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公众号与您相伴4578天▲さんかく戳上方蓝字关注
《道德经》中有句经典语录:"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老子以"闻道"为标尺,将人的认知与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
若以此反观自身,或许我们不得不承认:多数人仍停留在"中士"或"下士"的阶段。
或许有人会讲:不是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吗?怎么还分出了上、中、下三等呢?
曾仕强教授说:"一个人若盲目接受他人的知识,那是很可怕的,所以才有句话叫作'圣人以此洗心’。"
什么意思呢?
我们洗澡的时候是洗身体,很少洗心。我们沐浴冲澡,只是把外表的污垢洗漱掉,但我们更需"内沐"。
内沐跟外浴要同时进行,才合乎一阴一阳。
所谓"内沐",本质是独立思考与自我审查的能力。也就是从这里就开始出现了分水岭,分出了上中下三个层次。
01
上士闻道
以行证道的知行合一者
上士闻道者,曾师解释说:
当听到道理的时候,不会说好也不会说不好,他没有什么反应,就想去做吧,不做做看怎么知道是真的假的?
这叫上士,是上等智慧的人。
他不会一下说这个好,这个不好,也不说接受不接受,他都没有反应,反正先去做做看,做不好再试试看,做得好也再试试看,最后我才知道合不合乎自己。
以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先行后知"的态度,正是上等智慧的体现:
他会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做得好则继续深化,做不好则调整优化,最终判断"道"是否契合自身。
上士的核心特质是知行合一:他们不仅"闻道",更能"行道"。
更重要的是,其所闻、所行之"道",并非局限于一己私利,而是契合《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根本智慧——关乎万物规律、众生福祉的"大道"。
中华文明能延续五千年,正是无数前辈先贤以上士的"勤而行之",将利民之"道"转化为实践,才铺就了今日复兴之路。
02
中士闻道
立场优先的认知摇摆者
中士闻道者,曾师则解释道:
好像听得懂,又好像听不懂。他觉得好像有什么地方不清楚,可是又不知道到底是什么。
这源于中士的认知习惯:他们往往以"是非对错""利益立场"为第一评判标准,而非道理本身的真伪。
对中士而言,"道"的价值取决于"是否有用""是否符合自身立场"。
于是,在缺乏事实调查与躬身实践的情况下,他们会优先选择迎合自身利益的观点。
例如面对社会议题时,商人易从利益角度发声,百姓更关注生存困境,精英可能回避核心矛盾。
这种"立场先行"的思维,导致他们对"道"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表层,难以触及本质。
但中士并非不可提升的群体。他们的"若存若亡",恰恰说明内心仍有对"道"的模糊向往。
若能突破"利益导向",以"内沐"之心审视自身立场,便有可能向"上士"靠近。
毕竟,多数人在认知成长中,都曾经历中士的阶段——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放下偏执,以更加开放心态在实践中探索真知。
03
下士闻道
固执盲目的否定者
下士闻道者,曾师这样解释:
他一听到道理,马上大笑,说不可能,你乱讲。
这种下士闻道者在生活中很常见。
第一,这类人不辨真伪,他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话。
第二,这类人不动脑筋,特别容易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第三,这类人蛮横无理,最容易陷入口舌之争,"舌灿莲花"。
下士闻道者比较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特别容易盲从,一种是极其固执。
这种人在群体中是最容易受裹挟的人,就像《乌合之众》那本书中所描绘的那样:
"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群体只会干两种事——锦上添花或落井下石。"
对比前两种人,下士闻道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像孔子所讲的"三季人",因其认知维度的局限,讲道理是徒劳的。
但这并非说下士"无可救药",而是改变认知缺陷需要内生动力,外力难以强行干预。
因此,遇到下士时,不必辩论或解释。
正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语冰",与其争执,不如"拱手相让":你走你的路,我守我的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即可。
认知层次,始于"内沐",终于"行道"。
三种闻道者的差异,本质是独立思考深度与实践行动力的分野:上士以"行"证"道",中士困于"立场",下士执于"偏见"。
但无论身处哪个层次,"内沐"——即自我审查与独立思考——都是向上突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