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我的图书馆

发文章

留言交流

+1

中医君臣佐使配伍方法

zhouqijin 2021年11月01日 | 转藏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7日

提及君臣佐使很多人也不太掌握代表什么意思,实际上,关键就是指中药处方中不一样药品的功效,它针对科学研究中药材拥有非常好的指导意义。每一种名字都意味着着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实际意义,尤其是君臣佐使搭配后在中药材中起了很重要的实际意义,那麼中医学君臣佐使实际搭配方式是什么呢?

space

君臣佐使原来指君王、臣僚、僚佐、特使四种人各自起着不一样的功效,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种药的不一样功效。

药方专业术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但。君二臣三佐五,制当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构成药方的药品可按其在药方中常起的功效分成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作君、臣、佐、使。以医治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子,麻黄出汗补虚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出汗补虚为臣药,甜杏仁助麻黄止喘为佐药,甘草调合诸药为使药。一方当中,君药必不可缺,而臣、佐、使三药则可酌情考虑配备或删掉。

君药

是对于主病或主证起关键医治功效的药品。其药效居聚瑞之首,使用量较做为臣、佐药运用时要大。在一个药方中,君药是主要的,是不能缺乏的药品。

space

臣药

有二种实际意义,

一是輔助君药提升医治主病或主证的药品。

二是对于兼病或兼证起医治功效的药品。它的药效低于君药。

佐药

有三种实际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帮助君、臣药提升医治功效,或立即医治主次的兼证。

二是佐制药业,即用于清除或缓解君、臣药的毒副作用或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依据病况需要,用与君药茯苓功效反过来而能在医治中起相成功效的药品。佐药的药效低于臣药,一般使用量比较轻。

space

使药

有二种实际意义,

一是引经药,即能引聚瑞诸药以达疾病的药品。

二是调合药,即具备调合诸药功效的药品。使药的药效较小,使用量亦轻。

99药师温馨提醒:君臣佐使仅仅药方构造,是一种布局,而不是相匹配实际药味。

用药如用兵?君臣佐使的排布,真正体现一个中医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一个方剂要用很多味药,必须在熟悉药理的情况下才能组织一个方剂,那方和药之间的关系是什麽呢?

药固然有它的作用,就像《神农本草经》上就说某味药治什麽病,都写得很清楚。

但真正面对一个病,面对一个人,单味药依然可能是孤掌难鸣的。

因为人是复杂的,病也是复杂的,治病是要有思想的,思想是人的思想。

药体现的主要是自然属性,而方体现的是人的思想。

一味药就好比一个人,有它的本领,它的性格;

有长处,也有短处。

它的本领再大,都是有限的,所以就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用药治病往往也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尤其是在面对大病、重病的时候。

办大事通常需要好几个人,办小事有时候一个人就行。

有一些简单的小病,用一味药就行,比如蹭破皮出血了,涂点三七粉就行。

当然有时候一个人也能做大事,一味药也能治大病,这就是"单方一味,气死名医",但这种情况毕竟不常见

君臣佐使的团队分工

按照常规,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病,就需要好几味药了。

好比一个工作组,其中,肯定就有一个为首的,能说了算,这就是君药;

还应该有几个帮忙的,他们有能力,有经验,这好比臣药;

还有人,既能帮忙,又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还能对其他人起到制衡作用,这相当于佐药;

还有人纯粹是跑腿的,带路的,这相当于使药。

一个团队的人员往往会形成这种分工,一个方子也如此。

《黄帝内经》里有中方"君一臣三佐五",大方"君一臣三佐九"之说。

对此,我们要灵活地看:

  • 君一,可以说是一味药,也可以说是一种思路,如果这个思路要用很多药来体现,那么这几味药在一起也叫"君一"。

  • 臣三,可以认为是三味药,也可以认为是三种思路,三组药,从多个方面去辅助君药,佐五、佐九也是同样的道理。

  • 而且,同一个药,有时候还要身兼几任

因此,在一个方子里,君臣佐使,有时候很明显,有时候又不是很明晰的。

君药丨治病还是控局?

