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脾病而四肢不用?
因为脾病不能运化胃之所生化的水谷精气达于四肢,养,筋骨肌肉萎缩,而产生四肢不能随意运动之病变。这一理论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四肢枯萎,不能随意运动的病证,运用调治脾胃的方药治疗,常有良效。《素问·痿论》提出的"治痿者独取阳明"治则成为临床治疗痿证的指南,至今指导临床实践。
饮食代谢的过程是怎样的?
食物经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过整个消化道的过程,就是机械与化学的消化过程,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和甘油)、水、无机盐和食物中的维生素等,经消化管黏膜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运行到全身,不被吸收的残渣遗留于大肠内,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习惯上也叫"排遗",即将外界纳入的水谷不被吸收的糟粕等物排出体外。小便习惯上应叫"排泄",内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经尿排出。二者都有规律地定时进行。但在相比之下,排泄比排遗更为重要,一个人一两天不大便不一定影响生活和工作,若一天不小便,就值得重视了,临床上就要采取措施。这只是有关现代生理学食物代谢的粗略情况。中医学对这一生理功能的认识与上述情况有些出入。中医学认为食物的代谢除与脾、胃、肠等脏腑有直接关系外,还与心、肺、肝、肾......许多脏器有着相互协作的联系,简述于下:食物(水谷)经口腔、食道进入于胃,经胃中阳气腐熟、消磨后,传入小肠,在小肠"化物出焉"与"泌别清浊"作用下,清者(营血物质———水谷精微)上输于脾;浊者(残渣———水谷糟粕)下传入大肠,形成粪便,经大肠传导排出体外。上输于脾的清者,再由脾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后贯注心脉,分别"浊气归心","散精于肝","充养于肾"等。脾在对食物的运化过程中须肾中精气的充养、肾阳的温煦,功能才能正常进行。所以古人认为脾肾两脏,一主先天,一主后天,相互依存,相互滋养。在食物的消化代谢过程中,亦可明显地体现出来。另外,食物的消化吸收代谢过程,是属全身性的生理活动,所以,除上面提及的胃的腐熟、消磨,小肠的化物,大肠的传导,脾的运化输布外,还需肝气疏泄,肾阳的温煦,肺气的宣散,心脉的运输等相互协作。如果其中任何一个脏器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和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
肝主疏泄表现在哪些方面?
疏,是疏通,畅达;泄,是排泄,宣泄。肝主疏泄,是古人对肝性柔和、条达,不郁不亢生理状态的概括,它直接关系着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调畅。具体的功能表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情志方面:情志活动是"神"的体现,神是依靠精、气、血等物质为基础的。精气充盈、气血调和、气机调畅,志舒展,爽朗,既不抑郁也不亢奋,俗称"心平气和"。若肝气疏泄不利,条达失宜,气机失调,气血紊乱,或滞而不爽或亢而为害。情志抑郁不舒,可见郁郁不乐,欲哭,寡言少欢,多疑善虑等;情志亢奋,可见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等。反过来外界事物引起的精神刺激,特别是郁怒,又可引起肝疏泄功能异常,气机不畅,见胸胁胀满,头胀头晕目眩等病变,所以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及"暴怒伤肝"的理论。后世章潢《图书编·养肝法》言:"肝属木,藏血,魂所居焉,人之七情,惟怒为甚,......善养肝脏者,莫切于戒暴怒。"抑郁寡欢和急躁易怒,是相反的情志反映,但从本质上讲,同是肝疏泄不利在不同个体中的表现,所以临床治疗总的原则都是以疏理肝气为主。(2)消化方面:肝主疏泄表现于消化功能,目前多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胆汁的分泌,胆汁又称"精汁",《灵枢·本输》篇称胆为"中精之腑",胆汁为肝之余气而成,孙思邈《千金方·胆腑脉论》也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现代研究胆汁是由肝脏微胆管不断分泌而成,藏于胆囊,再注入于肠内参加消化作用。胆汁的形成、分泌与排泄均与肝的疏泄功能密不可分,而胆汁又与食物的消化直接关联,所以肝主疏泄可以直接影响水谷的消化。二是肝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升降适宜,只有在脾气主升胃气和降的情况下,清气才得以上升,浊气才得以下降,水谷精微才能输布于全身,残余糟粕才能下传大肠排出体外。所以说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正常消化功能的重要条件。如肝失疏泄,则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出现消化异常的病变,临床经常可以见到肝失疏泄的患者,除了出现胸胁胀痛,急躁易怒,或抑郁少欢症状外,常兼见胃气不降的嗳气、呕恶和脾气不升的腹胀、腹泻等症。前者称之为"肝气犯胃",后者称之为"肝脾不和"。正如唐容川《血证论》中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3)血液运行方面:《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素问·五脏生成篇》王冰注曰:"气行则血流。"肝气条达,气机调畅,则血行不怠;若疏泄失调,气机紊乱,或气滞不畅,血瘀不行,见刺痛与癥瘕积聚等;若气乱无序,血不循经则可导致各种出血证。另外,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还可以使三焦、经脉通利无阻。否则,三焦不利、水道不通则会引起水肿、腹水等病证。《金匮要略》所说"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就是指因肝疏泄不利而引起水液代谢障碍的病证。可见,肝主疏泄与人体气机调畅关系是极为密切的。肝气条达,疏泄适宜,则气机通畅,升降适度,出入有节,故一切器官功能正常;若肝失条达,疏泄失宜,则气机郁滞或紊乱,升降无度,出入失节,从而使一定的组织器官功能失调而发生多种病变。
怎么理解宣发、敷布、输布与疏泄的含义?
宣发、敷布、输布、疏泄几个术语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经常遇到,不论是阐述脏腑的生理病理,还是辨证与诊断都不断出现,但往往有时使用不太确切,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下面仅就我们的理解做一介绍:宣发:是宣布、发散的意思。肺主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作用,能使气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处不到。正如《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文中"上焦开发"主要是指肺的宣发作用,若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可见胸满、鼻塞、咳吐痰涎等症状。敷布:是发布、布散的意思。是元气通过三焦之路,到达周身,以激发、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输布:是运输、布散的意思,主要是指脾的功能。脾主运化,能将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运输于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所以津液运达全身,除脾的运化输布作用外,还依赖于肺、膀胱、三焦等脏腑的作用方能完成。由于脾能"为胃行其津液",微需上归于肺,方能达于全身,所以常说脾有"输布"和"转输"的作用。疏泄:是疏通、畅达的意思。主要指肝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是肝气具有条达疏畅的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调畅全身气机,调畅情志的变化,以及调节胆汁的排泄等方面。使全身各种功能活动保持着生理功能相互协调,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经常维护其畅达活泼的生机。
阴经、阳经生病而异的原因是什么?
