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城区南郊的土地上,一片占地约5平方公里的广袤遗址在晨光中若隐若现。夯土版筑的城墙残垣静静矗立,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的繁华与辉煌。
这里就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辽上京遗址。辽上京是一座由中国历史上的契丹民族始建于公元918年的草原都城,这也是少数民族在东北亚草原上建立的第一座都城。
辽代实行五京建制,即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上京营建最早,地位最高。辽代五京里,辽上京是使用时间最早、地位最高、价值最重要的。《辽史·百官志四·南面京官》载:"辽有五京。上京为皇都,凡朝官、京官皆有之。余四京随宜设官,为制不一。"
东西走向、"日"字布局,两大发现揭开辽上京建城密码
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范围包括皇城、汉城、北塔、南塔、渤海小城等,其中皇、汉两城南北呈"日"字形,夯土版筑城墙,城外有城壕遗迹,城内各类建筑遗迹密布,皇城西墙外残存有渤海小城,城外南北山丘上各有辽代密檐砖塔一座。
9月,辽上京考古队仍坚守在巴林左旗进行考古研究。在内蒙古首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展板上,我们看到,从2010年至今,随着辽上京遗址发掘工作的逐步推进,2万余件珍贵文物重见天日,一个个惊人的发现接踵而至。其中,两大发现揭开辽上京建城密码:一是清清楚楚地找到了宫城,也就是皇城的核心位置,辽上京皇城为"回"字形布局。二是考古实证了这座城的东向轴线和整体的"日"字形布局。据史料记载,"日"字形布局中,皇城是契丹统治者和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居住之所,汉城则主要分布中原地区的人、渤海人和回鹘人等其他民族的民居、作坊和馆驿等。这两项考古发现实证,这座城的规划思想既有辽王朝契丹民族的建置意志,又有对中华民族城池建置的比肩认同,这也很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
站在昔日的皇城西门乾德门入口处,考古人员介绍,传统观点认为古代都城多是南北向轴线。201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的辽上京考古队制定了为期30年的考古计划,对辽上京遗址进行长期考古发掘与研究。通过对城墙、城门、道路、水系、宫殿、佛寺等重要遗址的发掘,实证了辽上京的轴线是东西向的。发掘还准确确认了宫城的范围,其大小和文献记载的北宋开封城宫城尺度极为相近。辽上京规制与北宋开封模式并列,这充分体现了辽与北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竞争。
因为辽有五京,曾有学者认为辽代的朝廷可能并不固定于某一京城,而是一个随辽帝四时游动的"行朝",即辽朝的决策机构和中央政府是在不断迁徙的翰鲁朵中,这也体现了游牧民族的王朝治理特征。而作为"皇都"的辽上京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并不在于皇帝是否长期驻留理政,而在于作为一个新规划的都城,在城市形制和建筑布局上如何体现国家治理的方式和意志,这反映出契丹开国的制度模式与统驭方略。
辽代还实行"南北面官制":南面官制主要负责治理汉人和渤海人等农耕民族聚居的地区,官员多由汉人担任,采用中原王朝的官制和礼仪,体现了辽王朝对农耕文明的尊重和吸纳;北面官制,主要负责治理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官员多由契丹贵族担任,采用契丹传统的官制和习俗,保留了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制度。南北面官制在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军事和政治上又相互联系。这种制度既适应了辽王朝多民族、多地区的实际情况,又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因俗而治"的智慧让辽代呈现出"草原"与"田园"和谐共处的历史图景,也为后世提供了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的历史经验,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贡献了丰厚的社会治理智慧。作为承载这段历史的物质载体,辽上京遗址也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中折射出独一无二的价值。