一次我在另外一个场合给大家讲君臣佐使,有个同学就说:"君臣是封建社会的东西,我们现在已经不用了,方剂依然讲这个,是不是过时了呢?"

实则,虽然现在没有皇帝,但"君"依然是存在的,他就是为首的,就是领导,这个长,那个主任,都是他对应的团体里的君

否则,"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团队没有主帅,就成了乌合之众。

君,是核心,是方向。

有君就有臣,臣是辅助君的。

人们常说,君药是用来治病的;

有一次我在微博上说:"君药好比君主,君主无爲而治。君药是不治病的,它是用来调整体质的。"

这就是两种说法了,哪个对呢?

都对,但都不全面,二者合在一起讲就完整了:

治小病的方,君药是用来治病的;

治大病的方或者说调整身体的方,君药是用来控局的。控局就是控制整个局面。

治小病相当于做一件小事情。

比如说,我现在去采购,带两三个人去,买什麽我说了算,我是君;

虽然他们几个帮我的忙,可我也没法闲着,可能我手上拎的东西比他们还多呢。

这是治小病的方,君药是治病的主力。

治大病好比做一件大事,为首的没法事必躬亲,但他要能够把控大局

君药控局,也就是调整体质,然后让臣药来治病。

比如说,某人长期肝郁,乳房中出现很多包块,一检查,西医说是乳腺增生。

咱们给她开的方子,逍遥散为君,用来疏肝解郁,这是调整大局的,它本身并不治疗乳腺增生。

现在有的医生遇到乳腺增生就开一些加味逍遥丸之类的中成药,这是不管用的,光调整大局,不干实事,问题会始终存在。

所以我们还得加上臣药,也就是软坚散结的药,比如夏枯草啊、浙贝之类,如果严重还得加海蛤壳、浮海石之类的,这就是针对乳腺增生的。

再加佐药、使药。

因爲逍遥散比较燥烈,软坚散结的药也要消耗津液,咱们可以加上芦根、花粉之类的东西来补充津液,这是佐药。

乳房偏人体上部,可以加点桔梗把药往上带;

乳腺增生跟络脉有关系,咱们还要通络,可以用丝瓜络、橘络之类的,把药力引入络脉,这都是使药。

这是一个方子。

虽然乳腺增生不是什麽大病,但是咱们在组方的时候依然把君药拿来控局,而不直接把君药拿来治病。

所以说,治小病的方跟治大病的方是不一样的

有人会说,调理身体爲什麽要跟治大病放在一起,而不是跟治小病放在一起呢?

其实啊,调理身体比治小病要难,小病可能很快就治好了,调理身体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好比治理一个国家,可能这个人什麽病都没有,他说大夫你给我调一调,他说得轻巧,可你花的精力不亚于治一个大病。

所以说,治大病难,调理体质也难

北京过去的老中医经常讲这麽一句话:"不怕抬着进来的,就怕走着进来的,最怕的是笑呵呵走着进来的。"

抬着进来,说明这个病已经很严重了,哪儿出了问题,一目了然,我们该怎么治就怎么治,实在治不好也可以说明,这个不用怕。

走着进来的,他的症状不明显,可能还想考考你。

你问他的病情,他说一半瞒一半,这就有点不好对付了,现在很多这种病人。

笑呵呵走着进来的,可能也就没什麽病,就是想叫你给他调理调理身体,这时候症状不明显,寒热也不明显,甚至体质都不明显

你得问,还得猜,还要防止他不相信你、捉弄你。

抬着进来的病人对你有极大的依赖,人家绝对相信你才把病人抬来;

走着进来的他可能就对你半信半疑;

笑呵呵走着进来的,他可能根本就不相信你,就是来试试。

大家学了中医,以后会经常遇见一些朋友跟你说:"给我试试脉。"言下之意也就是说我来试试你、考考你。

你说你怎么办?

这类人的方子比较难开。

你可千万不要让一个好好的人,吃了你的药反不如以前了,这样他会天天在背后骂你。

开这种方子,依然用君药控局,好比太平盛世之君,守成也不容易啊!

佐药丨既帮助又不帮助

佐是什麽呢?

臣和佐有什麽区别呢?