阴经、阳经生病而异的原因,总体分四个方面:(1)"阴阳异位"。阴阳经作用的部位不同。三阳经经脉之气(天气)主宰于外,三阴经经脉之气(地气)主宰于内。(2)"更虚更实"。即经文所说无论阴经阳经均有虚实的不同变化。(3)"更逆更从"。其经文解释分两部分:1"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说明手足三阴、三阳经经气运行起止、走行方向不同。2"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即上部有病,在上发展到了极限就向下弥散;下部有病,在下发展到了极限就向上弥散。说明手足三阴、三阳经发病部位与病传方向有别。通过上述经文可知,手足三阴、三阳经的循行方向是不同的,疾病的蔓延方向也是有向上向下的传变的不同。逆,是疾病蔓延的方向与经脉走行的方向不一致。从,是疾病蔓延的方向与经脉走行的方向一致。(4)"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其经文解释分三方面:1"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即病因不同,病邪作用于人体的部位(内外)不同。风邪→阳(外)→六腑;饮食→阴(内)→五脏。2"喉主天气,咽主地气"。喉为气道的开口,咽为食道的开口,阳明经循喉咙,太阴经挟咽,说明了不同的病因,通过不同部位或途径进入人体,而伤不同经脉。3因为"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所以"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虽然风邪、湿邪都是从外部侵犯人,但有上下之别。
五脏与五体、九窍、五华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体,含义有二:一是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五体与五脏相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二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质,如《灵枢·根结》篇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是说五种形体不同的人,即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血分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各异等等。这里所谈五体,是指前者而言。九窍,头部七窍(目、鼻、口、舌、耳)及前阴、后阴为九窍。九窍分别由五脏所主。"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等。另外,中医还有"五官"之称,即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也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又称为五脏之"苗窍"。《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又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五华,即面、毛、发、爪、唇。《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心主血脉,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体红润有神,若心气不足,心血不充则脉弱而细,面色苍白无华,舌淡失神,若心血瘀阻,面色青紫,舌体紫暗或有瘀斑;若心火上炎,可见面红、舌尖红或舌体糜烂等。肺气宣发,皮毛得以温煦滋养而润泽,若肺气壅实闭郁,或肺气虚而不能宣发卫气、津液于皮毛,不仅卫外功能减弱,肌表不固自汗,易患外感疾患,而且皮毛焦枯失泽。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外邪客于肌表,肺气不宣,则气道不通,鼻塞流涕,若肺内热邪壅盛,则肺气上逆喘促而鼻翼煽动。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有源,肌肉丰满壮实,口唇红润。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肌肉消瘦或萎废,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若脾不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肝藏血,"淫气于筋",筋骨运动正常,若肝血虚,血不养筋,筋失所养则瘛?肢麻,手足震颤,屈伸不利;若高热劫伤津血,则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证。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充盈,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若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多软而薄,或枯脆色不泽,甚至变形。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若肝血虚,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目赤红肿痒痛,肝风内动多见目斜上吊等。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临床多以肾虚证表现于耳与二阴的功能失常。关于"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肝主藏血为血海。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发由血滋养,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所以"发为肾之外候"。若肾精气充盈,则毛发丰茂而光泽;若肾精气虚衰,则发枯不荣甚至变白或脱落。
情志过激导致的病理变化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情志致病可以出现以下三方面的病理变化:(1)气机紊乱。如经文所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2)直接损伤脏腑。如经文所说的怵惕思虑伤心、愁忧伤脾、悲哀伤肝、喜乐伤肺、大怒伤肾。说明了神伤可直接导致脏伤。(3)神志异常。情志过用可直接引起神志异常的病理变化。如"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等。
为何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气,司呼吸,是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的场所,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呼出体内的浊气(二氧化碳),吐故纳新,使体内外气体不断得到交换,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又肺吸入之清气(氧气),与水谷之精气相结合,形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司呼吸。又通过心脉布散全身,以温煦四肢百骸和维持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故曰"肺主一身之气"。肾主纳气,即肺吸入之气,应下纳于肾,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需靠肾气主纳的作用来协助,只有肾中精气充盛,吸入之气才能经过肺的肃降下纳于肾。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伤及肾气,而肾不纳气,则可见喘促,呼多吸少,张口抬肩,动则加甚等临床表现,故曰"肾为气之根"。
《灵枢·本神》是如何认识思维的?
《灵枢·本神》曰:"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概括思维和思维的产生。任,《郑笺》曰"以思相信曰任"。任物,即对事物进行思考确定信念想法,古代称之为心思,即今之思维。这一活动是由心来完成的。思维的过程从经文可以总结为五个过程:1意念的萌生,"心有所忆谓之意"。2意念的保存,立志,"意之所存谓之志"。3犹豫阶段,"因志而存变谓之思"。4深思远虑阶段,"因思而远慕谓之虑"。5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对事物有了正确认识,并能处理事物"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整个的思维过程即意、志、思、虑、智,是思维活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逐步认识过程。
什么是魂、魄的发生之物质基础及其所藏之所?