辽承唐制、金袭辽风,200年都城铺陈出丰厚历史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曾指出,辽上京遗址‘日’字形平面布局和皇城‘回’字形环套式规划的混搭模式,是秦汉以来中国都城规划理念和营建模式的创举。辽上京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一种新模式。其‘分而治之’的城市规划形式,在我国乃至世界古代都城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金、元、清诸王朝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辽上京的考古难度在于这座城址三期叠压,辽代遗址面东,金代遗址面南,元代遗址也面南,要一点点发掘梳理。发掘整理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发现,辽承唐制、金和元承辽制辽俗的痕迹也很明显,这真正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进程。"考古人员介绍。
据《金史》记载,1120年春,金兵围攻辽上京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亲临督战,辽留守挞不野率众投降。辽上京被金军占领后,金仍以其为"上京"。1138年,上京称号被取消,改称"北京"。辽上京作为都城沿用近200年,对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交融发展及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如今在辽上京遗址皇城西门外,仍可以看到厚厚的夯土城墙。辽上京博物馆副馆长石艳军说:"辽承唐制,你看辽代的建筑都做得特别好,就这个夯土城墙,这些土都是筛过的,土砸得特别的实,你再看中央门道,也特别的平整,即使过了千年,你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皇城的恢弘与威严。"
据《辽史·地理志一》记载,上京城北城为皇城,城墙"高三丈,有楼橹"。从现存遗迹可见,夯土城墙基宽15米,残高在6—9米。在保存较完好的皇城西门,还能看到突出于城墙外的瓮城。
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进行长期考古发掘与研究。随着考古工作不断深入,2021年,辽上京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2年,又入选"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名单;2023年,辽上京遗址南部建筑基址考古发掘成果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考古新发现"。如今,辽上京考古队依然持续在遗迹中探寻历史的气息。
5月14日,2025年度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考古工作者将在皇城南部区域开展为期5个月的考古发掘,预计10月中旬结束田野考古工作。本次考古发掘重点探究该区域大型建筑基址的功能与性质。据《辽史》记载,皇城南部区域分布有衙署、寺院、孔庙、国子监等重要辽代建筑遗址。因此该区域在皇城中具有重要地位,建筑规模宏大、等级较高,发掘成果值得期待。
此外,基于多年的考古研究和厘米级多源数据采集成果,结合VR/MR技术,辽上京还在国内考古遗址中率先实现了大型城址城市布局、建筑构造的数字复原及实地再现。
巴林左旗委宣传部副部长崔立强介绍,为更好保护文化遗产,巴林左旗旗委、政府先后累计投入17亿元,相继实施了辽上京遗址及北塔周边982户棚户区征收,辽上京南塔周边4838亩征地、辽上京遗址内村庄整体搬迁、国道303线改迁等遗址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实现了自然环境资源与文化历史资源的协同保护。
保护群落、联合申遗,千年古都见证中华文明闪耀世界舞台
追寻千年古都的神秘背影,我们驱车驶向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郊。在平坦路面行驶一段时间,一个转弯后,直直的一个上坡,在两侧树木掩映中,一座浑厚朴实的密檐塔由远及近扑面而来,震撼呈现于眼前,这就是建于辽代的南塔。
你在接近它,它也在接近你。走近这座辽塔,一千年的时光恍在眼前。绕着塔身细细观赏,这座高近26米的砖筑八角七层密檐塔,塔身各面嵌有赭色石质和砖质浮雕,有佛、飞天、菩萨、道士、小塔等。不过塔上现存浮雕都为复制品,塔身原镶嵌84件石刻浮雕,现多已剥落。1991年维修时,将残存的21件石刻揭取,存放于辽上京博物馆。这些石刻是目前最为珍贵的辽代佛教石刻艺术品之一。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密檐塔是辽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据推测,这座南塔与北塔以及上京城内的一座塔共同构成一个平面,来界定整个上京的范围。石雕中佛道二教并存,也体现了当时儒释道合一的特点。
走进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博物馆,我们终于见到了南塔上揭取下来的石雕。只见飞天头梳双髻,披帛踏云,双手各捧一火焰珠,面目表情可亲可爱;迦陵频伽人面鸟身,面庞圆润,细眉小口,背生双翼,做展翅飞翔状。这些雕像行云流水,富于质感。
