为基础,不争口舌,才能让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02

跟朋友,不争面子

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真正的朋友,从来不是靠面子和虚荣来维系的,也不是谁比谁风光,而是在你需要时,他能默默伸出援手。

那些在酒桌上争着买单、在言语上互不相让的"面子",往往最是脆弱。

朋友之间相处,不必为了所谓的面子而争强好胜、互相攀比。

真正的朋友,会懂你背后的不易,而非只看你人前的光鲜。

他不会因为你一时的落魄而疏远,也不会因为你一时的风光而攀附。

当朋友取得成就时,我们应该真心为他们高兴,而不是嫉妒或试图在某些方面超过他们。

比如,朋友升职了,我们不要觉得自己没面子,而是要祝福他们,并从他们身上学习优点。

真正的友谊,是在彼此需要时能伸出援手,在困难时能相互支持,而不是在面子上的争高低。

唐代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出任蜀州县尉时,曾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真正的朋友,即使相隔甚远,也能心心相印,不争面子,才能让友谊长久。

03

跟领导,不争高低

《孙子兵法》云:"夫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职场中,能力是最好的名片,与其争一时长短,不如沉下心来提升自己。

领导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的决策自有其考量。

他们的判断和管理的职责,也需要从整体和大局出发考虑问题。

作为下属,我们应该尊重领导的权威和决策,不要总是试图与领导争高低。

领导安排工作任务,我们要认真执行,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提出。

但如果一味地与领导争执,不仅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也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

孔圣人曾说过:"在其位,谋其政"。

我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持领导的工作,与领导相互配合,才能共同推动团队的发展。

04

跟小人,不争道理

俗话说:"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这里的小人,指的是那些心胸狭隘、品德不端、喜欢搬弄是非的人。

与小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跟他们讲道理。

因为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利益,所谓的道理不过是他们为自己服务的工具。

你跟他讲规则,他跟你讲人情;你跟他讲人情,他又跟你耍无赖。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爱嚼舌根的同事,你若试图跟他理论清楚,只会让事情越描越黑,甚至引火烧身。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距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不参与、不回应。

时间久了,大家自然能看清谁是真正做事的人,谁是搅局的人。

我们没必要为了一时的口舌之快,让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

05

跟伴侣,不争对错

《诗经》中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夫妻之间相处,不要总是争个对错。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爱情里没有绝对的是非黑白,只有愿不愿意的包容和体谅。

争赢了道理,却冷了对方的心,这样的胜利,毫无意义。

我们是要找一个携手一生的爱人,而不是一个辩论对手。

那些为了"你错了"还是"我对了"而红的眼眶、冷战的夜晚,回头看都显得那么可笑。

两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带着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走到一起,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夫妻结伴,真正的幸福意义:不是要求对方完美无缺,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彼此适应、互相成就、相互滋养、共同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夫妻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和分歧,如果每一次都要争出个对错,只会伤害彼此的感情。

比如,因为一些生活琐事发生争吵,我们不妨先冷静下来,给对方一个拥抱,说一句"我不是想跟你吵,我只是希望我们好好的"。

很多时候,对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彼此的感情和相互的理解。

俗话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夫妻之间要珍惜这份缘分,不争对错,才能让爱情长久。

06

跟亲戚,不争穷富

《增广贤文》中有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亲戚之间,不要因为穷富而互相攀比、争执。

日子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别人看的。

有时候,你跟亲戚间的盲目跟风与慕荣攀比,往往是最伤人的。

有钱有有钱的烦恼,没钱有没钱的快乐。

财富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真正的亲情,不该被金钱的多少所左右。

与其在酒桌上、闲谈中暗自较劲,不如把这份精力用来经营好自己的小日子。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不必用别人的尺子来丈量自己的人生。

比如,过年时亲戚聚会,不要总是谈论谁赚了多少钱,谁买了多大的房子。

我们应该关注彼此的生活状况和情感需求,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俗话说:"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在经济上不要过于计较,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平安健康,家庭和睦,才是最大的财富。

07

跟贵人,不争名望

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贵人就如同生命中的伯乐,他们能够发现我们的潜力,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也是扶我们"上马杀敌,下马治国"的军师。

他们的名望和资源,是他们多年积累的结果,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是为了看得更远,而不是为了和他们比谁更高。

真正的智者,懂得在贵人面前保持谦逊,把自己的姿态放低。

因为他们明白,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贵人的提携。

懂得感恩和低调,才能不负这份遇见。

如果反过来去争抢本该属于他们的光环,不仅显得忘恩负义,更是断了自己未来的路。

把光环留给贵人,把成长留给自己,这才是最长久的相处之道。

所以,跟贵人打交道,不要试图和他们争名望。

贵人之所以成为贵人,是因为他们有独特的眼光和能力。

我们应该感恩他们的帮助,向他们学习。

比如,贵人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不要嫉妒他们的名望,而是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提升自己。

常言道:"饮水思源"。

记住贵人的恩情,不争名望,才能让我们不断进步。

08

跟孩子,不争脾气

《颜氏家训》中说:"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

意思是说,家庭教育的影响,是自上而下、由先及后的。

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

你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世界。

和孩子争脾气,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把负面情绪传递给他们,让他们学会用愤怒和争吵来处理矛盾。

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和教育,而不是发泄情绪。

《朱子家训》也提到:"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虽然说的是家庭内部避免争吵诉讼,但道理相通,家是讲爱的港湾,不是情绪暴动的战场。

当孩子考试没考好,你发火指责,他记住的可能不是要努力,而是你的坏脾气和他的挫败感。

不如像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那样:"尔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

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所在,鼓励他下次改进。

孩子的成长需要的是阳光和雨露,而不是狂风暴雨。

用平和的心态、耐心的教导去陪伴他们,不争一时的脾气,才能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内心强大的人。

09

跟自己,不争得失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在世,不要总是和自己争得失。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过于计较得失,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活得疲惫不堪。

错过了太阳,也许会遇见更美的星空。

攥得太紧的沙子,反而流失得更快;过于执着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很多时候,我们争的不是得失本身,而是内心的那份不甘和执念。

学会与自己和解,接纳生命中的不完美,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美好。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努力了但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不要因此而沮丧。

我们应该看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经验和成长。

有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得失之间,往往有着微妙的关系。

不争得失,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道德经》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不是放弃,而是一种通透。

它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守住内心的平静,看清事物的本质。

文末点亮小红心,鼓励下儒风君!



3秒加星标,儒风大家抢先看
11人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1

来自: 儒风大家 > 《待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