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搜索
我的图书馆

发文章

留言交流

+1

中秋节,他们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青梅煮茶 2015年09月21日 | 转藏
今天,我们过中秋,无非赏月、吃月饼,可是在古代,文艺范儿的诗人们在中秋节这样的日子里,必然是要吟两句诗才算过节的。如果那时有朋友圈,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唐代有朋友圈,李白作首诗,会引发多大的轰动呢?嗯,大概就是唐代诗坛、乃至中国诗坛的奥斯卡吧!

朋友圈中,穿越者甚多!!!
太白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杜甫绝对是太白的脑残粉!!!
"中秋节"——唐诗首现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皇家要在这天拜祭月神,民间则要庆祝秋季的丰收,拜祭土地神。魏晋之时,民间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尚未形成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也就是在唐代初年,中秋节才被正式定为节日。

中秋节的概念,先是出现在了唐诗中。据统计,在4万余首唐诗中,写到八月十五赏月的诗歌共有111首,分别来自65个诗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刘禹锡的《八月十五日夜观月》等。唐诗中的中秋节,没有月饼,只有月亮。月亮大多与乡愁有关,这多半是因为感性的诗人由满月联想到自身的境遇,便发出感叹,中秋节也被赋予了思念、团圆的含义。

那时的中秋习俗,也就只有望月了。

所以李白才会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慨。正所谓"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在中秋节这天写诗的人,大多是孤单的吧!

在宋代文坛,苏轼和辛弃疾也算豪放派的代言人了。二人转变画风,写起抒情婉约的诗词也是一级棒哒~

苏轼朋友圈长这样:

辛弃疾绝对不自恋

真正的中秋在宋代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这本书也第一次提到了"月饼",不过当时的月饼是普通的点心,还没有过中秋就要吃月饼的习俗。

那时的八月十五,不再仅仅是望月了,而是"玩月"。宋代城市生活发达,中秋节这天非常热闹,有钱的人在自家庭院里赏月,普通人就去酒楼包酒席赏月,小孩子在夜市里嬉戏,通宵达旦。

苏轼因为新党、旧党两面不讨好,所以他的大半生都在外漂泊,他一路被贬,一路向南,先是黄州,后是惠州,再之后又是海南。期间他的门人和崇拜者们也连带着被贬,苏轼那是相当苦闷。不过他的苦从来都不说出口,而是化成了传世的诗文。

被贬谪的岁月,能支撑苏轼的,也就是亲人和朋友了。弟弟苏辙跟他感情最深,《水调歌头·中秋》便是苏轼为苏辙所作。有分离也有重聚,在另一个中秋夜,他终于能与苏辙共赏中秋月,但还是感伤于团圆不久后就要分别的事实。

南宋朝廷内忧外患,辛弃疾等人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其作品常常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

《红楼梦》中有多处写到中秋节,明清中秋是如何过的,先看看他们的朋友圈你就知道了。

神预言之贾雨村的朋友圈

首先还是必不可少的赏月!
赏菊吃蟹作诗——文艺薛宝钗

大户人家才有如此雅兴啊~
思念是永恒主题——纳兰性德

纳兰不哭,你还有沈宛。
明清中秋,隆重至极

明清时的中秋节,极为隆重。《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在中秋节这天举头望月吟诗,还与邻居小酌一番。之后故事才被他引着走进了大观园。

大观园里的中秋节,则是一场盛大的聚会。姐姐妹妹们还有贾宝玉一起结起了海棠诗社,在八月十五这天,赏菊花,吟菊花诗;吃螃蟹,再吟螃蟹诗。菊花诗是林黛玉独占鳌头,但是螃蟹诗则是薛宝钗写得好。让人奇怪的是,一贯以乖乖女形象示人的宝姐姐,却在诗中无情地讽刺了世人。

这时的大观园,正处在极盛期,处处都是生机勃勃。不过,到了下一次中秋节,就只见衰败之气了。这已经是第七十五回,这次中秋节的仪式感最强,首先是贾母带着大家在月台上焚香拜月,旁边摆着"瓜饼及各色果品"。之后大家便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花便是应景的桂花。不过花却传到了最无趣的贾政手中。

游戏之后,贾母看见满月,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便令人吹笛。在缥缈的笛声中,大家一起去赏桂花。之后,林黛玉和史湘云便跑到水边的凹晶馆,一边赏月,一边联诗。相比上一次中秋,这次只剩下她们两个人。

古代交通不便,人与人之间分别之后要再相见是很难的。中秋月圆,人们仰望天空如盘似玉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常常借此寄托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叫"团圆节"。

纳兰妻子早逝,中秋之夜会不自觉想起"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事情。无论是思念故去之人,还是想念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在中秋佳节,思念绝对是永恒主题。

月饼这东西




月饼的由来,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此说无据,胡饼汉代已入中原,类于今天的馕。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近似月亮罢了,和月饼毫无关系。事实上,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但属市卖食品,与中秋节无关,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中秋,登楼玩月,多用西瓜、团饼,亦取月圆之义。"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饼"更为流行,并影响到现代人的节日消费行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1

来自: 青梅煮茶 > 《中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0条评论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