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首页 经济 金融 公司 政经 环科 世界 观点 mini+ 博客
财新传媒
反腐的逻辑
杨小凯其人 旧文精选 学者怀念
【编者按】7月7日,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1948-2004)逝世十周年纪念日。作为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因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创见而两获诺奖提名。但不止于此,他对于现实中国改革问题的独到分析,更是深深启发国内学界,至今仍富有思考价值。
本网在此选录杨小凯先生关于国家何以持久繁荣的思考文章,以及茅于轼、张维迎、林毅夫等学者的纪念文章,在纪念中深邃我们对转型中国求索之道的认识深度。

旧文精选

杨小凯:后发劣势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2:25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可以在短期内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杨小凯:怎样使宪法得到尊重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2:22

宪法要有权威才能得到尊重,而宪法权威来自被治者的同意

杨小凯:清末农业缘何落后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2:18

清朝末年农业的落後是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没有保护专利和企业私人财产的制度造成的

杨小凯:洋务运动是一个彻底失败的运动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2:16

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的最大问题就是老板既是制定游戏规则的政府大官,又是参加游戏的主要成员,其双重地位造成的利益冲突使得国家机会主义制度化,公平和健全的市场秩序不可能建立,私人企业不能发展起来

杨小凯:好资本主义和坏资本主义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2:13

政府机会主义、收入分配不公、后发劣势、政治垄断是区分好坏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学者怀念

吴小娟:杨小凯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和丈夫
评论(0) 2014年07月11日 14:39

家的经济大权,刚开始是小凯掌握,后来发现好几次买股票,钱都亏得一干二净

黄有光:十年后回顾杨小凯的贡献
评论(0) 2014年07月11日 14:37

大家强调后发优势,他强调后发劣势;大家强调民主,他强调共和;多数人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乐观看法,他认为如果没有在基本制度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则经济发展难以长期持续

杨小凯、经济学及中国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
评论(0) 记者 杨哲宇 杜珂 2014年07月09日 15:58

中国绝对不是没有人才,为了让他们充分成长,展现才华,一定要提倡自由思想

乔依德:学习杨小凯的精神遗产
评论(0) 2014年07月09日 11:51

学习小凯的精神遗产,坚持读书人的学术良心,不随波逐流,明辨是非,坚持真理,为自己,也为社会把握正确的历史潮流

林毅夫:根据主流理论制定转型政策基本失败
评论(0) 2014年07月09日 11:38

主流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现象,经常会出现"好心干坏事"的现象

张维迎:涌现企业家的制度基因
评论(0) 2014年07月09日 10:11

如果一开始就否定人们拥有自由,不能提供私有产权保护,我想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尽管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的进步

季卫东:小凯是一个先知者
评论(0) 2014年07月09日 10:05

他很多的思想,是超越于时代的

张维迎林毅夫激辩:政府之手到底应当放在哪里
评论(0) 2014年07月08日 13:26

林毅夫、张维迎两位著名经济学家再次激烈交锋。交锋之点集中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之手到底应当放在哪里

杨小凯

原名杨曦光,原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经济学讲座教授,澳洲社会科学院院士。原籍吉林,在湖南长沙长大。1962年-1968年在长沙市第一中学就读,曾以一篇名为《中国向何处去》的大字报被点名批判,1968年起被判刑十年。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毕业,获计量经济学的硕士学位,被武汉大学聘为助教、讲师。198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CID)研究员。曾被两次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2002年和2003年)。他最突出的贡献是提出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方法和理论。已出版的中英文专著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等。2004年在澳大利亚去世,享年56岁。
专题责任编辑:周东旭
财新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新传媒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京ICP证090880号 京ICP备10026701号-8 | 网信算备110105862729401250013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66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第01015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第直100013号
Copyright 财新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财新国际奖学金 | 意见与反馈 | 提供新闻线索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AltStyle によって変換されたページ (->オリジナ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