魂,是伴随神气而产生的情感志意等精神活动。其发生的物质基础是神,或血。《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又言"肝藏血,血舍魂"。从中也说明魂藏于肝。魄,是伴随物质、形体产生的性格、感觉、反应能力等本能。其发生的基础是精、气。《灵枢·本神》曰:"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又曰:"肺藏气,气舍魂",也说明魄藏于肺。
"心主身之血脉"与"肺朝百脉"的中西医理解如何?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是指心脏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的作用。脉为血之府,与心相连,是血液运行的隧道,心之所以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不已,全赖心气的作用,因为"心藏血脉之气"。《医学入门》中更明确地指出:"人心动,则血行诸经,......是心主血也。""肺朝百脉",朝即"朝会"之意,指全身血液,都要流经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即脉中水谷精微之气,流行于经脉。全身之经脉(即百脉)之气,又均朝会于肺,因而有"肺朝百脉"之说。心主血,肺主气,由于肺气贯通于百脉,故能协助心脏主持血液循行。《类经》云:"经脉流通,必由于气,气注于肺。"故肺为百脉之朝会。只有心、肺二脏相互协作、协调,才能使人体气血不断循环周流不息,清气和水谷精微得以输布全身,将其代谢的废物不断排于体外。"心主身之血脉",是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运行的情况是:"动脉血"从左心室驱出,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及组织,在身体的毛细血管中进行物质交换,把氧气(即清气)和营养物质(水谷精微)运送给组织细胞,并带走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产物和二氧化碳(中医统称之为浊),变成"静脉血",流入小静脉,再经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返回右心房。这一整个循环过程,叫做"体循环",也叫"大循环",其动力来自心气。"静脉血"经右心房流入右心室,由右心室将其驱入"肺动脉",然后到肺,在肺泡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浊气),吸收新鲜氧气,又变成了"动脉血",再经肺静脉将血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的过程,叫做"肺循环"又叫"小循环"。同样也是靠心气推动的结果。左心房的血再进入左心室,左心室又将动脉血输送出来。就这样,血液在由"体循环"和"肺循环"连续构成的密闭的环行管道系统中周而复始,循环无端,以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体循环和肺循环同时进行,在正常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流经这两部分的血液量是相等的。而流入和流出心脏的血液量也相等,如果不相等,便是病态的表现。正由于体循环的静脉血流入右心房,肺循环的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入左心房,所以有"诸血皆归入于心"的说法。又全身静脉血流入右心房,由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经右心室将其驱入于肺动脉到肺,进行气体交换。这就是中医学所说"肺朝百脉"或"百脉朝会于肺"的本意。
什么叫"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是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之一,同源"。由于肝与肾在五行、天干、方位等配属上,肾属北方壬癸水。因肝与胆相表里,胆为腑与天干相配属甲;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腑与天干相配属壬。所以肝脏属"乙木"、肾脏属"癸水",习惯又称"乙癸同源"。"肝肾同源",主要是阐述肝与肾二脏关系之密切,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1)肝肾二脏之阴可相互滋养,"肝藏血"、"肾藏精",精与血都化源于水谷精微。且精与血在生理活动中还可互生,生肝血,肝血亦可化生为肾精。所以称"肝肾同源"。(2)肝和肾均内藏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临床上肝或肾之阴虚而致相火妄动,常是二者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采用补肝兼养肾之法,便是以此立论的。也可以说肝肾两脏在临床上无论虚证还是实证,其补泻原则皆是二者兼顾的。正如《医宗必读》所说: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另外也有人认为肝与肾两脏,同居于下焦,在生理上自然关系密切。也作为解释"肝肾同源"的理由之一。由于肝肾两脏生理关系极为密切,当然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响。生理上,肝血须依赖于肾精滋养,肝才能有藏血和疏泄功能活动;反之,也只有肝血充盛,使血化为精,肾精才能充满,肾才能有藏精,主生殖发育等功能活动。所以病理上,当一脏亏损时,另一脏也必然导致不足。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肾精亏损。又由于肝肾同居下焦,肝血与肾精互生,二者之阳皆属相火,同源于命门,所以肝阴、肝阳,肾阴、肾阳之间有相互制约的关系。若因某种原因引起一方不足,就可以导致另一方的偏亢;反之,一方的偏亢还可导致另一方的不足。如肾阴不足,肝失濡养,可导致肝阳偏亢,见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等,习惯称"水不涵木"。若肝火太盛,阳气有余,亦可伤及肾阴,导致肾阴不足,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盗汗等。由于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决定了在临床治疗肝病与肾病必须二者兼顾,即肝血虚,补养肝血亦当填补肾精;肾精不足,补益肾精亦当滋养肝血。又如阳刚上亢往往是阴不足而致,故平肝潜阳,亦当滋补肾阴。只有二者兼顾才能使阴阳平衡,恢复正常生理活动。
脾与胃在生理上如何相互配合?
脾胃属土,同居中焦。脾为阴土,喜燥而恶湿;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脾与胃共同完成水谷受纳、腐熟、消化吸收与输布。脾气的特点以升为顺,胃气的特点以降为和,二者经脉互相络属,配合成脏腑阴阳表里关系。脾主运化转输,胃主受纳腐熟。胃与脾一纳一运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输送营养的功能。如果胃不能正常纳谷与腐熟,响脾的运化;若脾不能健运,也会影响胃的受纳与腐熟。所以临床上往往是食欲不振、厌食纳呆与食后饱胀、消化不良同时并见。前者属胃不受纳,后者属脾不健运。在治疗时"和胃"、"开胃"、"降胃气",与"健脾"、"醒脾"、"助脾升清"往往是同时并用。
脾与胃在病理上如何相互影响?
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脾气将水谷精微上归于肺,借宗气以输布营养周身。上至头目,旁及四肢,内而脏腑,外而肌腠皮毛。胃主降浊,以降为和,胃将受纳腐熟的水谷,不断下传至肠中,保持肠胃的虚实更替,食纳与消化正常,气血才有化生之源。若脾胃升降失调,则必然相互影响发生病理。若脾气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纳呆、呕恶或呕吐、嗳气、脘腹?胀等症。反之,若饮食不节,食滞胃脘,浊气不降,也同样影响脾气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就是对脾胃升降失调的病理概括。
五脏所藏及其脏气虚实的病证表现是什么?
五脏所藏及脏气虚实的病证表现为:(1)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2)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3)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4)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5)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什么是"三焦"?
