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正在甜蜜恋爱、快要步入的婚姻的小情侣,都不知道如何判断伴侣和自己三观到底合不合。一些生活习惯例如吃不吃葱和香菜,出门玩要不要化妆打扮等等,也很容易被归为三观不合的行列之中。其实,你爱吃香菜,对方不爱吃,这不叫三观不合;你爱吃的东西一定要给对方尝尝,对方不愿意,这才是三观不合。你喜欢化妆打扮,对方不会打扮,这不是三观不合;你喜欢精致有仪式感的生活,对方却认为你大手大脚不懂柴米油盐,这才是三观不合。那究竟要怎么确定身边的伴侣和自己是否三观一致,能彼此相爱走到最后呢?不妨和对方一起去逛一逛超市,三观不会在精致体面的高档餐厅出现,也不会在层层包装的约会中被察觉;如果说你相信一次旅游就能看出人品,但是又拘于预算不够、时间不充足等等原因不能去,那么就可以选择和你的伴侣一起去逛超市。因为这两项活动,本质上都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一次小小的经济合作。一起逛超市意味着,你们两个人在为共同的小家负责,例如计划接下来几天的饮食、做好预算、比较价格等等。这样的共同目标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责任感来,你可以从中看到对方是否觉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分子,并正在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如果你为了节约而专挑打折时间逛超市,对方却觉得买打折商品丢人、没必要;如果你多方比较价格,挑选最有性价比的商品,对方却觉得麻烦,不愿意和你一起做这些省钱攻略;同时,在逛超市这个经济行为中,你还可以看到你们之间的信任程度,确认自己是不是对方所依靠的合作伙伴。例如,一方会说:"这个洗面奶我用过,控油效果特别好,你可以拿回去试试。"或者"这个香水挺中性的,咱俩可以一起用。"看另一方是信任自我对于商品的感知,还是信任你的推荐、在乎你的需求。这样的分享和合作如果成功,就能增强双方的情感联结,反之如果对方并不信任,可能就会使感情出现小小的裂缝。行为经济心理学中,信任和合作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信任水平越高,促成的合作和成就也会越来越多。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不仅仅会关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关注他人感受和利益,用这样的"互惠"来回应他人的善意和爱。所以,这些"合作"在某种程度上能看到对方是否在乎你,是否将你的需求纳入了ta的经济决策之中。如果对方只买贵的东西,觉得便宜的东西都是不好的,说明家境和经济条件都不错,对这样的人来说时间更加值钱。如果对方只喜欢便宜东西,不看品质只看价格,那么就说明内心可能非常自卑,认为自己配不上好的;有可能是讨好型人格,也有可能认为和ta在一起的你也配不上更好的。如果对方的生活用品只有固定的几个牌子,说明性格比较传统、专一,心态和情绪也会非常稳定,在很多事物上不想要做出改变。如果对方习惯于在逛超市之前列好购物清单,那说明平时做事会很有规划,不做好万全准备不会开始做某件事。如果对方喜欢慢悠悠逛超市,有喜欢的、需要的就买,没有就随便看看,那说明性格非常随性,不喜欢受人束缚,也不喜欢人多需要社交的场合。如果对方喜欢买一些颜值高的、华而不实的香薰、浴球、摆件等等,那说明喜欢追求精致有仪式感的浪漫生活,也更加追求刺激和新鲜感。婚姻是爱情强行融入生活,没有契合的三观,就容易在婚姻中产生矛盾和分歧。其实不只是逛超市,一起做饭、做家务等等微小的活动,都能看出你们是否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是否有着对"有伴侣存在的家"的归属感。当你靠近了对方,也就意味着在用对方的视角去打开ta的生活。看似一起逛超市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但是外出就说明要与人接触,与人接触就能看到对方处事的能力和态度。当你们和另外的顾客对同一特价商品有竞争需求时、当店员不断跟在身后进行令人烦恼的推销时......你的伴侣是会斤斤计较半步不退让,还是做个顺水人情把商品让给别人?是会抹不开面子还是会坚定地拒绝?是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是坚持到底?任何一个与人打交道的环境,都可能催生出个体的"内群体与外群体意识"。在心理学中,内群体又称"我群",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有归属感和强烈情感认同的群体;外群体则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除了内群体之外的其他范围。当面临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时,对方是否将你看作是"内群体成员",会在ta的态度和行为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很多人甚至为了维护外人的面子,而伸手去打自己的人的脸,将自己人当做了可以随意伤害的对象。很多时候,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恰恰就是一个绝佳的"观察实验室",让我们能够在最真实的情境下体验彼此的观念和生活态度。等到真正确定对方就是适合你的人,再考虑走入婚姻殿堂,不要等到日后后悔了,才发现原来一切无法忍受的缺点都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