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我的图书馆

发文章

留言交流

+1

崴脚后还能走就没事?错!这份踝关节扭伤处理指南帮你避坑

疼痛康复研究 2025年09月16日 发布于河南 | 转藏

作为人体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踝关节在日常活动中承受着巨大压力,一旦因外力扭转或拉伸超出耐受范围,扭伤便可能突然发生,伴随疼痛、肿胀与活动受限。

比如运动场上的急停变向、雨天路上的意外滑倒,或是上下楼梯时的不慎踏空,都可能让踝关节瞬间 "失控",引发常见却易被忽视的损伤 —— 踝关节扭伤。

一、踝关节的解剖

踝关节解剖主要包括骨骼和韧带,是支撑和活动的核心:

骨骼

  • 由小腿的胫骨(下端内侧形成内踝)、腓骨(下端外侧形成外踝),以及足部的距骨构成。

  • 距骨滑车 "前宽后窄",适配胫腓骨间隙,跖屈时稳定性降低,易扭伤。

韧带

  • 内侧是三角韧带,起自内踝、呈扇形止足骨,防踝关节外翻;

  • 外侧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后三韧带,均起自外踝,分别防足踝过度跖屈内翻、内翻背伸及距骨后移,其中距腓前韧带最易因内翻扭伤受损。

此外,关节囊前后松弛、两侧与韧带融合,辅助关节活动与稳定;小腿肌肉则为踝关节运动提供动力,间接护关节。

二、踝关节扭伤的常见危险因素

诱发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的危险因素被分为了两大类,一类称之为内部因素,另一类为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

  • 踝背屈活动度受限

  • 姿势控制/平衡受损

  • 低BMI(较轻的体重)

  • 女性有更高风险

外部因素:

  • 主要为运动的类型。发病率最高的是特技飞行、篮球、 排球、田径运动和攀岩,而这些运动中起跳后的落地是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

  • 其次,女性的爱美也会导致扭伤,高跟鞋就是关键的作祟因素。

三、踝关节扭伤的分级及临床表现

踝关节扭伤根据韧带损伤程度分为3级,临床表现如下:

1级(轻度)

损伤程度:韧带轻微拉伸或微小撕裂,无结构性不稳。

临床表现:

  • 局部轻度肿胀和压痛。

  • 关节活动基本正常,无淤血或轻微淤青。

  • 负重行走可能轻微疼痛,但功能影响小。

2级(中度)

损伤程度:韧带部分撕裂,伴关节轻度不稳。

临床表现:

  • 明显肿胀、压痛和淤血(皮下出血)。

  • 关节活动受限,行走困难伴疼痛。

  • 可能触及韧带松弛感,但应力测试无完全分离。

3级(重度)

损伤程度:韧带完全断裂,关节显著不稳。

临床表现:

  • 严重肿胀、淤血和压痛,若合并骨折或脱位,可出现关节畸形。

  • 无法负重行走,关节活动极度受限。

  • 应力测试显示异常活动(如抽屉试验阳性)。

四、踝关节扭伤的评估

(一)病史采集

1.受伤机制:内翻(外侧韧带常见)或外翻(内侧韧带少见)扭伤,是否伴"啪"声或瞬间无力。

2.症状特点:疼痛位置(外踝提示距腓前韧带)、肿胀速度(快速肿胀提示严重损伤)、能否负重行走。

3.既往史:反复扭伤提示慢性不稳,糖尿病等可能影响愈合。

(二)体格检查

1.视诊与触诊

肿胀/淤血:外踝肿胀多提示距腓前韧带损伤,内踝肿胀警惕三角韧带或骨折。

压痛点:

  • 外踝前方→距腓前韧带;

  • 外踝下方→跟腓韧带;

  • 第五跖骨基底部→腓骨短肌撕脱骨折可能。

2.关节活动度测试

  • 被动背屈/跖屈疼痛可能提示韧带或肌腱损伤。

3.特殊检查

1前抽屉试验(距腓前韧带)

  • 固定小腿,向前牵拉足跟,松弛感提示阳性。

  • 阳性提示距腓前韧带完全断裂(或显著松弛),需结合临床判断是否需进一步影像学检查。

2内翻应力试验(跟腓韧带):足内翻时外侧疼痛或关节不稳。

3挤压试验:挤压胫腓联合,疼痛提示高位踝扭伤(韧带联合损伤)。

(三)影像学评估

1.X线:适用条件(Ottawa规则):

  • 外踝或足中段压痛+无法行走4步,或内踝压痛+骨性突起压痛。

  • 排除骨折(如外踝、第五跖骨基底部)。

2.MRI/超声:用于疑似韧带完全断裂、软骨损伤或慢性不稳者。

(四)功能评估

  • 单腿站立测试:观察平衡能力,反复跌倒提示功能性不稳。

  • 跳跃/变向测试(康复后期):评估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五、崴脚后的紧急处理

崴脚后要立即停止活动,并按"RICE原则"紧急处理

1.休息(Rest)

立刻停止行走或运动,避免加重损伤。

严重时需拄拐杖或使用支具固定。

2.冰敷(Ice)

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伤处(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48小时内持续冰敷。

3.加压包扎(Compression)

用弹性绷带"8"字形包扎脚踝,松紧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若脚趾发紫或麻木,需松开重新包扎。

4.抬高患肢(Elevation)

平躺时将脚垫高到超过心脏位置(如放2个枕头)

需要及时就医的情况:

  • 完全不能动或一碰就剧痛

  • 冰敷后疼痛不缓解

  • 出现严重淤青、麻木或刺痛感

  • 关节明显变形

特别注意:

  • 伤后48小时内绝对不要热敷或按摩

  • 即使疼痛减轻,也建议就医排除骨折

  • 恢复期需在医生指导下做康复训练

预防崴脚小贴士:

  • 运动前充分热身

  • 选择有脚踝支撑的鞋子

  • 走不平路面时集中注意力

六、后期康复训练

1.踝泵运动

通过踝关节屈伸、旋内、旋外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

动作要轻柔缓慢,10个/组,3-5组/次,2-3次/日。

来源:中国联勤保障

11人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1

来自: 疼痛康复研究 > 《待分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