"三焦"的含义,一般来说有三个。(1)三焦腑,为六腑之一,《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素问·五脏别论》又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从上述经文分析,三焦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器,既是营养物的仓库,又有传化糟粕的作用,既能摄入五味化生营养,又能排泄代谢糟粕,故称"传化之腑"。在《灵枢·五癃津液别》篇对三焦阐述似乎更为明确:"水谷皆入于口,......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说三焦是水谷精微之气———津液出入于肌腠之间的通道,肌腠依靠三焦为通道,才能得到水谷精气的温煦滋养。三焦不仅能输送水谷精气,并有气化功能,使气(即水气)化为津液,从玄府(汗孔)排出则为汗,从膀胱排出则为尿(即溺)。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是主管体内水液流通和排泄的器官,也是水液流通和排泄的通道,它把肺、肾、膀胱、腠理密切联系在一起,成为水液代谢贯穿始终的通道,所以称三焦为"中渎之府"(《灵枢·本输》)。在十二脏中"惟三焦最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是孤之腑也"(《类经》)。综合以上所引《内经》、《类经》有关记载足以证明,三焦是遍布全身内外、肌腠之间的水谷精气、津液和五脏之气出入的通道,是六腑中三焦的基本含义。从现代医学观点来分析,"三焦"似指遍布于全身的组织间隙和细胞间隙,是细胞外液循行的通道,通过细胞外液的循行代谢,供给机体细胞以进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氧气、各种营养物质和酶、水、盐类,以及各种激素,并把细胞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引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这跟《金匮要略》所说的"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气血所注",和《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以及《中藏经·论三焦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概括《内经》有关记述所提出的"三焦者,......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内外左右上下皆通,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的记述,虽然中医西医名词术语不同,但其实质是基本相符的。由此可见,《类经》关于"三焦者,......分明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故有中渎是孤之名,而亦有大腑之形",有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功能,为元气和水谷运行之通道等认识,应该说是对中医学的重大贡献。(2)通常所说上焦、中焦、下焦之"三焦",与上述六腑之一的三焦概念不同。上、中、下三焦主要指人体躯干部位的划分,即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两脏;横膈以下至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等脏器;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脏器。概括其生理功能:上焦司呼吸、主血脉,将精气敷布于全身,以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灵枢·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上焦如雾"。又吸入之清气,和人体所需之水谷必经过上焦而纳入人体,所以又说"上焦主纳"。中焦主要腐熟水谷,并将精微物质,化生营血。《灵枢·营卫生会》篇将腐熟水谷的功能形容为"中焦如沤"。水谷必须经腐熟才能化生为人体需要的精微,所以又说"中焦主化"。下焦主要是泌别清浊,并将糟粕以及代谢水液排泄于外,《灵枢·营卫生会》篇将这一功能形容为"下焦如渎"。体内的糟粕与代谢水液必经下焦排出体外,以又说"下焦主出"。(3)"三焦辨证"的"三焦"。清代吴鞠通等医家将"三焦"的概念加以引申,在温病学中作为说明病理变化和病情发展阶段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针对温热病而使用的,它与上述三焦的两个含义皆不相同。从古至今,千百年来,对三焦之争,从未停息,其认识一直没有得到统一,今综合诸医家之说,略如上述,仅供参考。
什么是营气与卫气?
营气与卫气是中医学中生命物质的代表。对营气与卫气的认识应从经文入手,分以下几个方面:(1)产生。"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此句经文说明营气、卫气产生的物质基础是水谷,部位是胃。(2)性质。"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其中的"清"、"浊"是指营气、卫气的质性,唐容川注:"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总体来说,营气、卫气均化生于水谷精微,营气属于水谷精微中柔和部分,卫气属于水谷精微中刚悍部分。(3)存在环境。"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脉中,指血脉之中,所谓营分;脉外,指血脉之外,分肉之间,所谓卫分。即营气在血脉之中运行,卫气在血脉之外、分肉之间运行。(4)运行方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营卫沿十二经相伴行,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昼夜沿十二经行50周。2卫气昼夜调节运行。昼日散行,由头部散行于诸阳经,又从?脉上行于头,行于阳25周;入夜从足少阴分间入肾,以相克模式行于五脏及三阴经,所谓行于阴25周。
营卫之气的运行与睡眠有什么关系?
(1)经曰:"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说明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入于阴则入睡,出于阳则醒寤。(2)经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此句经文形象地说明了年轻人与年老的人气血盛衰影响了肌肉间气道通畅与否,影响气道中营卫之气运行。气道通畅则卫气能正常出阳入阴,精夜眠;气道枯涩则卫气不能应时出表入里,则引起昼不精而夜不眠。这正是年轻人与年老的人昼夜睡眠差异的主要原因。
上焦之气的发出部位及功能特点是什么?
"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一般将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称作上焦。上焦的生理功能为"上焦如雾"。《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上焦宣发敷布水谷精气如雾露那样弥漫灌溉至全身,实际上主要是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
中焦之气的发出部位及功能是什么?
"中焦亦并胃口,出上焦之后。"现在一般认为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其所属脏腑主要是脾胃。其功能为:"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说明中焦有腐熟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所谓"中焦如沤",实际上是指脾胃对饮食物的腐熟消化、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指出中焦是气血生化之源。
下焦之气的发出部位及功能是什么?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明代虞抟说:"脐之下曰下焦。"现一般以脐以下的部位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等脏腑。下焦的功能为:"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即将胃传下的谷食经小肠分清别浊,其清者即水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其浊者即糟粕归入大肠排出体外。所以概括为"下焦如渎"。
为什么说三焦总司人体气化功能?
气化,总的含义是通过气的运动对体内精、气、血、津液等物质进行一系列的加工与改造作用,也可以说是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三焦是水谷精气、津液出入的通道,其气化功能是指三焦能使气化为津液,从腠理皮毛排出则为汗,从膀胱排出则为溺,从膀胱经脉发泄则为"气"。所以《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气化与肾阳之气化、膀胱之气化功能有什么关系?
肾阳的气化作用,是指肾主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表现肾对水液的升清降浊作用。即水入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则水下流归于肾。肾主水液是通过肾阳的气化作用,一方面将归于肾之水液,使清者再上升归于肺而输布全身,浊者下注入膀胱排出体外;另一方面是肾中阳气为全身阳气之根,肺的宣降、三焦气化、膀胱气化,以及脾的运化水湿等功能,都需肾中阳气之蒸化才能进行,才能维持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所以说"肾主水"。膀胱气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指膀胱的排尿作用,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二是指由膀胱经脉发泄则为"气"。三焦、肾、膀胱的气化虽然主要都是指水液代谢的功能。但三焦是主管体内水液流通和排泄的器官,也是水液流通和排泄的通道,故三焦又有"水道"之称。三焦水道是否通调,与肺的宣发与肃降有密切关系,故称"肺为水之上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饮入于胃,脾为胃行其津液,脾气散精,内而脏腑四肢百骸,外而肌腠皮毛使之滋养。另外脾气散精,又能上输于肺,再靠肺气的宣发肃降协调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并使下注于肾的水液通过肾的升清降浊功能将浊中之清上归于肺,浊中之浊下注膀胱排出体外。可见在整个水液代谢过程中三焦是贯穿始终的通道,将肺、肾、膀胱等脏器与腠理密切联系起来,所以《灵枢·本脏》篇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脏与三焦膀胱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灵枢·本输》篇又说:"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虽以肾脏为主,以肺之宣降为其动力,而三焦确是贯穿始终的水液通道,所以称三焦为"中渎之府",有"总司人体气化"的功能。
为什么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汗是津液的转化物,血是津液化赤的红色液体,故血与汗应是同源关系。夺血,疾病或外伤引起严重气血亏损或出血,为夺血;治疗中破血、针刺放血亦为夺血。夺汗,疾病的大汗出,或者治疗的发汗,均为夺汗。失血过多不能用发汗法治疗,汗出过多不能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这是从病理和治疗关系说明了血与汗的同源关系,进一步说明失血时再用汗法,可使津液进一步耗伤;大汗出时津液本已亡失,若用放血疗法则津液耗伤进一步加重。
三焦之气的质态是怎样的?