以前我问过一位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君臣佐使是什麽意思?"

君药他解释得很好,臣药是辅佐君药的,佐药也是辅佐君药的,我问:"既然都是辅佐君药的,那他们之间有什麽区别?"

他就讲不清楚了。

佐,古字写作"左",有"帮助"的意思。

《说文解字》段注云:

"左者,今之佐字。......左手也。

谓左助之手也。

以手助手,是曰左。"

但同时,它又有"不帮助"的意思。

《左传·襄公十年》:

"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佐之。"

疏曰:"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所以所助者为右,所不助者为左。"

有人也许要问,既有"帮助"的意思,又有"不帮助"的意思,那么到底是帮助还是不帮助呢?

其实,帮助就是不帮助,不帮助就是帮助,既帮助又不帮助,才是真正的帮助。

比如,我一味帮助你,使你产生了依赖,变得无能了。

效果就适得其反,帮助成了不帮助,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帮倒忙";

不帮助呢?

或许会使人独立自主,发挥潜能,最后自己成功,这样,不帮助成了最好的帮助。

中国的学问,永远不是绝对的。

所以,最善于帮助别人的人,是既帮助又不帮助的。

君王就需要这样的帮助。

我们经常把"辅佐"二字连用。

辅是辅助,更偏重于"帮助";

佐是反佐,更偏于"不帮助"。

不帮助,当然不是故意捣乱,而是在君王有过失的时候能够提出不同意见(所以我们经常说"意见相左"),这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过去我们经常把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叫"王佐之才"。

我们不要以为君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可以为所欲为。

其实,你权力越大,帮助你的人越多,制约你的人也就越多

有帮助有不帮助,有生有克,君王才能保持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当得长久。

处方用药也是如此。

佐药作为帮助君药的药,也是既帮助又不帮助的,或者说,是通过不帮助来帮助。

比如,左金丸中,只有吴茱萸和黄连两味药,这个方子,顾名思义,是用来"佐金平木",泻肝火的。

它不直接泻肝火,而是采取"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通过黄连泻心火来间接泻肝火。

对于肝,它不但不泄其火,反而用少量的吴茱萸来温它一下。

这叫欲清先温,欲擒故纵。

吴茱萸性温,黄连性寒凉。

一寒一温,互相牵制,达成了这个方子的平衡。

方书上的标准计量是黄连六份,吴茱萸一份,但在临床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寒热的多少来重新调配剂量比例。

再比如,银翘散本是辛凉方剂,其组成是:

银花 连翘 桔梗

薄荷 竹叶 荆芥穗

豆豉 牛蒡子 生甘草

古法制豆豉,是用苏叶煮豆,然后发酵而成。

现在的豆豉,因为不知其制作过程,所以临床上一般用苏叶代替豆豉,苏叶也是辛温之品。

在辛凉剂中加一味辛温之品,其作用,既是帮助辛凉剂发汗,也是为了给方子中的凉药一个反佐,使其不过于寒凉。

佐药丨体现临床的功夫

药性是有偏的,但方子的性质却不能过偏

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深的功夫的。

所有的中医都知道熟地滋阴、附子温阳、人参大补元气、茯苓淡渗水湿......

但在具体运用中,在辨证立法都一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有疗效有的没有疗效呢?

君药、臣药,甚至使药,大家用得都会差不多,但佐药怎么用,却有很大差别。

往往很多方子开出来,有欠平衡,钻头不顾屁股:

先是高歌猛进,直达病所,初服有效,但孤军深入,马上陷入困境,病邪反攻,变证蜂起。

如果佐药用得好,兼顾面较多,留有退路,绝不致如此。

《黄帝内经》中,中方"君一臣三佐五",大方"君一臣三佐九",差别全在佐药的运用上

这好比唱戏,主要演员就是"君一臣三"这四个人,再来五个配角,场面就不小了,如果来九个配角,舞台效果会更加宏阔。

但安排九个配角,要比安排五个配角难得多。

所以,我们看一个中医开处方的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看这个方子的君臣佐使诸药之间是否丝丝入扣,达成平衡

要达到平衡,就要善于使用佐药,这个佐药既要对君药有监制作用,又不能影响君药发挥疗效,还得对治疗一些兼证有辅助作用。

要达到这个效果,还是颇费拿捏的。

临床的功夫,全在此拿捏之中。

所以,用药不难,难在用佐药;组方不难,难在平衡。

还有一个使药。

使药就是信使,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它能够把药带到该去的地方,是带路的或送信的。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我们不多讲。

中药配伍为什么要讲究君臣佐使?

