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日报报系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汽车报 中国能源报 健康时报 证券时报 国际金融报网 讽刺与幽默 中国城市报 新闻战线 人民论坛 环球人物 中国经济周刊 民生周刊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周刊 人民数字

旗下网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 环球网 海外网 人民图片 人民视觉 人民网研究院

山东成武:文化"活"起来 乡村"富"起来

2025年09月30日10:23 | 来源:人民网-山东频道
小字号

秋雨时节,成武县刘庄村的龙人康陶艺工作室内,泥土的芬芳弥漫其间。曹州泥偶的第四代传人康志敏揉捏着泥团,手指灵动飞舞间,一朵活灵活现的牡丹花便在掌中绽放。身后的展架上,康志敏创作的"同桌的‘泥’"、"母爱"等泥塑作品琳琅满目。游客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不时有人询问:"这些泥偶卖不卖?"康志敏含笑点头,手势翻飞地比划着。站在他身旁的二哥康志刚随即翻译道:"都是近期新作,价廉物美。"

作为"伯乐故里""戏曲之乡",成武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变成群众的"钱袋子"?近年来,该县聚焦"挖掘资源、培养人才、优化环境"三大抓手,大力发展公益性、普惠性乡村文化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润民、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

挖资源:老手艺变成新产业

曹州泥偶的制作技艺源自新石器时代的泥塑传统。过去,它被聋哑人康志敏当作谋生手段,他边学习边捏制泥偶,通过销售所得补贴家庭开支。近年,县里开展"非遗资源普查",梳理出几十项重点非遗项目,泥偶被列为"拳头产品"。

经县级申报推荐,曹州泥偶被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州泥偶工作室被认定为市级非遗工坊。工作室以培养残疾学员为主,通过"非遗+扶贫"模式实现技艺传承与就业增收。同时,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泥偶课程纳入校本特色课程。

"原来做泥偶是单打独斗,现在有了工作室,学员多了,工人多了,订单也多了,收入翻了。"康志敏通过手势介绍,在县镇政府的帮助下,他有了安稳的创作环境,相续开发了"伯乐相马""牡丹仙子"等具有成武特色的泥偶产品,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去年,工作室产值近200万元,很多学员也开始了独立创作经营的道路。

学员孙红霞原本只会捏简单的小动物,在工作室系统学习揉泥、塑形等技艺后,结合成武"戏曲之乡"的特色,创作了一系列戏曲人物泥偶,还在村里开了小作坊,雇了两个邻居帮忙,"现在每天都有订单,比出去打工强多了"。

不仅是泥偶,成武县的包楞调、黑陶、刻瓷等非遗项目也纷纷"破圈"。成武县依托各类非遗品牌,打造市县级非遗工坊24处,通过非遗购物节、系列展销活动,产品出口覆盖日本、美国、新加坡等20余国,形成"传统工艺+现代设计+国际营销"的产业模式。

育人才:老传承有了新传人

"手腕要稳,力道要匀,这样捏出来的人物才生动。"在成武县非遗传承基地,曹州泥偶非遗传承人康志敏正在给20名学员示范上课。这些学员中有返乡青年、留守妇女,还有在校学生。"我原来在深圳打工,听说村里招面塑学员,就回来了。"28岁的张磊说,他学了半年,现在已经能独立完成相对复杂的作品。

为了培养本土文化人才,党集村积极融入成武县"文化人才孵化计划",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礼堂、新风小院等场所,常态化开设非遗传承课堂和技能培训班,邀请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授课,让老手艺在乡村扎下新根。同时,村内积极吸引和支持青年创客返乡创业,例如凤凰台古酒坊的创办人刘贞锋,他复原祖传酿酒技艺,并成功申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的酒坊成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已有非遗传承人1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9名、市级传承人36名。

优环境:老乡村焕发新活力

"晚上有电影放映,周末有泥塑体验、戏曲演出,我们古村现在越来越热闹了。"党集村村民李大姐说,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她每天晚上都来跳舞。村里定期举办移风易俗宣讲、"美德诚信模范"评选、老电影放映、四平调戏曲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成为凝聚乡风文明的重要阵地。

为优化文化环境,党集镇依托传统村落保护,匠心构筑了农耕文化体验园、美术馆、共享庭院、拖拉机博物馆等十余处特色文化空间,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截止目前,成武县全域建成1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及469个实践站,配套打造乡村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全县组建300支基层文化宣传队与469支特色宣讲队,累计开展文明主题展演、乡村夜话、"三十三百"交流等活动超2600场次,惠及群众20余万人次。同步推进"三下乡"常态化服务,每周向村庄输送电影、戏曲和图书资源,年均组织惠民活动逾千场。

"文化环境好了,游客就来了。"刘贞锋说,党集古村打造以来,每天都有周边游客来体验乡村文化,村里的农家乐、民宿也火了起来。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0万元,民宿收入达到7万元。

不仅如此,成武县还打造了"文化旅游线路",把非遗文化作坊等串起来,让休闲游成武更具有乡土气息、文化气息、传统气息。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3亿元。

强普惠:老群众过上新生活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活动,还能增加收入,日子比以前更有奔头了。"党集村村民张振说。该村通过"古村+非遗+红色+农耕"的融合发展模式,如集体游船经营、共享庭院农家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等,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不仅实现了文化的活态传承,更让发展红利惠及广大村民,实现了物质增收与精神富足的同频共振,生动诠释了"让群众既能赚到钱,又能守住文化根"的乡村振兴内涵。

成武县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始终秉持"公益为先、普惠共享"的理念,重点吸纳低收入家庭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参与其中。该县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其核心目标并非追求经济增长指标,而是让群众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守护好本土文化的根基。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所在,唯有激活文化生命力,才能带动乡村走向富裕,最终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丰收,让群众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过上"富裕生活"。(张天峰)

(责编:刘颖婕、邢曼华)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客户端下载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报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数据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信息保护 | 联系我们

人民日报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jubao@people.cn

人民网服务邮箱: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636 举报邮箱:rmw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121号 |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5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评论
  • 分享
  • 关注
    微信微博快手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
返回顶部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