上焦所出之气像雾,在经文指卫气。《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为气。"也是佐证。中焦所出之气像沤发的水泡,经文所言的津液、营气与之相符。下焦所出之气像沟渠排除流动的污秽之物,经文所言渗入膀胱的水液和排出的小便与之相当。正如经文所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三焦主持诸气与肺主一身之气有什么不同?
三焦为六腑之一,遍布全身内外上下肌腠之间,为水谷精气、津液和五脏六腑之气出入的通道,"总司人体的气化"。也可以说是体内新陈代谢物质交换的场所。三焦之所以能"总司人体的气化",是由于三焦能通行元气,元气根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所以有"肾为气之根"的说法。但元气必须经三焦而分布全身,内而脏腑,外达腠理肌肤无处不到,人体各脏腑组织得到元气的激发,才能发挥其各自不同的功用。《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为"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难经·六十六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所以,"三焦主持诸气",实际上是"元气通路"之意。"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吸入之清气在肺内与脾运化来的水谷精微相结合,形成"宗气"。《灵枢·邪客》篇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即宗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助心气以行血,并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使人能言、能视、能听等。"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在宗气遍布全身的作用,宗气之所以能遍布全身,也与三焦通行元气有关,故"三焦主持诸气"与"肺主一身之气"二者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为什么说"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营出于中焦"的立论有二:一从营气的化源来看,营气源于中焦化生的水谷精微。一从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的立论也有二:一是卫气根于肾中阳气。一是卫气的运行,白昼始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行于阳分,夜晚始于足少阴肾经而行于阴分,其经气自下焦肾和膀胱出。另外,还有人提出"卫出上焦"的观点。《灵枢集注》云:"下当作上。"指出"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
什么叫"四海"?
"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灵枢·海论》说:"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胃主受纳水谷,称水谷之海;冲脉上循脊里与十二经脉会聚而贯通全身,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膻中位于上焦,积聚宗气,称为气海;脑为髓聚,故称为髓海。"四海"功能正常协调,则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若"四海"功能偏盛偏衰,则出现各种病变。《灵枢·海论》说:"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急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这是"四海"发生病变的种种临床表现。
卫气究竟出于什么地方?
卫气出上焦,其根据如下:(1)循行:上焦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布胸中,走腋......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说明上焦之气与营气伴行,昼夜循行50周。卫气———《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说明卫气与营气相伴行,50周而交会。比较而言二者相同,均与营气相伴行,50周而相交会。(2)循行环境:上焦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上焦者出于胃上口......循太阴之分而行......"卫气———《灵枢·卫气行》:"卫气......常从足少阴分间行于五脏六腑。"比较而言二者相同,均在分肉之间循行。(3)性质:上焦之气———《灵枢·营卫生会》:"上焦者出于胃上口......此气慓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从其道,故命曰漏泄。"《灵枢·平人绝谷》:"上焦泄气,出其精微,慓疾滑利。"卫气———《素问·痹论》:"卫气为水谷之悍气也。"《灵枢·邪客》:"卫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滑利。"比较来看两者性质相同,均为慓疾滑利之气。综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卫气与上焦之气各方面均相同,上焦之气出于上焦,同理求证,卫气必然出于上焦。经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此句经文说明下焦所出者为尿,而非卫气。从上述几个方面可以认为"卫气出上焦",既符合文理、哲理,又符合医理。
什么叫"三余"?
"三余"是指发、齿、爪。"发为血之余"、"齿为骨之余"、"爪为筋之余"。发,又称"血余",为肾之外华;齿为骨之余,肾主骨生髓,发与齿的生长脱落与肾的精气盛衰密切相连。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男子"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发长极;......五七,......发始堕......六七,......发始白......"临床常见,青年或壮年因肾精气虚而发脱齿摇。日常生活中也可偶有年过半百之人,齿不摇发不脱,这主要是人老但肾中精气尚且充沛之表现。爪,即手足指甲,为筋之余。爪为肝之外华,《灵枢·本脏》篇说:"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客观地去测定,但说明爪与肝胆关系的密切。临床常见因肝血不足,养而焦干、脆裂或变形。
女子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女子胞,又名胞宫、胞脏、子宫、子脏等。为奇恒之腑之一,月事和孕育胎儿。从现代生理学来看,它应包括妇女整个内生殖器官。女子胞与肾脏及冲脉、任脉关系最为密切,因为人的生殖发育机能由肾的精气所主,而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当肾中精气旺盛,冲任二脉气血充盈时,则月经守信按月来潮,便具有生殖和养育胞胎的能力。《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若肾中精气不充,冲任二脉气血不足,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经闭或不孕等症。此外,女子胞与心、脾、肝三脏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月经来潮,以及胎儿的充养均依赖营血。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脾统血又是生血之源,所以当心、肝、脾三脏上述功能失调时,亦往往影响胞宫的生理功能。如常见的心脾两虚证,因化血无源,或思虑太过,心血暗耗,而至月经量少、衍期或经闭;若脾气虚不能统摄血液,而致月经淋漓不止,若脾气虚而中气下陷,还可导致胞宫脱垂,若肝气郁结疏泄失职,致血瘀不行,则经闭,或血瘀胞中等。女子胞为奇恒之腑之一,主月事和孕育胎儿。如此来说,男子的奇恒之腑也应是六个,有人认为应包括"精室",或泛指睾丸、附睾、精囊、前列腺等,也有生殖繁衍后代的作用,也能与肾的精气和冲、任二脉密切相关。《医经精义》说:"前阴有精窍,与溺窍相附,溺窍内通膀胱,精窍则内通胞室,女子受胎,男子藏精之所,尤为肾之所司",即指此而言。
六气严重不足有什么表现?