《本经》云:"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正确使用和理解君臣佐使,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第一,君臣佐使,原指古代人事关系,即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

君者,君,尊也。——《说文》。

君也者,掌令者也。——《春秋繁露》。

臣者,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说文》。

佐者,佐,助也。——《广雅》。

使者,使臣也。

第二,药物配伍的数量,凡是遇到数字在中医概念中,我们要非常敏感加以重视,中医的取类比象中的比象即来于此。

《本经》中药物组方配伍方式分为两类:一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二臣、三佐、五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二味臣药,三味佐药,五味使药,而药物功能种类是四种,此类组方中的数字,包括了从一到五的小衍之数。

先来了解一下组方术数的含义。

一者,代表太极,是在天地阴阳分开之前,成球状、点状。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家不可一日无主。"又"一国不容二主",君药是一方之主,作用方向直接,直达病所,调节造成机体阴阳失衡的最主要原因。

二者,代表阴阳,天地、上下、内外、表里等,阴阳的作用调节平衡,君药能否准确发挥作用,君令能否实施其功用,需要大臣的保驾护航。好像用导弹攻击,导弹飞行依靠弹翼,弹翼帮助导弹保持平衡,因此而准确击中目标。

三者,代表三才天地人、上中下、精气神等,在外应天气降为雨,地气上为云,在人体则是在内五脏之精化气,在外六腑之阳气顺降,卫气护外,在内之精与在外之气的相互转化。

五者,五行,五行生克平衡,五脏藏精以及化气平衡。此组方原则是通过调节五脏藏精与化气,以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以五行为根本的治疗方法。四者,四时,经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四时乃天之精,天地间万物生之本。

二类组方原则,是由一君、三臣、九佐使组成,即一味君药,三味臣药,九味佐使药。从术数来看,三是指气的开阖枢变化。经云:"其生五,其气三。"此气为五脏之精所化生,此三气分内外而成六气。

此三气可分别表现在上中下三个不同部位,而成"九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又经云:"神藏五,形藏四,合为九藏。"

九藏所反映的是五脏之气的阴阳转化。不论是"三气"还是"九藏",都是气的阴阳平衡变化。此类组方药含义,通过运化在内的精化气,以达到身体上下阴阳平衡,并且通过调气以祛邪外出。

两类组方各有特点,前者应河图之十数,后者应洛书之九数;前者通过调精以调节阴阳平衡,后者通过调气以祛邪;前者更适合扶正祛邪,治疗虚证,后者则更适合祛邪以扶正,治疗实证。

讲到这里顺便讲一个故事,有一次我讲此内容的一个段落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北美分站的微信群上,版主田博士做了一下回应,为了反映真实性,他的原话没有改动。

他说:"另一个太阳是朱老,回复小草的问题,我和朱老同龄同届,对他的学识和成就,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相差甚远。大家还记得那首歌吗?东方红,太阳升,北中医出了个朱燕中!他是我们的骄傲,为有这麽个大师而自豪!"

我跟帖说:"田博士太客气了。"

他又说:"朱老,我不是随便乱夸你的,是有充分依据的,例如你刚刚发的上文给我解了一大惑,我跟从我的老师董老多年,发现他的方子大部分不是11味药,就是13味,和你说的两个(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和一君,三臣,九佐使,)组方原则完全吻合。老先生生前都没告诉我这个,今天终于被你破译了,你说你高不高,不佩服行吗?"

我说:"是经典太厉害了,国内的中医大家熟读经典,才有后来的成就,如果不学习经典,老师的意图很难掌握呀。"

作者简介:朱燕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1

来自: zhouqijin > 《君臣佐使香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