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全国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网研究院 人民慕课

创新服务平台

写易智能创作引擎 人民网智慧党建体验中心 828企业服务平台 人民云

行进中国·我在现场

沙漠,给你点"颜色"看看

人民网 王欲然 马天翼
2025年09月30日11:52 | 来源:人民网 222
小字号

点击播报本文,约

风沙曾一度阻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千百年来,无数天山儿女怀着对美好生态的渴望与风沙博弈,创下一个又一个生态奇迹。

近三十年来,新疆绿洲面积增长56.6%,建成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荒漠化土地减少1955.7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减少242.8平方公里,年平均沙尘暴天数每10年减少1.4天;沙区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年产值达43.7亿元......

从"死亡之海"到"生态绿洲"再到"财富之源",新疆各族人民用勤劳与智慧,不断改写历史,留下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条林带,他们共同呵护了二十余年

[画像:付国喜(右)与爱人何雨晏在共同养护的林带前合影留念。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付国喜(右)与爱人何雨晏在共同养护的林带前合影留念。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国喜,水放过去了,开始浇吧!"

阀门一开,水流如脱缰野马,奔向林带。

付国喜手持铁锹,哐哐几下,便在沙地上凿开一条渠道。湍急的水流一入渠,便像听话的孩子,慢悠悠地游走在白杨林间。

付国喜边劳作,边嘱咐爱人何雨晏,确保水流在林带中畅通无阻。

林间每处堵点,夫妻二人都牢记在心。这条林带,他们共同呵护了二十余年。

"以前平整林地,纯靠人工。我们一家人起早贪黑地干,两百米长的林带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现在用推土机,没半个小时就整好了。"付国喜轻描淡写地回忆着往事,一旁的何雨晏却有了"意见"。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哈尔莫敦村,曾是风沙侵蚀农田的重灾区。"有次做饭,下的挂面还没熟,一场风沙过来,锅里全是沙子。"何雨晏笑道,动不动就吃沙的地方,怎能种出果树来。

除了吃沙,吃苦也是常态。"天一亮,我就和公公、婆婆一起背上馍馍带上水壶去清理沙子。"何雨晏说,树根处的积沙会将林带地势填高,阻碍浇灌,需用铁锹一铲一铲地找平。话到此处,付国喜托起了爱人的手,打岔道:"你看她骨节子,比常人大了多少?!都是干苦活落下的根。"

何雨晏略显羞涩,转瞬又说:"公公说,树种不活、林护不好,风沙就挡不了,庄稼地就跟着遭殃。"

何雨晏的公公,就是那个告诉她沙漠里也能种出"百果园"的付志周。

在旁人看来,付志周是异想天开的傻子;在何雨晏眼里,公公是敢向沙漠要绿洲的勇者。

付志周,用尽一生与风沙抗争。他如愚公移山般平整沙包,植树造林。40年时间里,他与爱妻在戈壁滩上种下80万棵树,筑起34公里绿色长城。

如今,付志周已离去,何雨晏的梦还未实现:"我会接着种树,直到在这片土地上能结出花果。"

"父亲的愿望是种下100万棵树。"退休后的付国喜开启了全职种树模式,一是要完成父亲的遗愿,二来也为实现妻子的梦想。

挖坑种树、刨土埋沙,付国喜的身上有着与父亲相同的执着。七年间,他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终找到改良沙地的办法。

"挖沙时候,会翻出黄土。我就把黄土盖在沙层上,再铺上羊粪做养料。"付国喜说,这种方法当年就起了成效,试种的辣椒有了收成。

沙中取黄土,如钻井采石油。"运气好了,能挖出几车,运气差了,就是空欢喜。"付国喜说,每次挖土调配的器材与车辆成本之高难以想象。

付国喜咬着牙垫出了百十亩的黄土地,种上了玉米、小麦、打瓜,"虽然收成不好,但总算种出来了。"

树成活了,林子广了,耕地就可少受风沙侵袭。周而复始,时至今日,付国喜已养成2000亩林地和1000亩左右的耕地。

站在白杨树下,脚下是细软白沙,眼前是绿油油的庄稼地。付国喜用木棍横着一压,红艳艳的辣椒从枝叶中冒了出来:"今年收成还可以,差不多每亩挣个六七百块钱。"

自我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起,新疆各族人民接连奋斗47载,累计植树造林超7000万亩,构建起多林种、多树种的防护林体系,遏制荒漠化进程,为子孙后代造就片片绿洲。

谈及未来,付国喜说:"年轻人喜欢出去闯荡。我们这代人,就为他们多种一棵树吧。"

萨扎木村的"杏福"产业

[画像:阿力木江·麦麦提敏在自己开办的加工厂内为杏干代言。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阿力木江·麦麦提敏在自己开办的加工厂内为杏干代言。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曾经寸草不生的戈壁滩,如今果蔬飘香。在绿洲的庇护下,一批批年轻人用敢为人先的精神,为荒原织锦绣。

"我刚从安徽考察回来,这两天还要筹备在伊犁开分店。"阿力木江·麦麦提敏总有忙不完的事情,连妻子都说,见他很难。

阿力木江出生在昆仑山脚下一个常年风沙、气候条件恶劣的小山村——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巴什兰干乡萨扎木村。种杏子,是村民们唯一的收入来源。

吃过了苦,才想改命。2009年,阿力木江考上了大学,如愿以偿地到大城市闯荡。临走时母亲装给他的两袋自家种晒的杏干,成为了开启他另一段人生的引线。

"没什么拿得出手,就让同学们尝尝杏干,没想到好评如潮。"阿力木江的同学告诉他,花百十块钱从网上订购的杏干,味道还不及他家一半好。阿力木江看到了商机,开网店卖杏子的想法油然而生。