(1)精脱则耳聋。(2)气脱则目不明。(3)津脱则腠理开,汗大泄。(4)液脱则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5)血脱则色白夭然不泽。(6)脉脱则脉空虚。
精的含义及生理功能是什么?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经脉》篇又说:"人始生,先成精。"人的身体,从外表来看,可以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几部分。身体的表面是皮下组织、肌肉、骨骼、血液等。在颅腔、胸腔和腹腔内,则分别有脑、五脏、六腑等脏器。上述种种器官虽然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是由最基本的单位———细胞所构成,所以说细胞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有人形象地称它为人体之"砖"。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成分是蛋白质和核酸。这些概念在现代医学中是很明确的。中医学中所谈的"精",虽然也认为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不像"蛋白质"、"核酸"、"细胞"等概念那样明确具体。对于中医学"精"的概念,概括历代诸医家的认识有两个:一是广义的概念,系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从来源上分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功能上分脏腑之精和生殖之精。先天之精来源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即饮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变成水谷的精微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中,营养五脏,灌溉六腑,从而保证了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由于这种水谷之精微,是由脾胃与其他脏腑协作所化生,所以称其为"后天之精"。后天之精输布到各脏腑,成为各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故又称为"脏腑之精"。它包含血、津液等物质,这些又能滋养生殖之精。二是狭义的概念,指"肾"所藏的生殖之精。此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人体具有生命活力的原始物质。即《灵枢·决气》篇所说: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因它来源于先天,并有繁殖后代的作用,所以称"先天之精"或"生殖之精"。目前,有少数人结合现代医学的观点,认为"精"即是指细胞而言。"先天之精"即是"种质细胞","后天之精"即是"体质细胞"。此提法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被广大学者所确认。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彼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胎儿形成之前,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储备了物质基础。胎儿形成与出生之后,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使之不断得到充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说明后天之精不断地充养脏腑,而使机体生长壮盛。同时,脏腑之精充盛,又不断地补充先天之精而蕴藏于肾。所以说,精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同时又有生长发育、繁殖后代的生理作用。
气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的物质,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所以在《公羊解诂》中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生,造起天地。"在医学领域中则认为气是比精更微小的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气的概念,《黄帝内经》中使用极广,有人认为它是《内经》中哲学和医学理论的基石。应该说《内经》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精气说,从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气的理论。从人体生命的产生及形体的构成、各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精神活动等等,无不用气的理论加以阐述。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六节脏象论》说:"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决气》篇更具体指出:"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综合上述内容,气的概念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即气是比精更微小、运动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由于其来源和分布部位之不同,故有着不同的名称,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指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等等。精微之气正是通过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而表现其存在的。精和气同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彼此能相互化生,故中医学认为"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气的盛衰、运动变化有关。《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概括气的生理作用,可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气的动力作用:人体的生长发育,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血液的循行,津液的输布,均靠气的激发和推动。若气虚则动力不足,人的生长发育就会迟缓,脏腑经络的功能就会减退,或血行滞缓,或水液不化、津液不布、痰湿内生等。这种机械的动力,认为是气的功能。(2)气的温煦作用:人体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因外界温度的变动而发生明显变化,体温相对恒定的维持依赖于产热过程与散热过程之间的相对平衡。这种维持体温保持一定恒定也是气的作用。具体来讲,这是由于阳气的温煦作用维持的。《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灵枢·本脏》篇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就是指气的温煦作用。如果阳气不足,气的温煦作用减退,则会出现畏寒、肢冷等阳虚表现。(3)气的防御作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危害人体的因素不可胜数,而且经常存在着,如微生物、寄生虫、周围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等。即使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等,在某种情况下,亦可因异常变化而成为危害人体的因素。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体的防御机能都能有效地防止侵害,或者在体内截拦与围剿了这些不利因素,从而保证人体的健康。这种防御侵害维护健康的功能,医学也认为是气的作用。如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里所说的"邪"即是危害人体的因素,"正气"即是机体的防御作用。另外如邪已侵害机体,则气又能与其作斗争,或驱邪外出,或围剿消灭于内,使之恢复健康,故《灵枢·刺节真邪》篇说:"虚邪之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骨,气因于骨。"这里所说的"气归之"、"气因于骨"都是指正气聚积于邪气入侵之处,发挥其抗御和消灭外邪之作用。临床常见的正气足邪气盛之实证,之所以病情表现比较剧烈和明显,正说明正气有抵御邪气侵犯的重要作用。(4)气的固摄作用:主要是指气对腹腔脏器、体内的某些物质、某些代谢产物等,有固摄控制与调节作用。可表现于多方面,如气可固摄脏器的位置相对稳定,一旦气虚,固摄减弱,则脏器位置便会下移。其病理机制是"中气下陷",如常见的子宫、胃、肾等脏器下垂及脱肛等。另外,表现在气能统摄血液,使血不溢于脉管之外,固摄肾精不致遗泄,控制汗与尿有节制的排泄等。若气虚不固,血失统摄则溢出脉外而导致出血诸证;精不固摄则滑精、遗精、早泄;汗、尿无制则自汗不止,或小便失禁等。(5)气的气化作用:是指组成人体的物质,精、气、血、津液等相互转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实际上是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即物质的转化与能量转化的过程。这个复杂的过程,认为是由气在起作用。王冰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生,味和则形长。"这是指精气之间的相互化生,从而维持了人体的生长变化。有时中医学的"气化"概念也局限于指膀胱排尿作用,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6)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是指饮食水谷中比较富有营养的物质———"营气",也就是水谷精微之气,能营运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运达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所以《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
脾与精、气、血、津液生理上的联系有哪些?
脾为五脏之一,为精、气、血、津液化生之源,故称其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功能活动的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的形成及生理功能都与脾有着密切的联系。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包括脾的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人体除具有生殖作用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外,其他所需物质(后天之精),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脾气健运,水谷得以化生,则后天之精充盈,不仅营养五脏六腑,维持生命活动,同时还滋养先天之精,使之旺盛,以繁衍后代。反过来,精气旺盛又能充养和维持脾的正常功能活动。气、血也是组成形体和维持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脾胃化生水谷而形成。《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与气,异名而同类,二者密不可分,对人体起着营养、推动与温煦的作用,所以它们既是构成脾的物质及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脾脏功能活动的产物。脾气虚,健运功能减弱,必然影响气血的形成,气血不足就会导致脾功能的障碍。所以临床凡是气血虚衰的病人除针对性的补气、补血外,皆应强调益气健脾,以解决其根本。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生理过程,与脾、肺、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脏腑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说明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水液,游溢的精气,通过脾的运化将其输布全身,同时上输于肺,再由肺宣发至脏腑与体表,故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可见脾在津液的形成、输布与排泄过程中是起着重要作用的。若脾虚不能健运,则水湿不化,水液停留而成致病之邪气,可导致腹泻、水肿、痰饮等病证。反之若津液内停,围困脾气,使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发生障碍。治疗前者当健脾利湿,强脾的健运功能,后者当醒脾化湿,恢复脾的健运功能。综上所述,脾与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生理上互相依存和互生,病理上相互影响,可谓是"盛则同盛,衰则同衰"。
什么是精、气、津、液、血、脉?