"除了南塔上的石雕,来到我们博物馆还一定要看2012年辽上京考古队从西山坡佛寺遗址发掘的一批辽代彩绘泥塑罗汉像。"辽上京博物馆讲解员吴迪指着一组独立展柜的泥塑像介绍道,"你看这些罗汉塑像是模仿真人形象,具有世俗的审美取向。它们以高度写实主义风格突破了传统佛教造像程式化桎梏,印证了辽金时期佛教艺术的世俗化转向与民族融合特质,为研究辽代艺术史和宗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走近细看,馆藏的这6件泥塑罗汉像面部表情刻画细腻,眼部镶嵌着的黑色琉璃珠。与一般宗教造像强调神性的特质不同,这几尊罗汉造像着力表现"人"的本质,就连身体姿态甚至衣物褶皱都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能开口说话。正如《重构东亚艺术地理》一书中所言——"西山坡的发现证明:文化边疆往往孕育着最激进的审美实验"。
博物馆内的展陈也颇具匠心,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和文字说明,既展现了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又避免了强光对文物的损害。"我们的馆藏文物有11388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百件。"辽上京博物馆研究馆员王利华介绍,"我们还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一些珍贵文物进行了三维扫描和数字化展示,游客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近距离观赏文物的细节,这不仅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也有利于文物的长期保存。"
2018年,辽上京博物馆新馆建成。这座以辽文化为主题的特色博物馆,展览包括辽政权历史展、契丹壁画展、契丹信仰展、契丹墓志展、契丹葬俗展。辽政权历史展重点阐述契丹的祖源、草原第一都、祖陵祖州、澶渊之盟后与宋朝的关系,以及契丹重要的社会制度四时捺钵。其中的辽佛教雕像、契丹大字墓志、辽墓壁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巴林左旗既是辽王朝的肇兴之地,也是辽王朝建立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家族祖源地,在巴林左旗查干哈达苏木石房子嘎查西北,就是辽祖陵祖州遗址。辽祖陵建于公元927年,是耶律阿保机及其皇后述律平的陵寝之地。关于这座陵墓,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断腕太后"的故事——耶律阿保机死后,述律平以"殉葬"为名铲除异己,又在众人质疑时,自断手腕代殉,在历史上留下一位集智慧、狠辣、远见于一身的女性政治家的身影。
辽祖陵祖州遗址可分为祖陵陵园、奉陵邑、陵园外祭祀建筑和陪葬墓群。祖州城西北角有由7块巨型花岗岩石板构成的石屋一座,石屋坐西朝东,应与契丹原始宗教活动有关。城北有路通往辽祖陵,路旁山坡上建有太祖纪功碑楼,现遗存龟趺一座。走近辽祖陵,只见整个山谷像一个口袋,西、东、北向都有大山环抱,北边就是著名的天梯山。仅在东南方向有一个狭窄的入山口,建黑龙门。
蒙曼说,为了更好地保护我国的古代墓葬遗产,尤其是承载着丰厚历史信息的帝王陵墓,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物保护规矩,就是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手段等条件尚不具备时,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进行主动发掘。所以现在让我们仍然对它保持好奇心吧。
目前,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已与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联合开展"辽金都城遗址"申遗工作,并于2024年12月再次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辽代上京城和祖陵遗址与黑龙江阿城金上京遗址联合开展‘辽金都城遗址’申遗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它将推动我们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巴林左旗文体旅游局局长孙忠海表示,"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挖掘辽文化的内涵,提升辽上京遗址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让这座千年都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辽上京遗址上,给古老的城墙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远处的南塔和北塔在暮色中矗立,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记忆。从考古发掘到文物保护,从文化展示到申遗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辽上京遗址正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向世人展现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记者 李霞 高慧)