从那时起,他白天是学生,晚上是电商。靠卖杏干,阿力木江在大学期间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不仅是学校的"明星",更是家乡人眼中的"金蝈蝈"。

但商场如战场,大学时期的风光,抵不过创业的真刀真枪。阿力木江准备大展宏图之时,难题接连浮出水面:鲜杏质量不达标、杏干产量跟不上,订单流失严重。

经过调研,阿力木江发现乡亲们粗犷的种植、管护、采摘方式已跟不上趟。

一咬牙,一跺脚,阿力木江索性把团队打包搬回老家,在产业园里落户。他一边寻求支持,邀请专家前来指导;一边倾尽所有补贴村民,建厂立业。

那段时间,"所有问题都是难题。举个例子,乡亲们都是等杏子熟透了落在地里再去捡,这一摔,有了损伤,就会影响杏子质量。"阿力木江劝说无果,就只能雇人摘杏。从捡杏到摘杏,仅这一个细微的改变,就几乎花光了阿力木江的积蓄。

所幸,看着好杏子能卖上好价格,村民们开始尝试精细化劳作。烂在地里的杏子少了,色泽鲜亮、果实饱满的优质杏,一筐筐送到了阿力木江的加工厂。萨扎木村的"杏福"产业有了起色。

"按照今年最好品质每公斤12元、最差每公斤3元的价格计算,我们的杏子价格比五年前提高了十倍之多。"阿力木江说,村里产销的杏子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杏",前来交流学习、洽谈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的腰杆直了,钱包也鼓了,买车,修新房,都过上了好日子。

近年来,巴什兰干乡把"明星杏"产业作为推动乡村特色农业发展转型的重点项目。目前,杏子种植面积已达1.6万亩,其中已挂果面积0.8万亩。通过不断提质增效和林果社会化服务合作社精准服务,今年"明星杏"喜获丰收,亩产约1.3吨,亩均效益可达5000元左右。

如今,阿力木江的厂区一眼望不到头。流水线上,员工们快速地筛选杏子;加工厂里烘干机轰轰作响,成堆的杏干带着香甜涌入篮中。"从前的目标是走出山里见世面,现在只想把沙漠里的特产卖到全国、卖到全世界。"阿力木江说。

[画像:参加完电商培训课后,如克牙木·吾加布拉顺利拿到结业证书。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参加完电商培训课后,如克牙木·吾加布拉顺利拿到结业证书。人民网记者 马天翼摄

沙漠玫瑰,于田人的致富花、生态花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当最后一株玫瑰苗木在于田县被栽下,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实现"锁边"合龙。

这株玫瑰是治沙人的浪漫,也是于田人的骄傲。

于田县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降水稀少,为玫瑰提供了绝佳生长环境。当地利用这一特点,不断扩大玫瑰种植规模。2024年,于田县玫瑰花产量超1.2万吨,亩均产值3975元,带动4238户村民增收。

"如果我还能登上舞台,我会让更多人知道家乡的玫瑰。"27岁的如克牙木·吾加布拉因为上了央视春晚,现在成了于田玫瑰的代言人。她的抖音账号里,有连成片的玫瑰花海,有香气扑鼻的玫瑰花露,还有入口甘甜的玫瑰花酱。

"卖得最好的是玫瑰花酱,每年能有1000吨的销量。"如克牙木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鲜花,还创立品牌,推出深加工的玫瑰酱、玫瑰茶、玫瑰面膜、玫瑰精油等十余种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从无人问津到畅销全国,于田县沙漠玫瑰的蜕变,可谓历尽千辛万苦。"用我们的话来形容,曾经的家乡是连骆驼看了都绝望的荒漠,在这里种花,简直是天方夜谭。"跟着父亲躲风沙、种玫瑰花,是如克牙木童年的记忆。

"风沙一来,别人的父亲是跑出去抱孩子,我父亲是顶着风沙去护花。"父亲无畏的形象,在如克牙木心里挥之不去。她既心疼又着急,总想替父亲分担。2020年,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实现教师梦的如克牙木,在父亲的劝说下回到家乡,一起种植沙漠玫瑰。

这一种,就是五年。其间,如克牙木不仅观摩父亲种花,也在刨地、育种、栽植、养护中磨炼,提升种植技能。

"于田沙漠玫瑰经过培育后,每株都能形成一个花垄,就像防风固沙用的草方格,对改善沙地环境有很大帮助。"如克牙木说,沙漠玫瑰不仅是乡亲们的"致富花",还是实现"绿进沙退"的"生态花"。

如今,走在如克牙木的助农合作社里,能看见花海、闻到花香,忙碌的工人操作机器,蒸馏提纯玫瑰花精油;田地间,有美丽的古丽(新疆对姑娘的美好称呼)用手机直播销售玫瑰花茶......眼前的景象让人想不到,脚下曾是那片连骆驼都绝望的沙漠。

就像如克牙木所言,这里种下的每一朵玫瑰花都代表着对绿色的渴望,这里卖出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我会守在这片土地,尽我所能,把家乡的特产带给更多的人。"如克牙木说。

与风沙的博弈不仅是一场生态战役,更是在开辟通往绿色发展的惠民之路。新疆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通过合理布局沙生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和规模,因地制宜发展适种中药材,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百姓铺展着致富之路。

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土地,将不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责编:金慧慧、申亚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热门排行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版权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 京ICP备12004265号-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3]4961-141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分享到:
推荐阅读
打开客户端体验更多服务 打开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