(1)精:具有生殖作用的物质,又称生殖之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2)气:上焦宣散到身体各部具有温煦、充养、润泽作用的气雾态、液态水谷精微物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3)津:水谷精微中,具有温煦、充实作用,而且可以由体表排出转化为汗的稀薄精微物质。"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灵枢·五癃津液别》曰:"水谷入于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液。"(4)液:作用并保存在体内,具有补益、润泽和润滑作用的质地清稀或黏稠的液态水谷精微物质。"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5)血:津液变化形成的红色液体叫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营卫生会》曰:"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6)脉:约束限制气血运行的通道。"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为什么说"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是从营气柔顺、精专,卫气?悍、滑疾的不同性质角度来认识的。营与卫相对而言,营为阴,卫为阳,故其运行之主流,营气在脉中,卫气在脉外。但是,两者在运行中又具有阴阳相随、内外相贯而"偕行"的关系。营本属血,卫属气,脉内虽以血为主亦有气在,脉外虽以气为主亦有营血。营在脉中,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卫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生成及生理功能怎样?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真元之气。"元气"最早见于《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多数学者认为元气禀受于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藏之于肾,但又必须依赖后天之精气的不断滋养,才能不断地发挥其作用。所以《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它经三焦通达全身。周身脏腑组织器官得到元气的激发和推动,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五脏六腑之气的产生也要根于元气的资助。因此,元气愈是充沛,脏腑功能就愈旺盛,身体也就健康少病。反之,如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损伤元气,则脏腑气衰,体弱多病。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得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部分学者认为"真气"是宗气而不是元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来解释它的形成和生理功能)。宗气形成于肺而积于胸中,能助肺司呼吸,助心以行血。因此,凡呼吸、声音的强弱以及气血的循行,都与宗气有关,《灵枢·邪客》篇说:"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刺节真邪论》又说:"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这不仅说明了宗气有推动呼吸和运行营血的功能,同时也指出了宗气不足,则会引起血脉凝滞等病变。营气、卫气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素问·痹论》说:者,水谷之精气也。"《灵枢·营卫生会》篇又说:"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指出营气、卫气都源于中焦饮食水谷所化生。其中柔和精纯的部分与血液共同运行于脉中,是血液化生和组成的重要成分,并有营养全身之作用,故称"营气"。也就是《灵枢·邪客》篇所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卫气的作用与营气不同。《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说明卫气性?悍滑疾,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等卫外作用。根据历代各家之说,一般认为卫气为肾中阳气所化生,本源于先天,故有"卫出下焦"之说;又有认为卫气行于脉外,循皮肤分肉之间,其敷布又与上焦肺的宣发功能有关,故《中藏经》又说"卫出上焦";又因卫气是由水谷之精微所化,故称"滋养于中焦"。根据卫气的产生、滋养、敷布和生理作用,与上、中、下三焦密不可分。故总结出卫气的形成和功能"根源于下焦,滋养于中焦,开发于上焦"之概念,比较全面。
气的升降出入是如何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体现出来的?
气的升降出入,也叫"气机升降",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腠理、官窍等都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机的升降规律,主要体现于脏腑的各种机能活动和各种物质的代谢运动。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一般来说,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如肺气清肃下降,肝气条达升发,从而使气机调畅、气血上下通达,脾气主升(升清),胃气主降(降浊),共同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排泄。心为火,上,心火须下济肾水而使肾水不寒;肾为水,位于下,肾水须上滋心阴,而使心阳不能独亢,这种水火(心肾)上下互济的关系中医学称之为"心肾相交",或叫"水火既济"。气机的运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就是说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存在于整个生命活动的始终,若一旦气机运动停止,生命活动也就终止。
什么是"五液",其临床病理表现如何?
"五液",在《内经》中有两种说法:一是《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即"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而言。二是《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水谷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即"五液"是指溺、汗、泣、唾、水而言。亦称之为"津液五别"。由于肾主水,五液与肾脏关系密切,如李士材说:"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于脉。"心主血,血汗同源,所以"汗为心之液"。在病理上出汗过多,易耗伤心血,则见心悸、心慌。阳气熏蒸津液出皮毛而为汗,汗多不仅要伤津耗液,同时也会耗伤心气,故大汗淋漓不止就有可能导致亡阳的病变。也就是常说的"气随液脱"。《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临床若心气或心血不足亦可引起病理性的汗出。如心气虚的"自汗证",心血、心阴虚的"盗汗证",在诊断上都有一定的意义。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液"。肺司呼吸,鼻为气之通路,肺和则气道通畅且能辨别五气(五种气味)。若肺发生病变,则涕也会异常,可以从涕之改变作为肺病辨证的根据之一。若鼻干无涕,往往是肺阴虚,或津液不能上承所致;若鼻流清涕,常为风寒束肺,肺气失宣所致;若鼻流黄浊脓涕,常为热毒壅肺,肺失清肃所致等等,均可作为临床辨证之重要参考。泪出于目,目为肝之窍,故"泪为肝液"。生理情况下,泪可滋润眼目,使之濡而不干涩,并能经常冲洗异物,维护目内之洁净。若发生病变时则泪的分泌出现异常。如肝阴虚,津液不足,泪无所化,则两目失养而干涩;肝经感受风邪则迎风流泪而两目作痒,如肝经有热,热泪胶黏,两目畏光作痛,若肝肾阴虚、老年气血虚弱,亦可见冷泪长流不止等。对于临床辨证与诊断均有一定参考意义。"唾为肾之液",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说:"肾络上贯膈入肺,上循喉咙挟舌本,舌下廉泉玉英,上液之道也,故肾为唾。"唾,似指舌下腺所分泌之唾液,为肾所主。生理情况下唾液有滑润口腔、湿润食物及清洁口腔等功能。但病变时肾会发生异常,肝肾阴虚,唾无所化则感口干舌干,入夜尤甚。另外《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中热则胃中消谷,消谷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说明胃中有热,则虫动荡于肠胃之故,气上逆故导致唾液增多。从临床上观察,有些则是胃排空有饥饿感时,出现的逆蠕动,而造成口腔分泌液增加,唾而不止,尤其青少年较多见。当然亦可因肾虚水泛而见多唾或唾液清冷。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曰"涎为脾之液",且常与唾合称涎唾或唾液。有人认为涎是腮腺分泌液,有其一定道理。但如果说涎是口腔分泌液的总称似更合适。因脾开窍于口,胃与脾相互协作,脾胃功能正常,水湿得以运化,则津充液足而口中和,不燥不淡,食则能辨五味。若脾胃虚寒,水液不化,冷涎上逆则口淡乏味,泛恶涎多,若胃火炽盛,热灼津伤则口燥涎少,若胃有停食、虫积或湿热蕴结,则常见口角涎液自流,入睡尤甚,小儿更为常见。总之,正如《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所说:"水谷入口,其味有五,津液各走其道,五脏受水谷之津,淖注于外窍而化为五液。"又说:"五液者,肾为水脏,受五脏之精而藏之,肾之液,复入心而为血,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自入为唾。是以五液皆咸。"所以五脏所主五液是津液淖注于外窍而致,而肾主水,故五液皆与肾有关。临床可以通过五液各自病理变化,分析判断本脏的病变,甚或作为肾病辨证的参考。
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与哪些脏器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血液的化生主要与脾胃和肾有着密切的关系。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经过生理变化而成为血液。《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邪客》篇又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另外,中医学还认为精血之间可以互相化生。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如《张氏医通》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所以病理上血耗与精亏常常是相互影响的。关于血液的生成,尽管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从微观上阐述得十分深刻和具体,但从脾胃所吸收之营养物质,可以变化生成血液、精血又可以互化来看,与现代医学对血液生成的认识是有共同之处的。现代医学认为最主要的造血器官是骨骼中的红骨髓,红骨髓可以制造红血细胞、有粒白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所以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生髓"、"精血互生"是有道理的。在血液形成过程中水分、蛋白质和铁是重要的原料。另外还有促进血球发育成熟的一些物质,如维生素B12、叶酸等。这些营养物质皆为脾胃中焦水谷之精微所化。故中医学说"中焦受气取汗,变化而赤,是谓血"也是有其科学根据的。血液之所以能昼夜不停,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脉管中奔流不息,中医学认为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心脏和血管在结构和机能上是密不可分的。心脏连着血管,血管连着心脏,组成了无端的循环途径。如心气虚弱不足,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则血流缓弱,甚或血滞脉中。另外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以及根据全身生理活动的需要而调节其血量的供应,这还要靠脾与肝的作用。脾气有统摄血液,使之不溢于脉外的作用,所以当脾气虚时,不仅影响血液的化生,而且也往往影响其循行,使血失统摄,溢出于脉管之外。临床可见各种出血证,如崩漏、便血、皮下出血等。脾气的这种功能叫"脾统血"。血液主要营养人体,供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之需要。但在不同功能活动的情况下,各脏腑组织器官所需血量有所不同,这种有机的调节,主要是由肝来主司。所谓"肝藏血",是指既贮藏又能进行调节,故王冰注《内经》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所以血液能循环流行全身,是与心气的推动、脾气的统摄,以及肝气的贮藏和调节密切相关的。
肾的"升清降浊"与脾胃"升清降浊"之间有什么不同?
"清"、"浊"这一相对的概念,在中医学中含义较广。"升清"是新陈代谢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升,除有向上向外的含义外,还有保留于体内供体内需要之意。清,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对人体的活动有益物质而言的,即"精微"(也可能是水分,也可能是营养物质,或者是氧气等)。所以说"升清",实际是在饮食物消化运输过程中将其有用的精微物质,用不同的方式保留于体内,以供人体各部分活动的需要。"降浊"同样也是新陈代谢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升清"是相辅相成的。降,除有向下趋势外,还有排出体外之意。浊,在一般情况下是指在代谢过程中(或代谢运动的某一阶段)多余的,体内不需要的物质,即"糟粕"、"废物"(可能是多余的废水,也可能是食物的残渣,或者是浊气等)。所以说"降浊",实际是指在饮食消化输布过程中将其无用的"糟粕"、"废物"用不同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排出于体外。肾的升清降浊功能,是指肾在整个气化过程中元气发挥的作用。如在水液代谢过程中有清有浊,清中有浊,浊中有清,清者上升,浊者下降,清升浊降在体内不断地运动。具体来讲是饮食入于胃,由胃、小肠、经脾的吸收和转输,上输于肺。肺中之津为清,其清中之清者,经肺气的宣发、心脉的运载,布散于皮毛、肌腠等各组织器官。清中之浊,通过肺气肃降,经三焦水道,下降于肾。归于肾的水液为浊,经肾阳的蒸化,其中浊中之清,复化气上升于肺而布散周身,浊中之浊下降注入于膀胱成为尿液排出体外。在这一过程中各脏腑功能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所以说肾的"升清降浊"除了指肾主水液代谢功能而外,还包括了整个物质代谢原动力的含义。脾胃的"升清降浊",是指脾胃一脏一腑对水谷消化吸收与输布的协调作用,脾气升清,胃气和降,二者的功能既对立又统一。脾主升,是说脾不仅消化水谷,而且还能吸收和输布水谷精微。脾的这种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归于肺的过程,即"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居中焦,肺居上焦。故曰"脾主升"。其所升之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称为"升清"。胃主降,是说胃除腐熟与消化水谷之外,还包括有向下传递食糜到小肠的作用,胃的向下传导是胃气和降的具体表现,只有胃气和降功能正常,食糜才能有规律地下降传至小肠,而进行泌别清浊的吸收活动,并保持胃、肠虚实更替,"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脾胃的"升清降浊",是相互协调的,一方失调,必影响另一方异常。叶天士说:"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升则健,胃降则和。"所以说,脾胃的"升清降浊"是指脾与胃一脏一腑相互协调,共同合作完成饮食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而言的,清降浊"含义是不同的。
气血有哪些相互关系?
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肺、心、脾、肾、肝等脏的功能活动。气与血密不可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功能与物质是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1)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就是"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癥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更应辨其不同的病因而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之目的,疗效。3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皮下出血(亦称"肌衄")、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气盛统摄有权,血可自止。(2)血与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腑"。《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临床血虚病人多有气短、乏力、懒言等症。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卫气不固于肌表而津液外泄,可见大汗淋漓不止;若血液瘀阻常可导致气机不畅,如跌仆损伤,伤及血络而出血,血瘀于内,导致胸闷、便结等。治疗时除采用活血化瘀外还应酌情加入一定行气的药物,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起始与主要循行路线是什么?
冲脉起于气街,分为上下循行两大支。上支从气街上行至胸中,《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其下行支,从气街,循阴股至足。《灵枢·逆顺肥瘦》记载:"夫冲脉者......其下者,......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后属而别。"任脉,起于中极之下,沿腹正中上行至目。《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分背部循行和腹部循行。有两个起始点。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